10.04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上海市 崇明島 堡鎮

透過鏽跡斑斑的圍欄望去,殘破傾頹的廠房,藤蔓爬滿的牆體,恣肆瘋長的雜草……。真不敢相信,眼前這殘敗狼藉如同廢墟的地方,曾有一個顯赫的名字:上海第三十五棉紡廠,崇明島上最大的企業。當初機器轟鳴、紗錠飛轉,紡織工人像潮水一樣進進出出的盛況,早已被歲月沖刷得斑駁不堪。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生於斯,長於斯的老堡鎮們,習慣把上棉三十五廠稱為紗廠,因為它的前身是由崇明縣的民族資本家杜少如與上海營造商姚錫舟於1919年合辦的大通紗廠和1932年建成的富安紗廠,曾經是崇明地方工業最早、規模最大的企業。

1922年4月16日,大通紗廠建成投產,年產棉紗萬餘件,原料均為崇明所產的棉花,產品就地銷售,十年中紗廠生產蒸蒸日上。

1938年3月13日,崇明淪陷後,大通紗廠董事會鑑於財產難保,與意商洋行簽訂契約,把大通紗廠改為意商開利洋行崇明紗廠,1939年3月,日軍強行接管,更名為鍾淵紡織株式會社江北紡織第五廠。崇明淪陷後,杜少如舉家遷居上海,日軍曾先後兩次到上海找上門,要杜少如出任偽職,並對杜少如軟硬兼施,威逼其簽字,強要富安紗廠和日商合作,杜少如一概拒絕,全部員工離廠。但日軍最終還是強佔富安紗廠。

1943年7月,日寇在侵華戰場上節節敗退,汪偽政權將大通、富安紗廠“發還”原主,兩廠交回時,紗機只能開數臺,紗廠實權仍操在日商手中。抗戰勝利後,兩廠才得以恢復舊觀。

在很多老人的記憶中,解放初期,大通、富安紗廠旁有兩條同名的橋,其中富安橋中間是活絡鐵板,用鋼絲繩及齒輪手工搖動,便於木船不放下船桅通行。由於當時紗廠工人家大部分沒有鐘錶,所以在交接班時兩個廠均按汽笛,例如早上六點交接班,在五點拉三響,五點半拉二響,六點拉一響,聲音可傳到幾里之外。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棉紡織行業兩次行業性改革,大通、富安紗廠經過數次合併劃歸,1956年7月,兩廠合併為“公私合營崇明紗廠”,首推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實行企業民主管理。1960年,劃歸上海紡織工業局,1966年,按當時市屬國營紡織廠序數排列,改名為國營上海第三十五棉紡廠,簡稱上棉三十五廠。

解放後,紡織工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作為國營大單位的上棉三十五廠,無疑是年輕人最嚮往的地方。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南工場(通裕路)

“工農路把紗廠一分為二,分別是北工場和南工場(通裕路),約二百米長的“三十五廠路”將兩個廠區貫通。廠子真是‘杜透杜也’(崇明話大得不得了的意思),配套的職工子弟小學、紡織技校、醫院、電影院、圖書館、招待所等一應俱全,像那個年代多數國營工廠一樣,緊挨著廠區,職工公寓、家屬區隨之拔地而起。所以,簡單滴說,堡鎮的家家戶戶都和紗廠有聯繫,或是家人,或是好友同學,在廠裡工作。

上棉三十五廠的建設者中,不只是崇明本地人,還有來自一江之隔援建的上海人。他們很多都是當時在崇明的知識青年,1968至1970年,由上海市區數批“老三屆”同學190人到廠當工人。1973年上海市東風、紅星、長征等農場調青年200人到廠,他們都具有初、高中文化,一進廠便成為生產中的骨幹。工廠給他們安排宿舍,他們也和本地職工打成一片,難得週末才乘船回上海。每逢過年過節,船票非常緊張,為了能夠解決職工回上海的難題,廠裡工會就會單位出面集體購票,一買就是幾百張。居住市區的青工從1986年起陸續調回市區。如今,緊挨著三十五廠路的幾幢五層宿舍依然孤零零矗立在那兒,只是早已人去樓空。

“1984年,市屬上棉三十五廠有職工3867人,是全縣規模最大的工廠”。那時候,正是棉紡廠最為鼎盛的時期。

織布機的織針不斷編織的同時,時間亦無聲流逝。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於受到紡織大環境不利因素的影響,這個年利潤曾達千萬元的中型紡織企業,經濟效益逐年滑坡,並於1996年滑到了低谷,全年虧損達996萬元。嚴峻形勢面前,廠黨政領導曾積極探索降本止虧的路子,一度止虧為營。但是,依然積重難返,上棉三十五廠的生產效益每況愈下,開始壓錠減產,紡織工人們一批一批迴了家,廠子也一部分一部分地萎縮、關停。2007年,曾經萬千榮耀上棉三十五廠終於還是走到了歷史盡頭。機車間飛速運轉的最後一部織布機,戛然停下。

可以說,上棉三十五廠的歷史,就是崇明紡織行業的歷史,它的興與衰,也恰恰印證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句老話。因為有了上棉三十五廠,才有了崇明工業發展的濫觴,其近九十多年的年發展歷程,本身就是一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史的縮影,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社會意義。

就我而言,小時候就住在離廠幾百米處,親朋好友不少都在廠裡工作。曾何幾時,我也夢想成為廠子的一名員工。

工廠關閉了十多年,昨天下午我路過南工場,看到緊閉已久的的門開著,進去探訪了一番。

遇到幾位建築工人,經詢問,原來他們是一支江蘇鹽城來的建築施工隊,在南工場裡維修因長期空置而損毀的建築,維修的目標是修舊如舊,廠區作為文物保護,連同古樹,要保存起來。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南工場生產區大門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辦公房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大禮堂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舞臺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不知何人的墨寶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停滯的時光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辦公室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辦公房外的大樹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加固中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車間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庫房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時代特色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庫房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責任人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紗筒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防火警示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責任書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餐廳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歷史

這是餐廳一角發現的,應該三五十年了。

2013年1月7日,《東方早報》:“位於崇明的原上棉三十五廠的一棵巨大香樟樹,近日被當地綠化部門發現。這棵香樟樹生長在三排現已廢棄的廠房夾縫中間,樹高19米,胸徑5.9米,冠幅南北長27米、東西長30米,樹徑及冠幅創全市之最,估算樹齡至少500年。除了這棵香樟樹外,周邊還發現了廣玉蘭、白玉蘭、羅漢松,初步估計樹齡都在百年以上。據介紹,這是近五年來,上海首次發現古樹相對集中的區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棉紡廠是崇明縣內最大的企業,崇明縣內沒有什麼公園,而棉紡廠內的綠化是當時最好的,香樟樹所在的地方是原來的輔料車間,所有的廠房都是繞樹而建,幼兒園也就建在附近。不過,當年的棉紡廠對外界相對封閉,因此,很少有人瞭解樹木情況。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堡鎮de上棉三十五廠(南工場)

我是小島百姓,熱愛生活,對身邊的人、物、景,對大江南北的人、物、景,對世界各地的人、物、景都感興趣。我會把我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呈現給大家。

對我的作品感興趣的朋友,請點擊“關注”,我會不定期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