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前言

明代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相信很多朋友并不陌生。从明武宗朱厚照做东宫太子的时候,刘瑾已经是其身边的近侍了。到朱厚照正式登基为帝,刘瑾也水涨船高,做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内厂的位置。对于刘瑾之所为,后人普遍的印象则是一个太监,一边奸诈地愚弄着小皇帝,一边肆意专权,打压朝臣,疯狂敛财。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明朝太监 剧照

而现在很多写刘瑾的文章,也多从生平叙述和其权监的形象入手,稍显同质单调。很多朋友并不知道,历史上如此一个负评如潮的人物,却在正德年间主持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且对后世颇具影响。

那就聊聊刘瑾和刘瑾新政。

宦官集团的崛起——皇权和文官集团对抗的延伸工具

朝史暮想一直有一个固有观点,即封建历史上的帝王重用任何一个人,除了简单的喜恶之外,更多的是看到了这个人的利用价值。你真的相信,刘瑾,包括所谓的八虎,因为《明史·刘瑾传》所言的“日进鹰犬,歌舞,角羝之戏,导帝微行”,就能让朱厚照把一众机要职位放出来吗?

事实上,在朱厚照父亲,即明孝宗朱佑樘执政后期,已经因为内阁权重,开始有意打压阁臣了。朱佑樘玩的方法是减少与内阁阁臣的接触,在重大事件决策上引入中央六部官员的直接参与,还有用廷推的方法选拔内阁成员。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明孝宗 像

十五岁登基的朱厚照,显然还做不到如父亲般能一言定策的高度。而父亲留下的内阁班底,则在这个主少国疑的过渡期,权重开始得以加强。

朱厚照能怎么做?一方面,需要如谢迁,刘健,李东阳等内阁阁臣维持国家正常的运转,一方面又要注意皇权的独立性,避免内阁对皇权的过度干涉。事实上,内阁这帮老臣已经开始着手加强对朱厚照的影响,从经筵(皇帝和大臣的读书交流会)到日讲,已经在精心准备教材和讲师。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每每朱厚照面对着一众老臣诚恳无比的劝谏,请求其收拾玩心,勤政而亲外臣时,他总是一副非常受用的模样,摆出一个非常好的“认错”姿态;而转过身去,该玩什么玩什么,想怎么玩继续怎么玩。

如果不是因为朱厚照这么一副油滑的态度,试问刘健,谢迁等辅政大臣又怎么会轻易对刘瑾及所谓的八虎下了杀心呢?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明代官员

而在正德元年那场文官集团发起的对八虎的政治剿杀中,因为朱厚照的偏袒,文官集团完败,内阁辅政大臣自请致仕,朱厚照终于在文官集团的包围中博出了一线机会,便马上在要害部门上安插八虎。

我们就看看八虎。

刘瑾,司礼监掌印太监;张永,总督神机营;谷大用,提督西厂;马永成,提督东厂;邱聚,罗祥,东厂;魏彬,总督三千营;高风,司礼监秉笔太监。

我们可以看到,朱厚照对八虎的任命涉及到政权,军权和刺探侦缉。而刘瑾身为八虎之首,是因为除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之职,还身兼领了京城团营,并在不久之后创建了内厂。

军队和厂卫系统大家都明白,那么司礼监呢?在明代,司礼监有着巨大的政治权力,即批红权。可以看看明代中央政府的运转流程:

内阁票拟政务建议,即建议权——皇帝(司礼监)批红,即决策权——六部施行,即行政权——都察院御史监督和反馈,即监督权。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明代玉玺

司礼监原先算是皇帝机要秘书性质的部门。但随着政务量的增多和皇帝的懒政,司礼监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工作,甚至包括直接在内阁票拟上批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既是宦官集团提升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也是皇权用来压制内阁的必要手段。因为如果皇帝不参与,司礼监不给内阁的票拟批红,诸多决策就无法施行。

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外戚,宦官当权,其实只是皇权与朝臣斗争的延伸。如此既可以保护皇帝躲在暗处,避免与文官集团发生直接的冲突,又可以通过操控这股第三方势力,制衡文官集团,控制朝局的走向。

毫无疑问,刘瑾和所谓的八虎,就是朱厚照执政后,用来真正掌控权力,平衡文官集团的工具和手段。

刘瑾新政——一场及时却也富有争议的改革

客观地讲,刘瑾的新政,一直被后世史家刻意地回避。除了文官集团与宦官势力天然的对立性,更多的则是掌握史书笔杆的文官集团,对于刘瑾新政,并没有很足的底气来反驳。

因为连他们自己有时候都不得不承认,这个在他们嘴里贪婪,阴险,狡诈,不学无术的小人,却在正德朝初年,推行的改革,在诸多方面的确是颇为积极的。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明史

尽管在这次改革中,有很多不成熟的表现和过激的举动,但对后世的借鉴意义,却是值得肯定的。不然以文官集团惯用的手法,没事都会写出点东西来骂,更别提改革这么大的动静。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刘瑾新政的内容。

  • 裁撤官职

随着国家的发展,到正德初年,原先大明相对简明的官制因为各种社会问题的凸显,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朝廷的财政负担也越来越沉重。冗官现象非常严重。

刘瑾开始着手裁撤官职,精简官员队伍,提高办公效率和节省财政支出。

刘瑾一共进行了三次大的官员裁撤。第一次是正德二年,裁撤北京南京各部院中央机构官职三十员,地方司道官职六十八员,基层官职二十六员;第二次是同年三月,裁撤天顺朝(朱祁镇第二次上台)之后增设的通判官职,合四百四十五员;第三次是正德三年,裁撤云南,山东,贵州,山西,河南等多地巡抚,共十一员。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明代官员

在州府一级和西南少数民族流官上,刘瑾同样进行了小型的裁撤和整理。比如罢除宁州知州,裁撤广西四地的税课局,陕西,山东,福建的兵备副使等。

  • 限制封荫

从洪武二十六年开始,朝廷规定文职官员五品至一品,只要有功绩,都可以加封赠。而这一规定施行到后来,只要做官没出什么大的纰漏,基本上都能得到封赠。

还有官员子弟的恩荫。比如《明会典·荫叙》里原先的规定:

职官子孙荫叙,正一品子,正五品叙。从一品子,从五品叙......

大批无德无才的官僚子弟因为父辈的恩荫,得以进入官僚队伍。这对官僚队伍整体的素质,是严重的损害,同时加重了朝廷的负担。

刘瑾在封赠方面,提高了封赠的门槛。“文职二品,政绩显著者方与加赠",即只有文官品级在二品以上,并且有显著的功绩,才允许封赠。而二品以下,则不给予封赠。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明代官员

在恩荫问题上,刘瑾做了进一步的限制,《明会典·荫叙》同样记载了刘瑾的新规定:

职官用荫,各止一名。年及二十五上,须试本经,或四书。能通大义。其有不通者,发还习学再试。

对于官员子弟袭恩荫的人数和年龄进行了限制,并且在正式袭承前需要经过朝廷的考试,只有合格者才能得到恩荫。

  • 翰林外放

翰林院里的翰林们,是明代内阁的重要候选储备。但是这些翰林官们常年待在翰林院,读书做文章,很少去基层历练。

刘瑾规定这些翰林们的任免权由吏部改为直接由皇帝任命。并且要翰林们调到中央各部衙门和外面地方去任职历练。

  • 惩治贪腐

自正德三年开始,刘瑾忽然加大了反贪的力度。不但对那些向自己行贿的官员动手,同时命令吏部开展一番新的贪腐严打行动,并且鼓励各级官员举报揭发。

比如监察御史欧阳云,工部给事中吴仪因向刘瑾行贿,被罢官为民;印缓监少监李宣,锦衣卫指挥同知赵良,被人告发贪污受贿,皆降职罚俸;还有一些地方官员,如江西左布政使马龙,湖广左布政使涂旦等,也被罢除降罪。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古代牢房

同时严格限制朝廷驿站的私用,滥用。当时大量的官员出行,不论是公事还是私事,都肆意使用驿站,驿马。造成了驿站资源的严重浪费。

从正德二年开始,凡借用官车,擅用驿马,违法乘轿,冒充官员使用驿站等行为,都被处以充军,罢官,降职,夺俸等惩罚,而通过如此的整顿,朝廷在驿站上的用度开支明显降低。

  • 行罚米法

罚米这种办法其实在永乐朝就已经开始实施,但是到了刘瑾这被扩大和改良了。即官民犯法,如果不是特别的大罪,可以采用罚米的方式赎罪。而所罚的大米,有的是向边关输送,有的则是向国家仓库填补。

比如某户部尚书,因为丟文件,向大同运去1000石大米;某知府,因为延期报灾,向太仓交了200石大米等等。这样的情况,在正德初年非常常见。

  • 创建内厂

当时大明已经有了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可以说类似这样的谍报,刑侦组织已经非常饱和了。但是刘瑾依然创建了内厂。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和总领团营的他,如果再加上一个内厂这样的特务组织,其触角已经延伸到当时朝局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无疑成为了其推行新政的重要助力。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明朝太监 剧照

  • 丈量土地

根据《明史·食货》记载,在洪武二十六年的土地普查时,有田8607623顷。但是到了弘治十五年时,民田已经萎缩到了4228050顷。少了一半的民田。

其原因,无外乎皇室宗藩大量圈地占地,官僚乡绅和民间恶霸对民田的巧取豪夺。其实还是土地兼并的老问题。民田的大幅度萎缩,带来的就是国家财政上土地税收的下滑。《明武宗实录》记载:

诏公、侯、伯等官既有常禄,在外庄田徒使利归個户家人。即今边储缺乏,各官岂无忧国足边之也?

这帮人已经有朝廷俸禄养着了,还在外面大肆占田图利,一点都不想想国家边关缺粮的困境?!

针对皇室贵勋占地问题,刘瑾派遣了大批的官员对这些人的土地进行了重新丈量,将其中一些无人料理耕种的土地强行划拨出来,分给百姓耕种。并对违法违规占地的官员乡绅,加重处罚力度。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古代耕种场景

对于边关将领和镇守太监的用地,刘瑾同样派人清算,严格按照朝廷规定的用地标准进行清退,返还给百姓和军屯耕种。

同时对清算土地有功的官员给予奖赏,严惩那些抗拒清算的官员。

  • 其他

除以上改革外,刘瑾针对各地区科考水平的不同,进行了取士名额的变更;加强了朝廷对于官员的考察力度;加重了对于不作为官员的惩罚力度;重新制订了纸币的推广制度;严查地方亏空;整顿盐业,甚至对军队系统开刀等等。因为篇幅的限制,朝史暮想在此便不作一一赘述。

后世对于刘瑾新政不以为然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对来说,新政的改革范围过于局限,程度有深有浅,不够平衡。同时新政施行时间较短,刘瑾倒台之后便戛然而止,且其中掺杂了大量刘瑾的私人喜好和更深层次的政治博弈。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龙椅

朝史暮想从来不会说刘瑾新政是一次成功的政治改革,但是却非常认同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首先,看到问题了,做事去改变总比坐以待毙,逃避责任强;其次,之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改革内容,其实在刘瑾的这次新政中,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影子,为后世的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最后,从刘瑾新政的一些效果来看,对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加国家赋税收入,还是有一定积极成果的。

新政的背后——国家财政困局和贯穿始终的权力斗争

明武宗朱厚照上台,其实是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危机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在执政后期,用度大增,直接导致了国库和内库的拮据。比如《明孝宗实录》里收录了一份户部的奏疏:

一岁所入,俱不足以供一岁所出......今太仓无数年之积,而冗食日加于前,内帑缺见年之用,而给费日加于后。

这份奏疏上奏时间是弘治十五年,而整个弘治朝只有十八年。由此可见,朱厚照登基时候,国家财政的困难。要知道,朱厚照大婚的时候,为了几万两银子,和户部来来回扯皮了好几个月。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白银

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刘瑾的改革中,有很多是围绕财政的节流和开源进行的

比如裁撤官员,限制恩荫,控制驿站资源的使用,盐业的整改,都是为了节省国家的财政支出;而对权贵,官绅,军队将领私人田土的核算丈量,返还耕田于民和行罚米的做法,则是重要的开源手段。

刘瑾能在短时间内同时推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说到底还是得到了朱厚照的支持。而朱厚照一大动机,就是希望通过刘瑾的改革,在短时间内快速扭转国家困难的财政情况。

另一方面,在新政的推行中,涉及的诸多内容是为了满足刘瑾个人权利斗争的需要。

比如创建内厂,就是直接加强了刘瑾个人的权势,便于打压文官集团;比如翰林外放上,就是针对内阁的人才储备进行打压,以基层历练为名将大量翰林院的官员外放等。

以上操作还算是比较隐性的,有些举措是直接连遮羞布都不要了。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明朝太监形象

比如刘瑾曾经下过命令,不得选择余姚籍,江西籍的官员入京为官,理由是有两地籍贯的官员得罪过刘瑾一党;比如在行罚米法的时候,就有很多账目不明的粮食,极有可能进入了刘瑾及其一党的腰包;再比如惩治贪腐上,就屡屡借用各地的揭发,打击政敌势力。

所以,正德初年的刘瑾改改,其实就两个原始动机——搞钱和搞权。而这也正是刘瑾改革在内容和推行上最大的局限性,也是被后人诟病的重要原因。

刘瑾的败亡——兔死狗烹的千古规律

刘瑾的败亡,史料上看是因为其推行的军政改革,导致边军的反叛,引发了巨大的负面舆论效应。同时,加上文官集团和部分宦官如张永等人的联手攻击,终于说动了朱厚照,拿下了刘瑾。

而本质上,这还是一场权力斗争。只是这次,刘瑾因为得罪的人实在太多,朱厚照不愿意再给他提供庇护罢了。

从刘瑾的一系列举措,就不难发现其“作死”程度的夸张。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故宫 权力的游戏场

清丈田产,限制恩荫,裁撤官职等举动,得罪了皇家贵胄和大量的官僚士绅;创建内厂,辖制东厂和西厂,则直接在八虎内部撕开了裂缝;对将领私田的整顿和军屯的改革,直接引起了军方的巨大反弹;对于盐业的整肃,则是得罪了一大批有官场背景的商贾巨富;而其本身又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京城团营的总领,皇帝面前的红人,多少人盼着他落马,给别人腾位子呢?

所以说,刘瑾再如何势大,但当同时得罪了文官集团,宦官集团,军方,民间商贾巨富等利益集团的时候,其死期亦不远矣。

而对于明武宗朱厚照来说,通过之前一系列的人事安排,他已经基本掌控了朝局。而指望刘瑾改善国家财政状况的意愿,随着新政的实施,效果也并不明显。

当边军的叛乱,文官集团的弹劾,张永等宦官对刘瑾的指责一起放在他的面前的时候,朱厚照撑不住了。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明武宗 像

他需要的是一条对付文官集团的走狗,防护朝臣攻击的盾牌。而当对手开始抱团的时候,走狗已经无力再发起攻势,盾牌已经无法再提供保护的时候,朱厚照必须马上将其舍弃,以防自己成为集火目标。

所以,刘瑾的败亡,是注定的。而随着刘瑾的败亡,轰轰烈烈的刘瑾改革也同时宣告失败。

结言

在朝史暮想眼里,抛开其诸多私欲行径,刘瑾也只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从其受到重用,得势,如日中天,再到落败,其实一直都只是皇权手里的工具。

因为皇权需要得到加强,刘瑾被授予各种要害职位;因为皇帝要改善财政状况,刘瑾又去推广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当得罪了太多人受到攻击的时候,朱厚照为了平息纷争,也为了防止引火烧身,毅然将其丢弃。刘瑾被朱厚照放弃的那一刻,失去的不仅仅是生命和财富,也失去了其历史应有的公正待遇。

从刘瑾新政,看大明正德朝初年,权力斗争和国家困局

明朝太监 剧照

刘瑾新政,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不得不承认其积极的因素。因为刘瑾的新政,使得明朝诸多隐性的社会问题得以集中的暴露。而新政诸多犯忌的内容,亦被后世改革者引以为戒,不再触碰,比如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如宗藩,勋贵,军队等,也使得后世改革者懂得了循序渐进。

刘瑾及其刘瑾新政,是正德初年,皇权对于文官集团的一次制衡和打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次对于明代中期面临的诸多问题改革的一次试水,不能因为刘瑾个人贪婪的行径和部分史料的诋毁而全盘否决。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实录》,《明会典》,《明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