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黃土地百姓幹完農活就去挖“洞”全家老少齊上陣堪比愚公移山


​陝西長武縣距離省城西安有170多公里,這裡風沙大,氣候乾燥,莊稼地裡打不出太多的口糧,早期百姓幾乎靠天吃飯。原來這裡是乾旱少雨,樹木難以生長,走到哪都是黃土疙瘩,生態環境和地形地貌決定了這裡百姓的生存方式。

黃河被譽為母親河,貫穿整個黃土大地,這條母親河養育著兩岸的百姓。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祖先們靠著勤勞的雙手,因地制宜,探索出挖窯洞這種洞穴的居住方式,傳承著中華文明。

黃土地窯洞一般分為石窯、明窯、地窯等三種。陝北石窯較多,農戶鑿出一塊平地,用石塊壘起一個拱形,然後給窯頂填上黃土,人就可以搬進去住了。 關中北部黃土層高達幾千米,這一帶百姓主要是住土窯洞,土窯又分為明窯和地窯,地窯也稱“下沉式地溝窯”,不需一磚一瓦,挖個洞就能住進去,造價很低。


挖明窯沒規律,找個崖璧挖進去,省時又省力。缺點是出門就要爬坡下溝,莊稼要靠人揹回來。塬上一馬平川,見不到溝壑崖璧,所以,地面見到的房屋不多,農戶大都住在地窯裡。

地窯就像個地下四合院,長方形大坑下面深七八米,長二十多米,寬十來米,四周有七八孔窯。挖地窯很簡單,不需要圖紙,但很講究風水,開挖前一般要請風水先生尋找方位,家族長老用腳步丈量,然後在地上畫條線就可以開挖了。 挖一莊地窯需要多長時間不好說,按照當地慣性,只要娃娃落地,有力氣揮鋤頭就跟著父輩開始挖窯了。

地窯面積沒個標準,這是根據家裡有多少人吃飯而定,進度一般是參照娃的年齡推進,就像城裡人給娃買婚房一樣,新媳婦進門咋說都要有個窩,不然誰嫁給你? 當娃成家後就要分家,擠在一個鍋裡吃飯難免有閒話。所以,當男人娶妻生子後,就籌劃著給自己小家開始挖窯了。


也有人家突擊挖窯,但換工成本太高。早期黃土地百姓主要以換工方式交易,家裡忙不過來請幾個幫工,等人家有事你再過去幫忙。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請人挖一莊地窯大概要花四五百塊。

挖地窯程序一般是先把大坑雛形挖出來,大坑挖好後,就開挖中窯,這可是家裡最重要的一孔窯,長寬有個一丈多、三五丈深。中窯是長輩的主臥,也是家裡的客廳,家族儀式、禮尚往來都在這孔窯裡舉行。 中窯兩側有兩孔小窯,面積比中窯能小一點,關中人特講究等級,就像西安鐘樓,周邊建築不能高於它。還有人家肯動腦筋,利用地形地貌挖個複式窯洞,上下兩層,看上去就更洋貨了。

當這三孔主窯挖好後就可以搬進去點火做飯了,剩下的幾孔窯可以慢慢挖,因為這還是個半拉子工程,接下來就要開挖大坑兩側的窯,它的面積又要小一點。 門洞兩旁還有兩孔小窯,旁邊有個像貓耳洞的小窯不是用來住人,而是一口地窖,上方有個攪水的轆轤,下面就像個“大葫蘆”,是用來儲存雨雪的水窖。


挖水窯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必須把握好水平面,就像家裡衛生間裡的地漏,收集的雨水都要流進水窖,這可是家人的飲用水,來不得半點含糊。千百年來,當地流傳一句話:“寧給路人一個饃,不給一碗水喝。”

黃土高原百姓貧窮的主要根源是缺水,不然咋會住窯洞?窖水衛生極差,農家院子裡的雜物都流了進去,困難時期農戶買不起漂白粉,舀上來就喝。所以,窖水喝多了容易引發大骨節病,在一些缺水的地方,大骨節病相當嚴重,許多矮個子男人一輩子娶不上老婆。 

地窯隨著年代的久遠,面積會越來越大,這是因為窯面土質風化,過幾年就要鏟去風化部分。所以,窯洞的門距離窯面有一段距離,當土質風化到門跟前了,就要進行二次“裝修”,太折騰人了,窯裡的家當全要搬出來,繼續往深的挖,然後再重新盤炕,拾掇門窗。農戶家的窯中窯就是這樣形成的,有的“歲數”至少有好幾百年了。


條件好的人家,就會給窯面鋪磚,但黃土地百姓日子過得都緊巴,有錢鋪磚就不住窯洞了,磚瓦房到底氣派。 地窯上方比周邊能高出幾十公分,這是挖窯的土方都堆積到這裡。這塊平地也是農家的麥場,到了農忙時節這裡可熱鬧了,小娃在麥場給大人幫忙,牲口拉著石磙轉圈子,鄉土氣息特濃。

地窯周圍很少見人設護欄,有人擔心娃娃掉下去?但居住在地窯裡的人家對周邊環境非常熟悉,夜裡只要遇到一點陡坡,就知道下面是窯洞,很少聽說有人掉下去。 茅房一般修建在窯口,雖然起夜不方便,但這樣衛生,並且這種有機肥要和黃土攪合在一起運往田間地頭,這就省去了架子車從門洞陡坡爬上來的工夫。 但牲口的待遇很高,和人一樣都圈在地窯裡,這是擔心賊娃子給牽跑了。黃土地百姓種莊稼離不開牲口,困難時期,它比人還重要。

地窯的特點是冬暖夏涼,四季如春,窯外溫度越高,窯裡越涼爽,看不到哪家給窯裡掛個空調,缺點就是採光不好。 西北的冬季寒風刺骨,百姓沒條件砍柴取暖,主要靠麥草燒炕,家裡來客都是坐在土炕上,上面搭條被褥,也不覺得冷。


住在窯裡的人家也愛美,雖然沒條件給土牆上貼壁紙,但會託公家人找些舊報紙糊在土炕邊,看上去檔次一下子提高了。這可是一面“文化牆”,各個時期的笑話在這面土牆上都能找到,相當於窯洞裡的“圖書館”。

農戶喜歡把偉人像和老人遺像掛在土牆上,躺在炕頭就能瞧著,天天都在懷念。偉人像下面有個長條桌,旁邊有兩把太師椅,這是給貴客準備的,家人在外見世面的照片都壓在玻璃板下。

黃土地的百姓特別喜歡拍照留念,哪怕少咥一碗麵,都要跑到照相館去拍張照片給老家寄回去,炫耀家族裡出了幾個公家人,哪怕沾一點親都是榮耀。

雖然土窯裡見不到一磚一瓦,但有塊磚是必不可少,那就是“磚枕頭”。黃土地百姓,尤其是老人,夜裡睡覺一定要枕塊磚,不然就睡得不踏實,即使出遠門都要背上這塊磚。 不可思議的是,這塊磚傳了好幾代人,硬是磨出一個凹型,油光閃亮,就像博物館裡的文物,躺在那裡見證著窯洞裡的百姓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