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项羽分封诸侯到底是不是败笔?西楚霸王不称帝只因怀念周朝格局?

项羽分封诸侯到底是不是败笔?西楚霸王不称帝只因怀念周朝格局?

西楚霸王项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败军之将”,一直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他的一生似乎一直在不断地打胜仗,没有任何人能挡住他的脚步,巨鹿之战,坑杀秦军二十余万;彭城一役,三万人杀得刘邦五十六万大军无处躲、无处藏。若不是刘邦跑得快,楚汉之争在当时就已经结束了。然而,当项羽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却发现,刘邦的地盘越来越大,兵力越来越强,以至于垓下一役,项羽被韩信十面埋伏困了个“四面楚歌”,最后自刎于乌江。

后世女词人李清照赞之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于是,后人在复盘“楚汉战争”时,提出了一种观点:

即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其主因就是没有采用郡县制,而是分封了十八路诸侯;项羽本人也没有称帝,只想静静地做一个西楚霸王,只因其试图恢复周朝旧有格局,却忽略了秦朝的郡县制才是更先进的制度,刘邦的郡县与分封并用才是更适合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项羽这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因此,失败不可避免。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么?项羽当时真的有更好的选择么?

分封前的项羽

看过水一白另一篇文章《 》的朋友,应该对分封前的项羽有一定的了解。

在巨鹿之战以前,事实上,项羽已经到了其随同他的叔父项梁出兵以来最危险的时刻。不但在楚国国内的地位一降再降,只能随同宋义做一个副手,军权也已经旁落,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得到楚怀王的信任,项羽随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窘境。然而,正是在此等逆境之下,项羽击杀了宋义,夺回军队指挥权,并一举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并接受秦军主将章邯的投降。“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羽分封诸侯到底是不是败笔?西楚霸王不称帝只因怀念周朝格局?

接下来,项羽在新安城南坑杀二十余万秦军,鸿门宴放过沛公刘邦,“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时候,是项羽的声望的最高点,但是,与此同时,他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诸侯上将军”。此时,他的“手下”,有魏王豹、赵王歇这种王爵,然而他自己却只不过是楚怀王被迫所接受的一个“上将军”,封号也不过鲁公而已,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项羽称王、不称帝

在项羽的内心之中,当然他想称王称帝。然而,此时的项羽不但说不能称帝,连称个王都有一定的麻烦。

之前楚怀王曾与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王之”,但是很明显,直取武关的刘邦比先救赵再攻函谷关的项羽要有优势得多,结果也是刘邦先入关中。而此时,声望已达巅峰的项羽当然希望楚怀王能懂得他的心意。于是项羽命人去问楚怀王的意见,结果,得到的结果却依旧是“

如约”。

项羽分封诸侯到底是不是败笔?西楚霸王不称帝只因怀念周朝格局?

没办法,等待楚怀王的分封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所以“项羽欲自王“,但是为了掩人耳目,闭人口舌,在此之前则需要”先王诸将相”。然而,在“王诸将相”之前,项羽还需要做另一件事,即“

尊怀王为义帝”,从而将楚国的实际指挥权空出来,以便他进一步掌权。


很明显,项羽需要给自己称王找到足够的“理由”,如果他还是楚怀王手下的“上将军”,他自称王则成为了一种背叛,这是项羽所不能接受的,也是对项羽当时的政治格局不利的。所以,他需要把楚怀王的位置拔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即为帝,而尊楚怀王为帝的另一个目的,则是将天下的土地尽数划归楚之所有。既然“天下”诸侯皆以项羽为“上将军”,那义帝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天下之主,而天下之主有个更响亮的名号,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尊怀王为义帝”成功以后,项羽开始“王诸将相”。但是,“王诸将相”也是需要理由的,尤其是以项羽这个上将军的名义,而不是以义帝的名字,更显得有些说不过去。于是,项羽给各诸侯戴了一顶高帽,即三年来,伐秦首功者都是各位诸侯和他项羽的功劳,至于义帝则是“无功”,“

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可见,项羽在这里耍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小九九,先把楚怀王的虚名提高,以便给他自己腾位置,然后“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最后才“顺便”实现他自己称王的目的。

项羽的分封

项羽分封诸侯到底是不是败笔?西楚霸王不称帝只因怀念周朝格局?

项羽最后一口气封了十八路诸侯,而其目的性也非常明确。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些诸侯:

三秦:即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三个人都曾经是秦国的将领,项羽将他们封在了原本应该封给刘邦的关中之地,其目的正是为了看住刘邦。

刘邦的封地恰好在“关中”以西的巴、蜀、汉中三郡。此乃亚父范增玩的一个文字游戏,毕竟关中也不仅仅是咸阳那一小块地方,巴蜀亦为关中。

倾向于项羽派:除了三秦以外,倾向于项羽的主要有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此三王的封地与项羽的封地刚好连成一片,与三晋、燕齐等地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原六国所在地的王:除楚怀王外,其余五王,即魏、赵、韩、燕、齐都并没有得到其想要的封地。如魏王豹迁为西魏王、赵王歇迁为代王、燕王韩广则迁为辽东王、齐国更是分成三个王,即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而实力最强的田荣却没有获得分封。韩王成虽然被项羽封王,却并没有能去就国,而是随项羽去了彭城。

新封的“功臣”:即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常山王张耳、燕王臧荼。其中申阳、司马卬、张耳都来自赵国,而臧荼则是燕将。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项羽的分封不但不是一时兴起,反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对每一个诸侯的分封都有其目的性。通过分封,项羽将自己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而且其附属势力也变得空前的强大;相反,其对手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虚弱。

不现实的郡县制

诚然,郡县制是一种比分封制更为先进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然而,对于此时的项羽来说却是不适合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此时的项羽,就算是刚刚打赢楚汉之争的刘邦却无法实现全面的郡县制,而为了制约异姓王,稳定国家稳定,刘邦又逐步铲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

项羽分封诸侯到底是不是败笔?西楚霸王不称帝只因怀念周朝格局?

项羽虽然经过巨鹿之战,就成为了诸侯中最有威望的一个,但是却并不代表项羽对这些诸侯有指挥权。既然都没有指挥权,郡县制更是无从谈起。相反,每个诸侯却都依据保有其原有势力范围和兵力。而项羽之所以在三晋和燕、齐等国范围内增设诸侯王,恰恰是希望通过诸侯间的内耗削弱其势力,而使其有机会以平叛的名义逐个击破。

对于刘邦的安排,项羽是比较为难的。尽管项羽巨鹿之战打得非常漂亮,但是刘邦才是那个秦朝的掘墓人,这份功绩和威望,是项羽和各诸侯无法忽视的。所以,最后刘邦虽然被分封到了偏远的巴蜀,但是其封地却是非常广阔的。项羽深知刘邦手下也是楚人居多,也只有封在远端的巴蜀,才是更符合项羽利益的。

分封后项羽的做法

项羽真正的失误来自于分封诸侯之后对付义帝的态度。

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先是以“古代帝王地有千里,应迁徙上游”的理论将义帝向长江上游迁去,随后又因为群臣非议,又派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杀义帝,最后由九江王英布的手下完成了对义帝的击杀。

义帝虽然并不拥有对天下的指挥权,但是却如同周朝的君主一般,有其存在的象征意义。不杀,可“挟天子以令诸侯”,杀之,则为诸侯所诟病。项羽违“先入关中者王之”约在前,后背义而杀“义帝”在后,这也是后来诸侯多有向汉而背楚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言水语

看起来项羽分封诸侯与刘邦分封与郡县并行的方法有所不同,然而深层次探究会发现,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即一方面牢牢抓住自己所拥有的地盘,而对自己所无法控制的地盘采用逐步击破的方针。

如果按照项羽的计划执行,即攻齐、灭赵、降魏、燕,最后剑锋直指汉王刘邦,拥天下而称帝。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并未按照项羽的设想来进行,在项羽尚未利用齐国内乱而占领齐国之时,关中三秦已无力抵抗汉军,被汉军胜利出关,而与项羽正面对战了。

一场战争的胜利的成败因素很多,但不应因最终的失败而判断其每个决策都是错误的,这是不公正的。

项羽分封诸侯到底是不是败笔?西楚霸王不称帝只因怀念周朝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