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外國人拍的中國電影《末代皇帝》可以拿奧斯卡,而中國人自己拍的電影不行?

羊叨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歐美的電影拍攝水平比我們要高得多,即使《末代皇帝》這部影片已經是32年前的作品了,現在看來,這一部電影依舊很精彩,拍攝水平不僅僅體現在特效製作上,而是整個電影水平的體現。《末代皇帝》中使用了1萬9000名臨時演員,並且邀請到了溥儀的弟弟溥傑和幫助溥儀完成自傳的李文達擔任本片的顧問,最難得的是團隊獲得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我們不難看出這部電影的製作團隊是全心全意的以拍攝一部高水準電影為自己的目標,而不是以圈錢為目的,這是我們中國的電影團隊很難比擬的。

同時,奧斯卡的評選機制,對於華語片還是不太友好,其實在《末代皇帝》之後,國內很多導演認為或許奧斯卡的評委會因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獵奇心理而讓自己的影片在奧斯卡上脫穎而出,事實上以《秋菊打官司》為代表的一眾影片確實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可都沒有獲獎。

當然,奧斯卡畢竟不是華語電影的舞臺,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我們也無需糾結,中國電影人在今後能否製作出更高水準的影片來滿足中國觀眾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巴塞電影


有人說再難以拍出《末代皇帝》這樣經典的影片了,無論是群演的數量,影片的深度以及導演的水準,都不會再有了!我是認同的。

1986年,末代皇帝劇組,在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授意和批准下,進入了紫禁城。在電影史上,這是具有極大意義的一天。同時為了配合電影的拍攝,召集了1.9萬名臨時群演,這樣的規模除了在神奇的國度:中國,我想任何國家都不會有這樣的大手筆。加上意大利傳奇的導演:貝託魯奇,天才般的拍攝手法,有人說一個導演一輩子能有一部電影載入史冊,就已經可以名留電影殿堂了,而貝託魯奇卻有著不下三部的經典電影(貝託魯奇大師已於2018年11月26號離世,18年走了太多的大師),這就是真正的大師。

除了以上幾點客觀的原因以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這才是末代皇帝無法再現的主要原因!

中國的封建王朝制度滅亡在1912年,而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溥儀作為這個帝國的最後一個帝王,其本身代表的意義是巨大的,這樣一部再現溥儀一生的傳記電影,又怎麼會是普通電影可以匹敵的。

另外一些小的元素,也是影片加分的原因,比如飾演溥儀的演員尊龍,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演員。以及電影本身總體劇情的設計和服裝、配飾等道具的準備,都是空前的。

與其說《末代皇帝》是一部電影,不如說這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制度倒塌的縮影,其經典和歷史


影視控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獲得中國政府允許進入故宮實地拍攝的電影,動用群演一萬多人。影片1987上映,長達三個多小時,拿下6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配樂獎。

影片將溥儀的一生娓娓道來,從年幼無知被推上皇位到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再到文革中的風風雨雨滿處傷痕。影片開啟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用一個在大時代無法左右自己命運的一個看似是“大人物”的小人物,講述了一個人的滄桑,時代的變遷。可惜的是公映時間太久遠並存在刪戲現象,如今甚至連片源也很難找到了。

溥儀的一生都在被安排,告別中度過,他的人生中根本就不存在選擇,在乎的人一個個的離開或被送走,他的一生好似一個玩笑,看似光鮮卻滿目瘡痍。

1908年12月2日,尚不足三歲的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太和殿懵懂即位,又過了不足三年,他在法統上又迅速失去了這個身份。1967年10月17日,在歷史罅隙中顛沛流離,經歷三次登基、三次退位的溥儀,在北京市人民醫院的病床上,作為共和國的普通公民患胃癌,不久離世。辛亥革命爆發後,溥儀在袁世凱要求下退位,仍享受"皇室優待"。

1917年7月1日,張勳復辟,宣統帝溥儀再登寶座,但不到兩週後就再次宣佈退位。1924年,軍閥馮玉祥發動政變,將皇室驅逐出紫禁城。此後溥儀長居天津日本租界。1932年,九一八事變已經爆發,溥儀受到日本扶植,在舉國唾棄中出任"滿洲國"皇帝。1945年日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虜,在蘇歷經五年囚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溥儀被引渡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內學習改造十年,此間他開始撰寫自傳《我的前半生》 。1959年12月4日,他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書",結束改造生活,成為普通公民。

影片整體是以現實為基調的回憶,服裝考究卻又不被束縛有一定的想象成分,當然要比現代的清宮戲真實可靠一萬倍。影片的各個階段採用不同的色調和光影展現人物境遇情緒。色調光影角度的切換隨著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時兒朦朧,時兒壓抑,時兒夢幻,時兒現實。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溥儀和一位帶著紅領巾的小學生來到皇宮,他像孩子訴說著記憶中關於這座宮殿的故事,他的笑容中帶著一點天真,一點可愛。結尾處紅領巾打開了溥儀從皇座下掏出來的一個蟈蟈罐,爬出了那隻跨越風風雨雨半個世紀的蟈蟈,孩子抬頭,溥儀已經神秘消失了。那隻非現實性的蟈蟈顯然象徵著一種非時間性的東西,他在我們早以為他死亡的時候出現,是一個與歷史對立的問題。


滴雨入墨


回答裡有人引用:有人說再難以拍出《末代皇帝》這樣經典的影片了,無論是群演的數量,影片的深度以及導演的水準,都不會再有了!我是不認同的。

中國最不缺的是什麼?是人。所以第一:群演色數量不必擔心,群演的數量從來就沒有少過,雖然說很多報道說群演越來越少,可是對比一部電影來說還是能找到足夠的群演的。第二:說影片的深度,其實現在的電影都在探索,在審查通過範圍內去探索可行的最大化,比如《我不是藥神》,你能說它沒深度嗎,有,只是深度及不上《末代皇帝》那麼的高端,但也是一種大愛。第三:導演的水準,這個就不舉例了,中國不缺好導演。

過去的奧斯卡,除了在電影藝術上要具有高質量以外,價值觀要有兩個主旋律一個是弘揚美國精神美國夢,一個是為黑人為代表的少數族裔們發聲,拿最近幾年獲獎的影片來說講美國精神的有《拆彈部隊》、《逃離德黑蘭》、《聚焦》;為黑人和少數族裔發聲的有《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為奴十二年》。

其實說到底還是有著政治因素在裡面

美國主張民主自由,言論自由,真的是這樣嗎?不見得。在同樣水平同等質量的電影,哪怕是要好上一些的中國電影面前,中國電影得獎的幾率也是微乎其微的。除非電影本身高於他們太多太多。但是這樣的可能真的可能嗎?我願意相信會有那麼一天,但是我們真的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三更熊


外國人拍的中國題材電影《末代皇帝》拿到了奧斯卡,而中國人拍的電影卻拿不到奧斯卡,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談起。


一方面,奧斯卡獎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所設立的,雖然它說的是面對全世界,但是說到底還是美國本土獎,無論是入選還是獲獎的影片,絕大部分都是美國的影片。歐洲拿到奧斯卡的影片都很少,更不用說亞洲的影片了,能入選奧斯卡都已經很厲害了。


其實不只是是奧斯卡,所有國家本土的電影獎都是會偏向本地,這是一種行業內不成文的約定。而且,每個國家的電影獎評選標準也是不一樣,可能大部分的中國電影在某些方面,到現在還很難符合奧斯卡入選和獲獎的標準。



另一方面,拋開上文所說的行業不成文的規定,如果上網瞭解那些拿奧斯卡獎的電影,你確實得承認外國尤其是美國,它們的拍攝技術確實比我們先進,故事的敘述確實更容易打動我們,劇本的打磨比我們更有耐心。


反觀我們中國的電影市場,急躁之風盛行,無論導演、製片人,還是編劇都急於賺快錢,生產一些快餐產品,哪個演員火就用哪個,劇本修改幾遍後就覺得很用心了,完全不考慮觀眾是否喜歡、演員是否符合和駕馭得了劇本的人物,反正能賺到錢就可以了,又何必在意口碑呢,反正捱罵的是站在熒屏前的演員。


綜上所述,之所以外國人拍的中國電影《末代皇帝》可以拿奧斯卡,而中國人拍的電影拿不到奧斯卡獎,除了奧斯卡的保護政策、不同的評選標準外,可能還與中國影片自身的原因有關,可能確實影片質量不咋地,無論是拍攝技術、故事敘述、劇本的打磨,還是演員的選擇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差距。


影視傳達室


貝託魯奇拍的末代皇帝藝術成就很高,一定要看原版,而不是國內公映閹割版。

實際上溥儀的一生只是個形式,這部片子最吸引的地方是各種電影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剪輯、配樂、造型、攝影等技術堪稱典範。

影片採取倒序回憶的方式,將從皇帝到戰犯的反差描繪得淋漓盡致。

至於故宮破例開放只是個小插曲,即使當時不開放,攝製組自己搭建場景也不影響其藝術價值,可能會增加些成本而已。

如果向國內導演提供類似的條件,他們也拍不出什麼所以然。

與之類似的是前幾年日本有部《告白》的電影,看完後最大感受就是這類導演無論拍什麼題材都會很牛逼,因為各項電影技術手法相當嫻熟。

內容就是個形式,你讓他們拍光緒、慈禧、凱撒、耶穌,也能拍得很精彩。

真正的好電影就應該是這樣,而不是像這幾年的奧斯卡那樣,靠同性戀、黑人等爭議題材取巧,電影手法技術方面並沒有什麼建樹。

希區柯克被公認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但從未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就是吃了這個虧。

他的電影以懸疑片為主,這是最適合用電影方式演繹的片種,在電影技巧、藝術方面做出了很多創新。

華語電影圈類似的導演有李安與杜琪峰。前者名氣更大,他的電影敘事比較中規中矩,但十分流暢,細細體味頗有韻味。如果只看過他的片子可能覺得有些悶,但你再看看國內其他導演的片子,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杜琪峰善於拍攝小成本電影,這類電影由於資金有限,只能運用電影技法將故事敘述得更加曲折,多線或者交叉線增加更多的懸念。沒辦法,幾百萬港幣的成本做不了什麼特效,但將導演的潛能充分激發。

至於好萊塢英語電影圈,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鼎鼎大名的諾蘭。無論漫改的蝙蝠俠,還是科幻的星際穿越、懸疑的致命魔術都有很高的評價,藝術性與商業性結合得十分完美!

此外還有大衛芬奇,代表作《搏擊俱樂部》;大衛林奇,代表作《穆赫蘭道》!


紅藍白鬱金香


當年大眾電影評"百花獎","金雞獎"全國幾億人評選,每個影片給現在講仍然是經典!

好萊嗚的奧斯卡獎後來才聽說,外國名牌!非常高大上,於是中國名演員都想去外國,什麼陳沖,斯琴高娃,還有誰準,原來在國內都知名演員紛紛出國,想將來弄個奧斯卡出來!

結果誰也沒得過那個獎,也在中國民眾談出了,後來出了個張藝謀!一下子弄個什麼金熊獎!好象特出名,必敬人家得了個外國獎,很是牛x!乘著這洋獎,大家先睹為快!結果看到得全是光著膀子的土裡叭嘰的漢子和一個穿著土裡叭嘰紅棉襖的美女!

原來這樣才能得外國大獎!看樣子越窮越能得大獎!(後來的金熊獎不是讓沒鞋穿的兄妹倆共穿一雙鞋的伊朗得去了),這也真是越窮越光榮,越窮越大獎!

現在中國人不窮了,電影也豐富了,一個電影名星片酬能高達上億,那個風光,那個驚彩!怎麼就那個斯卡就得不來呢?

錢花得不如人,還是演技不如人,還是導演不如人!我看我們的演員,導演不是很牛x得,奧斯卡紅地毯不是紛紛走過!著名的很,小金人就怎麼拿不來!

如果掌不來就不要牛×了,還是老老實實拍幾部中國大眾愛著的片子,畢竟中國有十幾億觀眾,能把十幾億觀眾伺候好了也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這麼大一個市場是很不錯的,人家印度寶菜烏不就很好!

真想戀過去的金雞,百花!


王輝


最近剛剛看了《末代皇帝》這部電影,不管是電影的畫面,電影情節,還是配樂剪輯的,不得不說質量確實很高,所以說他能拿下奧斯卡獎,一點都不意外,但是小編好奇的是,為什麼中國人拍了那麼多中國題材的片子,都拿不了奧斯卡,而外國人來中國拍了一部中國題材的片子就獲獎了呢?

有很多人說,很難再拍出《末代皇帝》這樣的經典影片了,而且當時群演的數量,影片的深度以及導演的水準都不會再有了。在1986年,《末代皇帝》劇組在得到中國政府的授意和標準之下,進入紫禁城,在電影史上,這是極其具有意義的一天,都是為了配合電影的拍攝,召集了1.4萬名的臨時群演,這個規模除了在中國的活動,我想不會有任何的國家會有這麼大的手筆,加上意大利的導演,天才般的拍攝手法,有人說,一個導演一輩子能有一部電影被載入史冊,就可以說是名留電影的殿堂了。

其實《末代皇帝》這部影片無法再現的,還有一個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封建王朝制度滅亡在1912年,而清朝成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國家,溥儀作為這個時期最後一個皇帝,其本身的意義就是巨大的,再現他的一生的傳記影片,又怎麼是普通電影可以比得上的呢?

當時在這部電影,還有一些小的細節,也是這個影片加分的原因,比如飾演溥儀的演員,他本身就是一位十分優秀的演員,以及電影本身還有總體劇情的設計,以及服裝配飾這些道具的準備,在歷史上來說都是空前的,與其說《末代皇帝》是一部電影,不過這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制度的縮影。

而且拍攝這部影片的導演,可謂是意大利國寶級的導演,他的能力就更不用多說了。而且如果國內的導演來拍的話,顧慮太多,導致其創作上有一些東西不能完全自由的開放發揮,所以高度就有了侷限性,所以根本就拍不出這麼高質量的影片。

有人覺得中國拍不出不是因為能力的問題,而是視角的問題。時間可以撫平,沖刷在歷史進程中的傷疤,但是那一段中國近代史太近,彷彿就在昨天發生的一樣,中國人心中的傷還沒有來得及癒合。當然在這部充滿神秘東方情調的《末代皇帝》,也成為貝託魯尼導演人生中的突破之作,也是巔峰之作。





阿大影庫


想拿奧斯卡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國的影片不在發揚歌頌的本事後,我們離奧斯卡就近了。任何一個國家的獎項都不願意頒發給外國的歌頌自己祖國影片。就好比前段時間看到一部叫《厲害了,我的國》看評分9.6分,我以為肯定很不錯就打開了,結果我10分鐘都沒看下去,拍的倒是激動人心但是……(怕被噴子罵就不說了)。我們的影片多從人性、探索、揭露、生命平等上出發,少從歌頌、讚美、吹噓上下功夫就可以了。目前我國賣的比較好的影片大多都是歌頌祖國類。比如《戰狼》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10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6a00008a4fbea546be\

祥祥哥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歐美的電影拍攝水平比我們要高得多,這部電影劇情、畫面、演員的演技、整體的製作等多方面。即使《末代皇帝》這部影片已經是32年前的作品了,現在看來,也是世界超一流水平。

《末代皇帝》中使用了1萬9000名臨時演員,並且邀請到了溥儀的弟弟溥傑和幫助溥儀完成自傳的李文達擔任本片的顧問,最難得的是團隊獲得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我們不難看出這部電影的製作團隊是全心全意的以拍攝一部高水準電影為自己的目標,而不是以圈錢為目的,這是我們中國的電影團隊很難比擬的。

《末代皇帝》主要講述了溥儀顛沛流離的一生,但它的內涵是在講一個叫自由的東西,在諷刺某種桎梏,這是符合西方的普世價值觀的!加之當時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有一股新氣象、新思潮,對各方面還是比較包容的,特別涉及到文革時候的一些東西,也是可以拍的。

當時有一種反思、革新思潮!後來因為種種情況,有的東西就不能拍了,這個小編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懂的。

這部電影也是最後一部在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從此以後我們看到的清宮戲都是在影視城內完成的,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絕唱啊!

影片最後的結局是令人動容的:溥儀成為中國公民之後,花一角錢買了一張門票,參觀自己曾經的家“故宮”。他把從前藏在龍椅後的蛐蛐兒送給了一個紅領巾,然後就走了。

當然,在此之前,也有很多影評家批評《末代皇帝》“情節進展緩慢、劇情模糊”,唱衰之聲不絕於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