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胤禵封大将军王,后来怎么还是贝子?你怎么看?

天津


“大将军王”是确实存在的一个称呼,而且是官方承认,无论是官方史书《清实录》还是一些满文档案,均有“大将军王”的记载,其存在时间为康熙五十七年至雍正元年。

康熙五十七年正月,西藏危急,康熙起初派额伦特与色愣前往,失利,同年十月,任命“皇十四子固山贝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随后,康熙在公开场合中称其为“大将军王”,也即胤禵“大将军王”的称呼是因抚远大将军一职而来。

这里就涉及两个问题:

其一,清代大将军之职有七,抚远、宁远、安东、征南、平西、平北,都属于有战事时临时任命,“品秩俱从原官”,也即虽然胤禵担任抚远大将军,但是他的品级仍然从属于爵位。胤禵在康熙四十八年才得到册封,爵位为固山贝子,而通常而言,皇子爵位最低是贝子,也即胤禵的爵位并不高,他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后,品级还是按照固山贝子的品级;

其二,并不是所有抚远大将军都有“大将军王”的称号,康熙朝担任此职的有五位,分别有是鄂扎、图海、福全、费扬古和胤禵,除胤禵外,其他均未有此称呼。

因此,大将军王只是一种特殊的称号,并非真正的爵位,胤禵的爵位在康熙年间仍然是固山贝子。

不过,“大将军王”其实可以归属于特例王,清代特例王包括摄政王多尔衮、辅政王济尔哈朗、辅政王多铎、议政王奕訢、摄政王载沣,这些摄政王本身均有爵位,如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时爵位为和硕亲王,只是相比于上述五个特例王,大将军王的权利要小的多,或者正如杨启樵所言,只在军中称大将军王。

不过也有认为,康熙封胤禵为大将军王是嘱意其为继承人,因其爵位较低,所以不好贸然提升其爵位,所以以大将军王作为一种补偿,慢慢培养,但因康熙骤然去世而计划夭折。


楚邾


因为大将军王不是一个爵位,而仅仅是一种称呼,意思是“担任大将军的王”。这个“王”是比较笼统的说法,并不是亲王、郡王那样的爵位,仅仅代表皇子的尊贵身份,而是康熙这么称呼是刻意拔高胤禵的地位,方便他统摄三军。


我们知道,古代的高级官员和宗室成员可能有两个身份,一个叫官职、一个叫爵位,而胤禵的“大将军王”这两者都不是,他的官职是“抚远大将军”,而爵位是“贝子”。至于“大将军王”那是出自康熙所说,严格意义上讲胤禵不能被这么称呼,其实是一种破例叫法。我们一层层分析一下。


先说抚远大将军这个官职。这个官职不是常设官职,而是在国家需要大规模用兵时对主帅授予的临时官职,他们都是皇帝最信任的兄弟子侄或者亲信大臣。清朝共有过九个抚远大将军,分别是:信郡王鄂札、大学士图海、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费扬古、康熙皇十四子胤禵、辅国公延信、川陕总督年羹尧、大学士马尔赛、康亲王崇安。而抚远大将军如果是亲王或者郡王爵位,为了显示区别,就可以称呼他们为“大将军王”。但注意前后顺序,是先获得亲王或郡王爵位,才能叫做大将军王,而不是被称为大将军王就算亲王或者郡王了。因此,严格意义上,这九位抚远大将军中,只有鄂札、福全、崇安三人可以称为大将军王。


但是,胤禵身份确实特殊,他的爵位只有贝子,但是却是皇子,跟鄂札、崇安这种远支王爷相比其实并不差。更重要的是,康熙五十七年胤禵任大将军王出征青海平叛,是用天子依仗,有“代天子亲征”的味道,何况那次出征队伍相当庞大,随军人员中不乏许多蒙古、青海的王公,如果胤禵仅仅以普通的抚远大将军身份统兵,康熙怕他难以服众。所以,康熙特别强调,胤禵是“大将军王”,还亲自下旨给青海、蒙古众王公,告诉他们,大将军王说的话等同于自己的旨意,要求他们必须遵守。故而,拔高胤禵为大将军王,是为了让他统兵方便。

虽然给予了胤禵这样的特殊称呼和各种特权,但胤禵的爵位没有变动过。他在康熙四十八年获封贝子,此后没有晋升过。因此,当雍正即位后,立刻晋升辅国公延信为贝子,命他取代胤禵任抚远大将军,胤禵没有了抚远大将军的官职,自然再也不是大将军王,只是原本的贝子了。后来,他被雍正圈禁,直到乾隆将其释放封为郡王,那时候才是真正的王。


伊耆角木


这个问题与官职有关,也与胤禵的个人经历相关。

先说官职,也就是官场的架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政治架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达到了非常完善的程度。特别是唐宋之后,中国的政治架构进一步完善。在今天依然能看到它的影响。

对于官场架构的大体特点,《宋史职官志》有段话,很有意思:“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

这段话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有官,有职,有差遣”。二是“有阶,有勋,有爵”。“官”与“职”是不一样的。比如,团长是个官,团职干部也是官。团长叫有官有职,团职干部不当团长的,称之为有官无职。“差遣”是被委派进行某项工作。比如抗战胜利之后,民国政府派出的接收日伪投降的“接收大员”就是一种“差遣”。这是“官”“职”“差遣”的大体差别。差遣的好处就是“现官不如现管”。

除此之外,与官职相关的还有“阶”“勋”“爵”。“阶”简单的说就是级别,古代有一品,二品,三品以至九品的差别。现在有国级,部级,厅级,以至到科级的差别。勋,是功勋,爵是爵位。中国古代政治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勋爵之中,爵代表的是亲情血缘关系,勋代表的功劳。勋与爵是统治者对亲缘关系与有功人员的酬谢。与官职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

据《清史稿》,清代皇族,皇帝的本支称“宗室”。旁支称“觉罗”。宗室封爵有十二种:一、和硕亲王;二、多罗郡王;三、多罗贝勒;四、固山贝子;五、奉恩镇国公;六、奉恩辅国公;七、不入八分镇国公;八、不入八分辅国公;九、镇国将军;十、辅国将军;十一、奉国将军;十二、奉恩将军。

这是皇室男人封号,女人一样,也有。结婚的,都有与丈夫相匹配的封号。女孩子称为公主,有两个等级,固伦公主(正室所生),和硕公主(侧室所生)。低一级的称格格,格格有五个级别,分别是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

以上是皇家内部封号,对于外戚和功臣,有另外的爵位:公、侯、伯、(超品。)子、(正一品。)男、(正二品。)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俱分三等。)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共九个等级。

从以上可以看出,官的最高级是一品。爵在“子”是一品,之上是超品,而皇家封号大都是超品的。据清史稿记载,皇室的爵位一开始是因为亲缘关系所得,到后来,慢慢的变成与功劳相关联。也就是说,皇家子弟,并不是一生出来就自然拥有某种爵位,必须经过朝廷的封赏和赐予才能拥有。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都知道,胤禵是雍正皇帝的亲兄弟。曾经被封为“大将军王”,胤禵是康熙皇帝的儿子,又当了大将军,自然就被称做“大将军王”了。

胤禵在康熙四十八年,被封为贝子。康熙五十一年,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所以,“大将军王”其实是“抚远大将军”。所以,对于胤禵来说,“贝子”是他的爵位,“大将军王”是个差遣。也就是临时职位。不是真正官位。

做为康熙的儿子,又是领兵的大将军,对皇位肯定是有想法的。可惜的是,康熙去世时,他不在京城。雍正继位之后,调胤禵回京参加康熙皇帝的丧事。胤禵到京后,直接命其在景陵,也就是康熙的墓地等待大祭。目的是让他既远离军队,又远离朝廷,其实是软禁。

雍正元年五月,皇帝为胤禵晋爵,提了两级,从原来的“贝子”升为“郡王”。这时,胤禵才真正有了王爵。但雍正这次为胤禵晋爵不过是走过场,并没安什么好心。这份晋爵的上谕是这样写的:“允禵无知狂悖,气傲心高,朕望其改悔,以便加恩。今又恐其不能改,不及恩施,特进为郡王,慰我皇妣皇太后之心。”

这个上谕明明白白的写了,按胤禵的表现,现在是不应该给他晋爵的。但他毕竟和我这个皇帝是一母同胞,为了安慰死去的老母亲,就给他提两级吧。

胤禵当了郡王不到两年,宗人府就开始算他的旧帐,说他当大将军的时候“侵扰地方,糜费军帑”,请示给他降级,由郡王降到镇国公,也就是降五级。还是雍正“念兄弟之情”,只降了两级,还是降到原来的“贝子”。

又过了一年,雍正四年,胤禵已改为允禵,被雍正正式禁锢。爵位被削。

乾隆继位之后,允禵被释放。第二年,被封为辅国公。到乾隆十二年六月进贝勒。乾隆十三年正月,进封恂郡王。大概这时的他已经完全承认现实,再无争竟之心了。到乾隆二十年六月去世。也就是说,雍正去世之后,他又活了二十一年。去世的时候,是郡王的爵位。


七月流火140400643


十四阿哥胤禵被封的“大将军王”,仅仅是一个职务名称,并不是爵位。

清朝的爵位,从高到低分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镇国将军等十二个等级。

“大将军王”虽然带着一个“王”字,但是这个“王”,不是亲王,也不是郡王,能代表的也仅仅是皇子的身份。

而获封这个“大将军王”称号的,历史上有且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被封为“大将军王”的时候,十四阿哥的名字还叫胤祯,与他同父同母的亲哥哥,雍正皇帝胤禛,在名字上面是同音不同字,所以后来雍正登基,为了避讳,才将他的名字改为了允禵。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噶尔丹的侄子,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十四阿哥胤禵受封“大将军王”,领朝廷十万大军前去平叛,按照康熙的意思,十四阿哥就是代替他领兵出征的,所以允许他“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这些都是皇帝御驾亲征亲征的规格礼仪。

并且康熙还专门下旨给蒙藏地区的王公: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所以,这个王只是一个称呼,只是一个身份的象征,是康熙对于胤禵身份的重视,因为胤禵是代表康熙率兵出征,等同于康熙御驾亲征,而真正的起作用的是前面的“大将军”,所以“大将军王”就只是一个职务和称呼,并不是什么爵位,十四阿哥的爵位依然是固山贝子。

这里再做一个类比,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的时候,也有宗室王公随同前往统兵作战,被封为了“抚远大将军”,没有带“王”,这就是康熙的亲哥哥,裕亲王福全。“裕亲王”是福全的爵位,“抚远大将军”是他的职务,由于康熙是御驾亲征,而不是福全代为征讨,所以福全的这个“抚远大将军”没有带这个“王”的后缀。


十四阿哥胤禵之后即便平叛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在爵位上依然没有提升,这与他的亲哥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当时的雍亲王胤禛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清朝有一个惯例和制度,为了防止后宫干政,也避免同一位妃子生下的多位皇子因权力过大且过于集中影响朝局,同时体现着皇上对于妃子宠爱的“公平”, 一位皇子获封较高的爵位,那么他生母所生的其他儿子则不会等到较高爵位的晋封。

而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时候,与胤禵同为德妃乌雅氏所生的皇四子胤禛,被封为了和硕雍亲王,这就代表着德妃乌雅氏所生的其他儿子,再不会获得较高爵位、类似于亲王、郡王乃至贝勒级别的册封。

所以,即便是胤禵在西北连战连捷,取得极大的胜利,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他的爵位也依然是固山贝子,再没有获得更高爵位的封赏。在雍正朝时期,更是被雍正软禁、圈禁了整个雍正一朝十三年的时间,直到乾隆登基后,才被放了出来,并在乾隆十三年(1749年)的时候,由自己的侄子乾隆皇帝将自己晋封为多罗恂郡王。

其实,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了宜妃郭络罗氏的两个儿子,五阿哥胤祺和九阿哥胤禟身上。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宜妃的大儿子、五阿哥胤祺被康熙晋封为和硕恒亲王,在这样的情况下,九阿哥胤禟自然也就不会再被册封为王,因而只是受封为固山贝子,直至康熙去世,再也没有得到爵位提升。

所以,十四阿哥胤禵做了“大将军王”但依然是固山贝子,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此前他的同父同母的亲哥哥胤禛已经获封了亲王爵位,而他则再无提升之可能,而这也确实是一个制度问题。


雍亲王府


因为他是个没有封号的王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