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土木堡之败,一次由贸易摩擦引发的战争,惨败的背后令人反思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两次王朝实力还在,而皇帝却被异族俘虏的屈辱历史,一次是靖康之耻,一次是土木堡之变,靖康之耻是徽宗父子自作自受,而土木堡之变,不仅当时的大明君臣想不到,就是现今的后人也众说纷纭,有怪太监王振的,有怪明英宗朱祁镇的,客观的说这些都有道理,但是更重要的另一个因素,那就是明军整体战力的下滑。

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

在明军撤退到土木堡时,是留下了三万骑兵断后的,可这三万骑兵却被五万蒙古兵斩杀殆尽,而这些蒙古兵在杀了这些明军骑兵,还有余力在土木堡消灭十几万明军,这说明了蒙古兵的损失不算大。

土木堡之败,一次由贸易摩擦引发的战争,惨败的背后令人反思

瓦喇军进军土木堡路线图

而五万蒙古兵让十几万明军全军覆灭,如果明军精于战阵,真正算的上是精锐,蒙古军消灭这十几万明军,付出的代价也不会小,哪还有余力兵围北京,由此可见,此时的明军已远非永乐时的精兵了

请大家算一算,朱棣是公元1424年8月才病逝的,而土木堡事变发生在公元1449年7月,时间仅仅过去了二十七年,由此可见,土木堡明军战败,问题就出在这二十七年间,让我们看看那二十七年大明的改变吧。

土木堡之败,一次由贸易摩擦引发的战争,惨败的背后令人反思

大太监王振剧照

公元元1424年8月12日,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以后,病逝在半途,由其长子朱高炽继位,年号洪熙,是为仁宗皇帝,朱高炽此人,是个好人,但才略远逊其父朱棣,他在三杨的忽悠下(杨士奇、杨荣、杨溥)宣布终止北伐蒙古,停止宫廷大肆采办和营建工程,目的是缓解永乐朝的财政负担。

仁宗在位仅十个月即病逝,由其子朱瞻基继位,即宣宗皇帝,年号宣德。这位皇帝在位期间,休息养民,减靡费、施善政,使得明朝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史称“仁宣之治”。

表面看起来确实如此,但是却不知道危机早已逼近大明。

明朝立国以来,最大的敌人就是蒙古,蒙古人时常犯边,抢掠边疆地区,成为了明朝的信服大患,元朝末年明朝初年蒙古分裂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三部。

在这三大部中,兀良哈部与明廷关系最密切,而鞑靼部势力最强大。

鞑,即蒙古,故元后也。“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鞑靼西。

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刺虽名义臣服,却经常骚扰明廷北部边境,鞑靼还策动兀良哈在辽东侵扰。所以,明成祖朱棣从永乐八年到二十二年曾动用五十万大军,先后五次亲自率兵出塞,重创鞑靼、瓦剌二部,尤其是阿鲁台的鞑靼势力,并在第五次出征的回军途中死去。

仁宗宣宗父子,不知道朱棣五次北征的掠意义,单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为了减少财政开支,仁宗终止北伐蒙古,导致了蒙古势力得到了喘息和恢复之机。

阿鲁台鞑靼部又被瓦刺部击败,由是瓦刺部并吞各部,势力越来越强大,奉元朝宗室脱脱不花为可汗,明正统三年,兀良哈部阿台汗被瓦刺部脱欢俘杀,蒙古高原重新统一于瓦剌人手中。

明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逝世,他的儿子也先继承了他的地位,自称太师淮王。也先有了吞并中原之心。

土木堡之败,一次由贸易摩擦引发的战争,惨败的背后令人反思

朱祁镇御驾亲征图

公元1449年,以贸易摩擦为借口,也先发动思路军队进犯大明,大明专注于经济建设,军队已二十七年没打过大战了,战力下滑厉害,早已不是二十多年前的那支明军了,而二十多年一直在不停打仗的而且重新统一的蒙古军队,战力已非昔日四分五裂的蒙古军队所比,明军战力在降,蒙古军战力在升,双方已经势均力敌,此时大军又由猪废柴明英宗朱祁镇和军事白痴王振指挥,二十几万明军战又不敢战,退又不会退,错过了一个个逃生的机会,终于走进了蒙古人的屠场,造成了全军覆灭的历史惨剧。

土木堡之败,一次由贸易摩擦引发的战争,惨败的背后令人反思

明军血战土木堡图

假使仁宣二朝继续北伐蒙古,那有蒙古恢复元气的机会,凭借明朝的人口的经济能力即使拖也要把蒙古人拖垮,再采用软的一手招募蒙古贫民加入明军,这样下来,蒙古军队只会越来越少,最后的结果就是远走中亚或欧洲,如此一来,后面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而仁宗之所以停止北伐,也是受三杨的忽悠,三杨都是儒家文化教育长大的传统的知识分子,厌战的基因早已深入骨髓,明宣宗朱瞻基,在位九年,国家大事基本也是以三杨为主,人称三杨内阁,三杨对战争的厌恶程度,以忽悠大明撤军交趾(现越南)为例。

公元1407年,明军在名将张辅率领下,进入安南,大破安南大将胡一元的象阵。一四O七年,安南国王胡一元父子被擒,胡姓王朝覆灭。而安南王国故地从纪元前二世纪时起,就是中国疆土。于是,中国宣布撤销安南王国,改称交趾省,管辖十五个府,四十一个州,二百一十个县。

这个从十世纪脱离中国而独立的国土,经四百余年的隔绝,再回归祖国。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到了宣德年间,交趾出现叛乱,1425年,一个名叫黎利的巡检发动了叛乱,明军派兵镇压失败,宣宗征求阁臣的意见,杨士奇、杨荣竟然主张撤兵省财,公元1427年,明军撤出交趾,承认交趾独立,回归二十一年的交趾与华夏永远分离。

交趾叛乱,仅仅两年,明朝就不愿再战,而清朝为剿灭葛尔丹父子的叛乱,历经了康雍乾三朝,围剿西北叛军的难度十倍于交趾叛乱,但清朝坚持了整整七十年,由此可见,汉族王朝由于深受儒家厌战文化的影响,对战争的耐性和铁血性是远远不如少数民族王朝的,清朝如果像明朝一样,逢难即避,秉持和平中庸思维,西北已不属于华夏。

yin

土木堡之败,一次由贸易摩擦引发的战争,惨败的背后令人反思

明英宗朱祁镇图像

土木堡之败,无能的明英宗和太监王振,固然是历史罪人,但三杨忽悠明仁宗放弃北伐,以至于蒙古坐大,三杨偏注于发展经济,不重视军队建设,导致军队整体战力下滑,更是历史的罪人。

儒家治国,开拓不足,保守有余,终是难成正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