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二團一一原大河棉紡針織廠

獨立二團 駐地泰安區粥店(原大河棉紡針織廠)。現泰安天龍紡織有限公司。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二團一一原大河棉紡針織廠
  • 1985年3月,撤銷泰安地區設地級泰安市後,原泰安市(縣級)分設泰山區、郊區。
  • 1999年6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泰安市對郊區、泰山區轄區範圍進行調整,將郊區的省莊鎮、邱家店鎮劃歸泰山區管轄,將泰山區的粥店辦事處劃歸郊區管轄。
  • 2000年4月,郊區更名為岱嶽區。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二團原駐地泰安區粥店劃歸郊區更名為岱嶽區

岱嶽區

  • 隸屬於山東省泰安市,地處泰山之陽、汶水之濱,居齊魯腹地,北依省會泉城濟南,南臨孔子故里曲阜,介於北緯35°52′29″—-36°28′36″,東經116°50′26″—117°28′16″之間。南北長66千米,東西寬56千米,總面積為1750平方千米。
  • 岱嶽區總體地勢北高南低,東高西低,山地、丘陵、平原各佔三分之一,屬溫帶大陸性半溼潤季風氣候。是古文明“大汶口文化”的發祥地,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自古文明膏腴地,齊魯必爭汶陽田”的美譽;西漢時,淮南王劉安在此留下了“中央之美者,有岱嶽”的詠歎。
  • 截至2016年,岱嶽區下轄2街道、9鎮,常住總人口99.56萬人。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二團一一原大河棉紡針織廠

歷史沿革

  • 岱嶽區因位於泰山腳下,泰山古時亦稱岱嶽而得名。
  • 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國分別在徂徠山南鄉城的南北之間設龍邑,徂徠山以北設蜀邑,在徂徠山西北設博邑,在徂徠山西南設陽關。
  • 秦代,博邑改為博陽縣,漢初改為博縣,並設博陽郡,治博縣。
  • 西漢,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置泰山郡,治奉高(今岱嶽區範鎮故縣村)。
  • 北魏時期,博縣改為博平縣,泰山郡治遷至博平。
  • 北齊時期,博平復改博縣,泰山郡廢,設東平郡。
  • 隋代,開皇元年(581年),東平郡廢。開皇十六年(596年),博縣改為汶陽縣,後又改為博城縣。
  • 唐代,乾封元年(666年)改為乾封縣。總章元年(668年),復改博城縣。神龍元年(705年),又改為乾封縣。
  •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乾封縣治遷岱嶽鎮(今泰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乾封縣改為奉符縣。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二團一一原大河棉紡針織廠

  • 金天會十四年(1136年),於奉符地設泰安軍,泰安得名始此。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軍為州。
  •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州為府。
  • 中華民國建立後,泰安縣直隸山東省,後隸濟南道。民國二年(1913年),裁府留泰安縣。
  • 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主政權先後設立5個縣:泰安縣、泰西縣、泰歷縣、泰寧縣、泰泗寧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泰安、泰寧兩縣隸屬“泰安專員公署”(泰安專署駐泰城)。
  • 1952年9月,泰寧縣改稱徂陽縣。
  • 1956年3月,徂陽縣撤銷,原泰安部分復歸泰安。
  • 1958年6月,泰安城關鎮及周圍村莊劃出建立泰山市。同年11月,泰山市與泰安縣合併建立泰安市。
  • 1963年4月泰安市改為泰安縣,隸泰安專署。
  • 1982年2月,泰安縣恢復泰安市。
  • 1985年3月,撤銷泰安地區設地級泰安市後,原泰安市(縣級)分設泰山區、郊區。
  • 2000年4月,郊區更名為岱嶽區。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二團一一原大河棉紡針織廠

  • 1985年建區時稱泰安市郊區,轄16個街道。是年1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以(85)函字第43號文件批覆,同意泰安市郊區撤銷辦事處機構,對原設鄉、鎮進行調整。全區設11個鎮8個鄉。
  • 1999年6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泰安市對郊區、泰山區轄區範圍進行調整,將郊區的省莊鎮、邱家店鎮劃歸泰山區管轄,將泰山區的粥店辦事處劃歸郊區管轄。
  • 2004年12月,粥店辦事處南麻套、曹家莊兩村劃歸泰山管委管轄。
  • 截至2016年,岱嶽區下轄2個街道:粥店街道、天平街道,9個鎮:山口鎮、大汶口鎮、祝陽鎮、範鎮、角峪鎮、馬莊鎮、滿莊鎮、夏張鎮、道朗鎮,471個行政村(社區)。岱嶽區政府駐粥店街道。

粥店街道

  • 粥店辦事處面積96平方公里, 轄7個居委會,29個行政村,70餘個駐地單位,總人口6.8萬多人(不含駐地單位3.45萬人)。
  • 粥店街道交通條件極為便利,京滬、京福高速公路在境內彙集,104國道、京滬鐵路以及新建的京滬高速鐵路縱貫全境,境內還有泰安西貨站以及泰肥鐵路、泰肥公路、泰東公路等市級交通幹線。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二團一一原大河棉紡針織廠

1970年6月創建大河棉紡針織廠。大河棉紡針織廠由生產建設兵團被服廠改組而成,改番號為獨立二團,由兵團司令部所轄。

1974年生產建設兵團解散後移交地方。

1975年1月改稱國營泰安棉紡針織廠籌建處;1980年改稱泰安棉紡針織廠。該廠下設紡織、針織兩個分廠。

泰安天龍紡織有限公司(本部分資料來源於泰安政府網)

  • 地處山東省泰安市高新開發區天龍工業園,北瞻五嶽獨尊的泰山雄姿,南靠京福京滬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人傑地靈。
  • 2004年6月經泰安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國營泰安棉紡針織廠改製為泰安市民營企業
  • 目前佔地626畝,從事出口生產貿易20餘年,擁有紡紗、針織生產經驗豐富的高專技術人員和管理隊伍。是一家集紡紗,針織為一體的大型聯合企業。主導產品為棉紗、針織服裝等。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二團一一原大河棉紡針織廠

  • 暢銷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山東省著名的紡織服裝集團之一。是全國服裝“雙百強”企業。
  • 公司擁有先進的棉紡生產線,可生產各類精梳紗線,擁有環錠紡、氣流紡、日產MVS渦流紡機。
  • 公司現有職工800餘人,其中中高層管理人員39人,其它企管技術人員86人,車間一線職工521人,保全保養等輔助職工150餘人。專業技術人員為66人,大多數為初、中級,約佔職工總人數的8.5%。
  • 針織擁有日本、德國等先進技術針織配套設備的生產線,針織編織設備127臺,染整設備60餘臺套;縫紉設備620臺,70%以上為進口的世界先進針織設備,可生產各類針織布,各類針織服裝,產品銷往日本、香港、韓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 在研發服裝的功能性產品中有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研發能力,如各種功能性保健系列內衣,抗菌防臭、遠紅外、吸水速幹、負離子、蘆薈保溼、吸溼蓄熱、氨基酸新型系列纖維內衣、吸溼速幹類異型長Modal(莫代爾)纖維、大豆蛋白質纖維、中空纖維、遠紅外纖維混紡紗線、面料、服裝等在日本市場享有較高的聲譽。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二團一一原大河棉紡針織廠

  • 公司將逐步形成紡紗、織布、針織、服裝、輔料加工和物流六大綜合體。實現從原料基地投入到服裝成品產出和國際國內市場區域特色營銷的產業鏈式的新型工業化企業。大力整合企業的資產、人力、技術、市場等資源,培養知識技術型員工隊伍,推行人性化管理,營造和諧勞動關係,努力加快產品創新和開發力度。以“天龍”牌系列產品為核心,以發展高新紡織品服裝為戰略,做大做強“天龍”品牌,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