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初學毛筆書法,蘸墨方法如何才是正確的?

過山小豬


蘸墨方法有三種:

一是用水和墨汁調和。多數的墨汁摻少量的水,這兩者量的比例關係,要因墨汁的質量關係很大,有的墨汁含膠多,就要適當多加點水。

二是,毛筆先蘸水,後在毛筆前端蘸少許的墨汁。

三是,先蘸墨汁,後在毛筆前端蘸水。

也與紙的關係很大,毛邊紙要求低,生宣和熟宣又不一樣,宣紙對墨汁和水的比例要求較高。

對於初學者最好是採用第一種方法(第二第三方法要有一定基礎之上再使用)。書寫時,還要看你練的什麼字。在一般情況下,正楷,蘸一次墨寫一個字;草書,蘸一次墨寫3~5字。筆者建議,從初學時就要養成蘸墨的好習慣。要學會筆鋒的調整在書寫的過程中。


手機用戶50455892163


一、三大法度

中國書法之所以被稱為“書法”,而不是其他的名稱,是因為涉及到這一藝術的任何方面,都是有法度、規律可以遵循的。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書法就是一個純粹技藝的東西呢?

當然不是。關於技藝和藝術之間的關係,我想我們這篇文章可能談不到,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國書法是有嚴格的法度規範的。

這其實就體現在中國書法的三個重要的組成要素——

筆法、結構和章法上。

這三個要素史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最主要的要素。

但是除此之外,歷代就有零星的理論家提出書法的用墨也應該成為一個單獨的要素與三要素齊名,成為四要素之一。

二、墨法是書法的根本大法嗎?

但是,墨法,我認為要想達到三要素那樣的地位,其實還欠缺一點複雜性的。也就是說,墨法充其量只是我們學習書法中需要注意的一個部分,其中的道理一點也不復雜和神秘,也沒有想象的那樣玄妙不可言。其中證據之一就在於,墨色、墨跡其實對於最後書法的呈現影響是很小的。我們還是主要看一個書法家他們的技巧和素養功夫。

如果像用墨這樣“小技巧”也要成為書法中的根本大法,那麼我想不光是墨法,與書法有關的一切都要上綱上線了,那就會出現用紙的方法——紙法、用桌子的技法——桌法、用硯的方法——硯法等等。

這些東西對於書法家來說重要麼?當然是必須的東西。但是他們對於一個書法家來說到底影響能有多大?這其實是值得懷疑的。

所以,我們確實應該重視用墨,但是沒有必要把所有的精力全部都放在這方面。就好像我們說一個孩子上學能有自行車騎,這對他的學習成績的好壞有影響嗎?我想這還是有的,因為有了自行車,可以提高效率,這樣他就不會遲到,不會被老師責備,而且省去了很多浪費在路上的時間。

但是,這個自行車就是決定一個孩子好壞全部的因素嗎?當然不是,要不然誰想考全班第一就買一輛豪華自行車算了。

雖然說用墨技巧是不那麼重要的,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去關注。

三、用墨技巧——墨的挑選和使用

首先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墨的挑選。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是有兩種選擇的,一種是墨汁,即工業製作而成的液態墨。一種是古人古法炮製的墨塊。當然現在很多墨塊也不一定都是古法制作的,很多也是工業生產。

目前這兩種選擇各有優劣。

墨汁一般來說問題主要是:

(1)劣質貨太多

市面上太多仿冒品,在選購的時候一定不要心疼錢,儘量買大牌子的墨汁,仿冒品不僅寫出作品成色不好、氣味刺鼻,而且很多有可能會對人體有害。

(2)不要“惜墨如金”

很多人在寫完書法的時候,看到多出來的墨汁沒有用完,就想著倒回瓶子裡。這其實是不對的。因為倒出來的墨汁其實已經與空氣接觸,而且很多物質也開始分解、變質,難免帶很多細菌微生物,如果倒回瓶子裡會造成墨汁變質,影響使用。

所以最好不要倒回瓶子裡,多出來的就倒掉,儘量在使用的時候,用多少就倒多少,這樣也不至於浪費。

(3)墨色濃淡不易調整

這其實是墨汁的一個缺點,相比於研墨,墨汁一般是生產廠家直接調製好的濃淡度,很難滿足書法家個性化需要。這一點上就不如墨塊,可以隨時調整。

因此墨汁要想調濃度,最好使用酒精調節,也就是兌酒,然後拌勻。一般的水很難溶解消化墨汁中的物質,因此最好用酒精。

墨塊的問題比較少,但是也需要注意一些問題:

(1)挑選

財力夠的,最好挑選好墨,這樣也有利於書寫。不要貪便宜面便宜貨,一般便宜貨也不是好貨。

(2)研墨

研墨的時候,要注意可以使用水也可以用酒精。注意研墨的力道和速度,不要太快,不要太用力。注意一定不要出現氣泡和發熱情況,這樣的墨被稱為“熱墨”,因摩擦生熱而產生氣泡,實際上已經破壞了墨汁的品質,屬於變質的墨汁了。因此一定要慢慢磨。

古人研墨經常是放鬆心情、尋找靈感的時候,當然大部分都是下人幫著磨好。

四、蘸墨的方法

(1)潤筆

蘸墨的方法其實就是處理毛筆和墨汁之間的關係,古人稱其為“筆墨相發”。也就是說這兩個要素要互相成全,相互輔助,而不是單獨發揮作用。

在蘸墨之前,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就是,毛筆一定要蘸水溼潤。這是非常重要的。溼潤筆毫可以讓墨汁更好的與筆毫之間相互配合,稱之為——潤筆發墨。

(2)蘸墨的範圍

然後蘸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先把多餘的水分弄乾。用衛生紙吸乾水分,然後蘸墨一定要全部都要蘸到,不要只溼潤筆尖,尤其是對於筆毫較長的毛筆來說,如果沒有把墨汁佔到筆腰以上,會造成筆毫中間柔軟而不能聚鋒,這樣來自筆管的力道就會被削弱,出現分叉、筆力綿軟等現象。這樣毛筆就會出現不聽使喚、使不上勁的現象。

(3)忝筆

忝筆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把蘸的過多的墨給排出去,另外一個目的就是整理筆鋒,使其聚攏重新成為又尖又圓的筆尖,這樣也易於書寫。


松風閣書法日講


我們常常在一些現代文學作品中看到“飽蘸濃墨,奮筆疾書”這樣的詞來描寫寫字時的場景。也會在一些視頻中看到書法家們用毛筆在硯池中蘸了又蘸,反覆多次的把墨汁吸得飽飽的……

這是錯誤的,不要受到這些誤導。古人蘸墨,惜墨如金。用多大的筆,寫多大的字。寫字前先把筆頭用清水充分發開,然後在吸水墊上吸去一部分水,使筆頭呈圓錐體,再去蘸墨,使整個筆身都吃進了墨後,再在吸水墊上吸去多餘的墨汁,保持圓錐狀,筆腰部分不能鼓起。才能保證毛筆的勁健。筆身含墨過多,鋒毫就會失去彈性,點畫就成了墨豬。

另外一個情況,是吃墨不透,筆身中沒有水份,蘸的墨又很少,點畫乾澀枯槁,沒有韻逸神氣。

蘸墨不能嫌麻煩,寫幾個字以後,筆頭上墨汁中的膠質會凝結,筆毫便會發硬。就要重新蘸清水,以化解板結的膠質。以恢復筆鋒的彈性。

總之,要使筆身始終保持溼潤,但又不可過。筆鋒要能聚集起來。幹了會分叉,過溼又柔弱乏力。


子衿書法



初學書法,對筆墨紙硯的特性都不熟悉,需要一個適應和實踐探索的過程。用墨看似簡單,用好墨又是一件複雜的事,有需要從筆墨紙硯和書寫速度,蘸墨量的綜合考慮和實踐。一般來說毛筆蘸墨要適度,以毛筆蘸墨後離開硯臺時,毛筆筆法仍然要保持鋒穎的尖銳為度,有些像毛筆還沒有開膠時的形狀。如果蘸墨後看不到鋒尖,且墨在筆尖上形成一個欲滴的墨珠,說明過飽了需要在硯臺裡調墨至適宜。蘸墨過少了也不行,寫不了一個字或一畫就需要重新蘸墨,就會影響書寫效果。

蘸墨的多少還和書體與生宣熟宣紙有關。行書墨宜淡,楷書墨易濃。熟宣墨濃淡焦溼枯的幅度要寬泛一些。生宣上寫字,線條容易產生韻味,但蘸墨量難度略大一些。

再者,蘸墨的多少還和用筆速度有關,速度慢,墨易幹些,速度快,墨可以適當飽一些,但速度快需要技法嫻熟。

對於初學來說,使用的紙多為毛邊紙或元書紙,按照上述做法基本上沒有大的問題。具體到自己用墨的實際情況,還需要自己在實踐中總結,蘸墨量是因人和是否技法嫻熟而有很大區別的。從細微上說,夏天和冬天也可能有細微的變化。還有墨的濃淡問題,墨濃,可以蘸飽些,墨淡就要略少些。這裡只是大約如此介紹一些,僅供參考。







翰墨書道


蘸墨舐筆,是有方法的。很多人拿起筆,直接蘸上調好的墨,提筆就寫。其實這種方法是不對的。


正確的方法是:晾乾的筆,先以筆毫入清水浸透,在廢宣紙上將水舐幹,再蘸墨書寫。

一般地說,寫篆隸楷書,用墨宜稍幹一些,蘸墨舐筆後如毫中墨豐,可在廢宣紙上略為揩拭,然後落筆。

書寫行草,墨色宜稍滋潤,以濃潤為主,兼以枯筆,故蘸墨後可直接書寫。

無論哪種書體,蘸墨時不可將筆毫深浸在硯池中,而應採用蜻蜓點水式的方法,著墨三分,使墨從筆尖處滲入,則落筆後不致毫弱無力而墨色洇化,點畫模糊。當然,點榜書非深浸不可。



此外,筆不同,蘸墨也有所不同。羊毫性柔,水墨下注較慢,蘸墨宜豐。狼毫性剛,水墨下注較快,蘸墨宜幹。

蘸墨舐筆還應以腕在硯池邊上旋轉舐筆,讓筆毫四面理順,方可落筆。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初學書法,該如何蘸墨呢?

這個問題曾經很困擾我,我就是個初學的。在老師及學姐的建議下,我買了一得閣的墨,還有靜德齋的生宣紙。

在從半生半熟宣紙過渡到生宣的那段日子,我感覺才會了一點兒筆畫兒的我,又被重新打回到了零點,橫豎撇捺啥也不會了,啥也寫不出來了。筆一下去,就是一個墨疙瘩,稍稍寫快一點兒吧,就又拉不動筆畫。那些日子,好是鬱悶!

後來,在課堂上,我把自己的感覺告訴了老師,在老師的詳細講解中,我才初步懂得了關於蘸墨的一些知識!

原來,一得閣墨汁濃度過大,還是需要兌一點點兒水或酒的。在生宣紙上寫字,控筆能力很重要,初學的,一定要記得,多刮筆,勤刮筆。哪怕刮一次筆,就寫一個筆畫也沒事兒。就是要慢慢去適應它,當在紙上寫字,線條流暢,且多少有點點兒澀感,(筆與紙的摩擦力),那個度才是最合適的!

感恩我們老師!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讓我在學書路上,沒有半途而廢!




走卒水邊綠地


哈哈哈哈,你這提問有意思!

我給你想要的答案:

講究的蘸墨過程:

1、能邀請到的人都叫來,一字排開站到跟前“快來看啊,大師要蘸墨啦”;

2、有攝像機的佔據最佳拍攝位置、有單反的要在關鍵位置準備好隨時拍照、有手機的全部拿出手機做好準備;

3、尋一德高望重且能HOLD住場子的人(以防圍觀者造成混亂),宣讀注意事項後,倒計時5秒讀數

4、倒計時歸零時,大師正式蘸墨。

OVER


檀紙間


筆、墨、紙、研都知道此乃文房四寶,因為有了墨汁研墨的人少了,所以想同古人比肩是不可能的了。所以開始學寫毛筆字一定要幹研墨,古人喜歡用濃墨比如米元章的墨跡千年不退色,因為那時候沒有什麼墨汁之說,用墨汁寫個通知廣告什麼的還是可以的,用來搞書法創作是不行的,因為他千篇一律,分不出濃淡乾溼的韻味來給書品減色不少。天己晚不羅說了,謝謝!


無為大聖o


問題很複雜。第一,大字還是小字?第二,生宣、熟宣還是半生熟?第三,黑條還是墨水,一得閣還是曹素功?因為問題太氾濫化,不好提供建議。


李老闆著臉


墨有差異

筆有差異

紙也有,

人也有。

善書者不擇筆墨,應該說的就是能遊刃有餘的控制。。。。“能控制”就是“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