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一句詩,少一字,表忠君,多一字,罵奸臣

在明末清初的戰鬥中,有一位關係著明清命運的重要人物,大家知道他是誰嗎?

他不是別人,正是文韜武略曾豪言壯志要誓死抗清,最後又投降大清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的洪承疇。
一句詩,少一字,表忠君,多一字,罵奸臣​洪承疇本是明朝祟禎的肱股之臣,其二十三歲中舉,二十四歲中進士,科舉路上毫無坎坷,仕途上也是一帆風順。洪承疇治軍有方,鎮壓農民起義連連勝利,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一路高升,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

洪承疇曾為感激崇禎皇帝的寵信,寫了副對聯貼在廳堂上:“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

他的豪言壯語,更是感動了皇帝,崇禎視他為最可靠的心腹,抗清愛國的中流砥柱。清軍入關後,把西方主帥洪承疇調來抗清。在松錦之戰中,明、清雙方投入十幾萬大軍參戰,戰爭歷時兩年,最終以明軍慘敗結束。
一句詩,少一字,表忠君,多一字,罵奸臣

兵敗後的消息傳來,明廷大震,眾人皆以為洪承疇此番必死無疑。失去這樣一個重臣,崇禎也感到極為痛心,其下令輟朝三日,以王侯規格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期間,崇禎宣佈親祭十六壇(七日一罈),並寫下“悼洪經略文”的昭書佈告天下,讓大家認真學習。不料,祭祭到第九壇時,洪承疇降清的消息傳來,大家聽後是尷尬已極,祭奠也被無聲無息撤銷了。

他降清後,有人將他寫的這副對聯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
一句詩,少一字,表忠君,多一字,罵奸臣

一句詩,多一字,由忠君變為奸臣。人們習慣於用“忠與奸”“好與壞”的兩極化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在這種標準下,歷史人物要麼是忠臣要麼就是奸賊,要麼是忠君要麼就是賣國。

從歷史貢獻來講,洪承疇之所以成為明朝的重臣,是從鎮壓農民起義軍發家的,不值得稱頌;而他降清以後,成為清初的開國功臣,在促使清朝統一、緩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於國家於民族有益的,是應該肯定的。
一句詩,少一字,表忠君,多一字,罵奸臣

也有專家認為:洪承疇順應歷史大勢,棄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獻給了新的統一事業,併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過,更與投降外來侵略者的“漢奸”風馬牛不相及。時代已經變了,舊的史學觀念也在變。只有拋棄那種以華夷之分的標準評價歷史人物,才能對洪承疇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學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