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一句诗,少一字,表忠君,多一字,骂奸臣

在明末清初的战斗中,有一位关系着明清命运的重要人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他不是别人,正是文韬武略曾豪言壮志要誓死抗清,最后又投降大清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洪承畴。
一句诗,少一字,表忠君,多一字,骂奸臣​洪承畴本是明朝祟祯的肱股之臣,其二十三岁中举,二十四岁中进士,科举路上毫无坎坷,仕途上也是一帆风顺。洪承畴治军有方,镇压农民起义连连胜利,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一路高升,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

洪承畴曾为感激崇祯皇帝的宠信,写了副对联贴在厅堂上:“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他的豪言壮语,更是感动了皇帝,崇祯视他为最可靠的心腹,抗清爱国的中流砥柱。清军入关后,把西方主帅洪承畴调来抗清。在松锦之战中,明、清双方投入十几万大军参战,战争历时两年,最终以明军惨败结束。
一句诗,少一字,表忠君,多一字,骂奸臣

兵败后的消息传来,明廷大震,众人皆以为洪承畴此番必死无疑。失去这样一个重臣,崇祯也感到极为痛心,其下令辍朝三日,以王侯规格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期间,崇祯宣布亲祭十六坛(七日一坛),并写下“悼洪经略文”的昭书布告天下,让大家认真学习。不料,祭祭到第九坛时,洪承畴降清的消息传来,大家听后是尴尬已极,祭奠也被无声无息撤销了。

他降清后,有人将他写的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一句诗,少一字,表忠君,多一字,骂奸臣

一句诗,多一字,由忠君变为奸臣。人们习惯于用“忠与奸”“好与坏”的两极化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在这种标准下,历史人物要么是忠臣要么就是奸贼,要么是忠君要么就是卖国。

从历史贡献来讲,洪承畴之所以成为明朝的重臣,是从镇压农民起义军发家的,不值得称颂;而他降清以后,成为清初的开国功臣,在促使清朝统一、缓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于国家于民族有益的,是应该肯定的。
一句诗,少一字,表忠君,多一字,骂奸臣

也有专家认为:洪承畴顺应历史大势,弃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献给了新的统一事业,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过,更与投降外来侵略者的“汉奸”风马牛不相及。时代已经变了,旧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只有抛弃那种以华夷之分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对洪承畴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学的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