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間諜之橋:信念的堅守

間諜之橋:信念的堅守

馬丁·路德·金說過:“對一個人的終極衡量,不是看他在和平時代身處何處,而是看他在動盪之時有何立場。”

這句話適用於律師唐納文,也適用於間諜魯道夫·阿貝爾。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間諜之橋》,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人物傳記電影。1957年,政府指派知名商業保險業務律師多諾萬(湯姆.漢斯克)為蘇聯間諜魯道夫·阿貝爾(馬克·裡朗斯)辯護,並最終促成美蘇兩國交換間諜。

在那個充滿猜忌、仇恨的冷戰時期,間諜無疑最讓人痛恨。從上到下所有的人包括普通民眾到政府官員、大法官,都想把這位間諜送上電椅,除了多諾萬。

在多諾萬眼裡,阿貝爾是一個忠於職責、從容坦蕩面對未知命運的人,應該被司法公正對待。而在其他人眼裡,一個蘇聯間諜、一個罪犯,所有的司法程序只不過是過場而已。但是多諾萬沒有按照劇本演戲,他甚至都不在乎阿貝爾是不是間諜,而是從律師的角度,見面就問阿貝爾是否受到不公正待遇,是否受到刑訊逼供等。

他的認真,招致同事、法官的鄙視、CIA的施壓、“庸眾暴力”甚至攻擊他和家人,他都堅定地捍衛著司法公正和天賦人權,始終恪守自己的原則和良知,維護每個人甚至是敵人的合法權利,一個人向整個體系挑戰,用自己的專業與體制死磕,最終使這位間諜免於死刑。

間諜之橋:信念的堅守

隨後又竭盡所能,為交換美蘇間諜冒著生命危險到東柏林斡旋,面對本國的不支持,東德的不合作,蘇聯的不讓步,以及,臨時又突然出現一個美國留學生事件,他的壓力是常人不可想象的,他沒有義務也沒人要求他這樣做,可他堅持用一個人,換回兩個人質,一個是敵國的間諜,一個是素不相識CIA飛行員,一個是被自己國家拋棄的留學生,都與他沒有任何關聯,他只是出於人性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哪怕節外生枝惹CIA的憤怒,也不能改變他的堅持。

有人說這是所謂的美國主旋律,我覺得多諾萬首先就是一個正直、守法、內心柔軟有堅持的人道主義者,縱使面臨生命危險,也能堅持做出正確的選擇,他的作為並非只為美國政府,也並非為自己,他是更尊重“人”這個主體,去思考去行事。而斯皮爾伯格恰巧選取了這個真實人物、這個題材來表達他自己的想法,或許有些戲劇性,但瑕不掩玉。

人群中真有一些這樣的神奇人物,永不放棄自己的職責、良知、信仰,哪怕面臨的是國家意志的反對,在最艱難的情況下也沒有一絲一毫的畏懼。

間諜之橋:信念的堅守

“我大概是全美國除了魯道夫之外最被痛恨的人了”,他的自嘲,也隱藏著他的失望和痛苦。甚至連阿貝爾也對他的操守好奇,問他就不好奇自己是否是間諜,而他表示這不是他該關心的事,那是政府該關心的事。

也是這份認真贏得了阿貝爾的尊重和好感,兩個不同陣營、卻同樣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卻有惺惺相惜的感覺,多諾萬甚至擔心自己捨命救出的朋友回國後的未知命運,同樣阿貝爾也能為他要換學生多等幾分鐘,這種情義是兩個“人”的彼此信任、對生命的尊重,超越階級,是真正“站立的人”精神的共鳴。

不為別的,僅僅這點,就足以讓人感動。

湯姆漢克斯對這一類平民英雄角色早已是駕輕就熟,他出現在監獄阿貝爾面前時,有一種令人安心感覺,最後在橋上,看著阿貝爾被自己人直接帶上車後座——這是阿貝爾告訴他可能被處決的信號,那個瞬間,漢克斯的背影勝過千言萬語,音樂如此悲愴,橋上雪花在飛,只能感覺到命運的無常。

馬克·裡朗斯演的間諜阿貝爾,是個有點哆哆嗦嗦、文弱卻幽默風趣的老頭,他堅守的也是自己的信仰,口頭禪是“擔心有用嗎”,沉著冷靜,臺詞不多,站在那兒全身都是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