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间谍之桥:信念的坚守

间谍之桥:信念的坚守

马丁·路德·金说过:“对一个人的终极衡量,不是看他在和平时代身处何处,而是看他在动荡之时有何立场。”

这句话适用于律师唐纳文,也适用于间谍鲁道夫·阿贝尔。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间谍之桥》,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人物传记电影。1957年,政府指派知名商业保险业务律师多诺万(汤姆.汉斯克)为苏联间谍鲁道夫·阿贝尔(马克·里朗斯)辩护,并最终促成美苏两国交换间谍。

在那个充满猜忌、仇恨的冷战时期,间谍无疑最让人痛恨。从上到下所有的人包括普通民众到政府官员、大法官,都想把这位间谍送上电椅,除了多诺万。

在多诺万眼里,阿贝尔是一个忠于职责、从容坦荡面对未知命运的人,应该被司法公正对待。而在其他人眼里,一个苏联间谍、一个罪犯,所有的司法程序只不过是过场而已。但是多诺万没有按照剧本演戏,他甚至都不在乎阿贝尔是不是间谍,而是从律师的角度,见面就问阿贝尔是否受到不公正待遇,是否受到刑讯逼供等。

他的认真,招致同事、法官的鄙视、CIA的施压、“庸众暴力”甚至攻击他和家人,他都坚定地捍卫着司法公正和天赋人权,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和良知,维护每个人甚至是敌人的合法权利,一个人向整个体系挑战,用自己的专业与体制死磕,最终使这位间谍免于死刑。

间谍之桥:信念的坚守

随后又竭尽所能,为交换美苏间谍冒着生命危险到东柏林斡旋,面对本国的不支持,东德的不合作,苏联的不让步,以及,临时又突然出现一个美国留学生事件,他的压力是常人不可想象的,他没有义务也没人要求他这样做,可他坚持用一个人,换回两个人质,一个是敌国的间谍,一个是素不相识CIA飞行员,一个是被自己国家抛弃的留学生,都与他没有任何关联,他只是出于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哪怕节外生枝惹CIA的愤怒,也不能改变他的坚持。

有人说这是所谓的美国主旋律,我觉得多诺万首先就是一个正直、守法、内心柔软有坚持的人道主义者,纵使面临生命危险,也能坚持做出正确的选择,他的作为并非只为美国政府,也并非为自己,他是更尊重“人”这个主体,去思考去行事。而斯皮尔伯格恰巧选取了这个真实人物、这个题材来表达他自己的想法,或许有些戏剧性,但瑕不掩玉。

人群中真有一些这样的神奇人物,永不放弃自己的职责、良知、信仰,哪怕面临的是国家意志的反对,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

间谍之桥:信念的坚守

“我大概是全美国除了鲁道夫之外最被痛恨的人了”,他的自嘲,也隐藏着他的失望和痛苦。甚至连阿贝尔也对他的操守好奇,问他就不好奇自己是否是间谍,而他表示这不是他该关心的事,那是政府该关心的事。

也是这份认真赢得了阿贝尔的尊重和好感,两个不同阵营、却同样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却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多诺万甚至担心自己舍命救出的朋友回国后的未知命运,同样阿贝尔也能为他要换学生多等几分钟,这种情义是两个“人”的彼此信任、对生命的尊重,超越阶级,是真正“站立的人”精神的共鸣。

不为别的,仅仅这点,就足以让人感动。

汤姆汉克斯对这一类平民英雄角色早已是驾轻就熟,他出现在监狱阿贝尔面前时,有一种令人安心感觉,最后在桥上,看着阿贝尔被自己人直接带上车后座——这是阿贝尔告诉他可能被处决的信号,那个瞬间,汉克斯的背影胜过千言万语,音乐如此悲怆,桥上雪花在飞,只能感觉到命运的无常。

马克·里朗斯演的间谍阿贝尔,是个有点哆哆嗦嗦、文弱却幽默风趣的老头,他坚守的也是自己的信仰,口头禅是“担心有用吗”,沉着冷静,台词不多,站在那儿全身都是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