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

老爺子說書半世紀,留下無數經典之作;上世紀80年代,他首次將評書藝術帶上電視,風靡一時;他曾說:“評書不僅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金羊網記者 龔衛鋒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北京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單田芳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9月11日下午3時30分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逝世,享年84歲。由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擔任主任,劉蘭芳、李金斗、李偉建等人組成的單田芳治喪委員會昨日在北京成立。單田芳先生告別儀式將於9月15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單田芳與劉蘭芳、田連元、袁闊成並稱為“評書四大家”,劉蘭芳驚聞噩耗,異常悲痛,她回憶與單田芳交往的點滴時說:“與單田芳先生相識六十年,在鞍山曲藝團一起工作三十多年。幾十年來風風雨雨,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單田芳先生藝術精湛、工作勤奮,他把畢生的心血全用在了評書藝術上,創作播出了一百餘部評書作品,對評書藝術做出了卓越貢獻,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評書的傳承人,他的去世,是評書界的損失。”

出身曲藝世家

本想改換門庭

1934年12月17日,單田芳出生於遼寧營口一個曲藝世家。他的外祖父是最早闖關東的民間藝人之一,父親彈三絃,母親是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童年時,單田芳跟隨父母在東北各處演出,歷經戰亂、飢餓。自小目睹賣藝賺錢的艱辛,單田芳從沒想過繼承曲藝事業,他說:“在臺上指手畫腳,搖頭晃腦,讓人家品頭論足,我覺得不自在。尤其我們家三親六故全都是說書的、唱大鼓的,所以我想改換門庭,學工學醫。”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1953年,單田芳高中畢業後如願考上東北工學院,卻得了場大病,再加上父母離婚等家庭變故,單田芳不得不輟學回家。家人勸他,何必捨近求遠,乾脆說書吧,“無奈之下,我才被迫說書。”之後,他拜評書演員李慶海為師,走上說書之路。

從1955年參加鞍山曲藝團,到2007年宣佈正式收山,單田芳為評書事業貢獻了半個世紀。改革開放後,單田芳錄製了他最為膾炙人口的長篇評書《隋唐演義》。他退休後,從鞍山到北京,當了“北漂”,他的影響力也隨著“電視評書”這一新興節目類型而家喻戶曉。1993年,單田芳為北京電視臺錄了80回《七傑小五義》;1994年,又錄了《百年風雲》,此後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欄目請他錄了400集《薛家將》……1995年,他成立了北京單田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推出了《三俠五義》《白眉大俠》《亂世梟雄》《水滸外傳》等經典評書作品。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單老爺子稱自己的字是“隨性體”

單田芳曾出版自傳《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這本書記錄了老先生精彩的一生,豆瓣評分有8.8分之高。在2012年的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上,時年78歲的單田芳獲得了終身成就獎。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單田芳自傳

電視評書風潮

再創評書輝煌

單田芳曾經幫助評書在衰落之時,實現了再度繁榮。他利用電視媒體,讓評書藝術紮根在一代老百姓心中。上世紀80年代末期,單田芳為陝西電視臺錄製了一套電視評書,這是評書藝術第一次走上電視。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驚堂木一拍,白紙扇一抖

電視評書曾繁榮一時,上世紀90年代,“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的說法絕不誇張。但當時也是單田芳文化傳播公司虧損最厲害的時候,公司總經理肖建陸在受訪時說:“那時候不懂市場,當時全國播評書的電視臺就十幾家,我們錄一集評書的成本是3500-5000元,一集評書20分鐘,每分鐘賣8塊錢,一集160塊錢,就算賣給10家電視臺才1600塊錢,電視評書錄了大概一千多集,根本收不回成本。”隨後,他們開始將評書轉回廣播市場,才實現盈利。2000年罹患胃癌接受手術後,單田芳仍繼續創作並錄製了20餘部電視和廣播評書作品,他曾說:“評書不僅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單田芳的很多評書作品,都變成了知名IP,被改編成影視劇。《隋唐演義》原是單田芳的經典評書作品,上世紀70年代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時曾有6億聽眾。2013年,由嚴屹寬、姜武、張翰等主演的電視劇版,由單田芳擔任出品人兼藝術總監,單田芳的二度創作也保證了這部劇的水準。據說當時劇組演員人手一份單田芳《隋唐演義》說書音頻,沒事就聽。這部劇風評頗高,獲了包括白玉蘭獎在內的不少大獎。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評書作品《隋唐演義》被拍成電視劇

喜歡流行娛樂

博採眾家之長

單田芳一生守護傳統曲藝,但也能跟上時代步伐,對流行娛樂頗有愛好。他極為欣賞邁克爾·傑克遜:“邁克爾·傑克遜那一扭,扭得你神魂顛倒。”十年前韓劇在中國火爆的時期,單田芳把《大長今》《藍色生死戀》《我叫金三順》等劇看了個遍,他特別喜歡韓國演員張東健:“他的文雅舉止和能說話的眼神都是演員功力深厚的體現。”其關門弟子肖璞韜曾透露:“師父還特別喜歡看國產電視劇,近年的幾部大劇《羋月傳》《琅琊榜》都看,知道的明星比我都多。”

年輕人喜歡的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漢字英雄》等,單田芳也沒落下。不僅如此,單田芳還曾站上過內地綜藝舞臺,傳播評書文化。2011年,單田芳參加了兩檔知名綜藝節目:年初,他在《天天向上》描繪了一場酣暢淋漓的三英戰呂布血戰,讓一旁的“天天兄弟”驚歎不已;年底,他在《年代秀》上說了一段評書,講述自己2003年看劉德華演唱會的一段趣事,“呃的一聲,休克了二十多個婦女。”成為當時觀眾茶餘飯後的談資。

單田芳在受訪時曾說:“所有的新事物,我都很感興趣。他們的演出我很欣賞,好東西可以吸收用到我的評書上。作為觀眾,我也希望他們能不斷創新,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藝術享受。”除了廣泛接觸流行娛樂,單田芳還身體力行,2012年代言了一款網遊,備受關注,“遊戲不是洪水猛獸”的一套說辭也引導了不少學生、家長正視遊戲。

2006年,他開博客,2010年開微博,分享生活,發表評書作品,非常樂意和書迷們交流。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改編金庸的作品,單田芳回應:“金庸的作品近乎完美得‘風雨不透’,沒有空間發揮。”

愛花茶愛小吃

最是性情中人

晚年的單田芳很享受生活,作息很有規律,早晨5點就起床,他說這時他的精神最好。先沏杯花茶,開始靜思一天要做的事,然後讀書、吃早點,接著就是準備些評書段子,下午幾乎都出外活動。緊張忙碌的生活,讓他無暇思考該怎樣養生,“順其自然不強求”也成了他的習慣用語。

單田芳非常喜歡喝花茶。多年前一次到南昌錄評書,他特意帶了一斤好花茶以備不時之需,可主辦方又約他補錄了《三俠五義》《薛家將》等節目,花茶喝完了,他四處買不到,只得以南方的大葉茶對付,他直言:“回北京後趕緊再換回花茶,感覺還是花茶香呀!”

單田芳愛旅遊,喜歡吃各地小吃,像天津狗不理、大麻花,南京夫子廟的香乾、香豆等,而最令他魂牽夢縈的則是東北的切糕、酸菜湯、大煎餅。他不愛飯局,常覺得推杯換盞索然無味,每次硬著頭皮捱到曲終人散,他便趕緊一溜煙兒往家跑,“來找補點兒粥,就點兒炸饅頭片,吃點兒老鹹菜才算吃飽。”

單田芳晚年被逼出了一個“寫字”的愛好,他曾笑稱自己的字體是“隨性體”:“總是有人想讓我留下筆跡作為紀念,為了不至於太丟人,才被迫養成了練字的習慣。一把年紀了再拜師學字也沒必要了,還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吧。”

泰斗相繼辭世

評書何以為繼?

2009年,單田芳被定為“評書”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近年來,單田芳不遺餘力地推廣評書藝術。在去世前四天,單田芳還在微博給女兒單慧莉宣傳線上評書公開課,那句“親們,多日不見,十分想念”竟成為他對書粉們最後一聲問候。

與單田芳同列為“評書四大家”的袁闊成先生已於2015年去世,如今單田芳先生也已故去。隨著泰斗相繼離世,評書這門傳統行當何以為繼,也成為這兩日坊間熱門話題。單田芳曾在五年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評書的確面臨著殘酷的現實:“這個行業確實不景氣,書場越來越少,演員越來越少,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學。不只是年輕演員有問題,中老年演員也有問題。下功夫不夠,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