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你越來越懂養生,卻忽略了“辨證”

你越來越懂養生,卻忽略了“辨證”

“偽養生”氾濫成災

隨著保健服務市場的迅速發展,規模不一的拔罐館、刮痧店、針灸保健館越開越多,許多休閒會所、美容機構也紛紛推出各種保健養生項目招攬生意。

火鍋、k歌、按摩成為“週末三寶”,很多人更是到養生機構“打卡”,按摩、針灸、艾灸……恨不得把虧欠身體的全部補回來,把各種亞健康問題全部趕走。

“一入養生深似海,從此理智是路人。”

作為中醫瑰寶,養生保健中埋藏著不少“坑”和“雷”。

你越來越懂養生,卻忽略了“辨證”

養生不辯證,庸碌隨大流

中醫看病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就是辯證,把望聞問切四個療法歸納,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的過程。

證,即證候,是機體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有聯繫的異常脈症組成。有點接近於現代醫學說的綜合徵的概念。

證候與症狀不同,它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是人體在自然諸因素、社會諸因素和個體自身諸因素相互影響下的綜合反映。由於個體受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的影響不同,個體自身也有差異,因而產生了不同的證候。

像大家平常說的肝火、腎虛、心火,都是證侯,但是你怎麼知道肝火旺、腎虛、心火旺呢?這個過程就是辨證。

你越來越懂養生,卻忽略了“辨證”

同病不同治,方顯中醫深

中醫養生講究個體化的養生和保健。因為並非每種養生方法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也並非人人都適合所有的養生手段,必須根據不同的年齡、體質、季節及所患疾病的性質等情況,採取適當的方法。

中醫學一個大的特色就是因人而異,辨證論治。比如兩個糖尿病患者,西醫檢查一樣,在西醫治療基本一樣,但在中醫可能就大不一樣了,一個人屬於陰虛,就應該補陰,用的是枸杞子、百合、知母、黃精、山萸肉等養陰的東西;另一個人屬於溼熱,就該清熱利溼,用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藿香、柴胡、黃芩等等。這就叫“同病異治”,就是一樣的病不一樣的治療方法。有人說中醫太靈活了,太個體化了,不好重複,其實這是她的優勢呀,也符合哲學的大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你越來越懂養生,卻忽略了“辨證”

中醫養生,天人合一

中醫的整體觀有兩層意思,大整體和小整體。

我們人和自然,和宇宙都是一體的,我們的身體是受外界影響的,這也叫“天人合一”。

很多疾病,身體的、心理的,是因為你沒有處理好大整體的關係,比如你不把大自然當回事,氣候變了,你不注意,自然就要鬧病。再比如處理不好同事的關係問題、甚至家人的關係,時間長了,問題就出來了,這時候來看病如果醫生不考慮大的整體,不考慮影響健康的原因,只考慮病情,想治好可能性太小了呢,只是治標不治本呀。

舉個例子,很常見的中國傳統的婆媳關係問題,處理不好的話,心情不舒暢,婆婆肝鬱,兒媳婦肝鬱,沒準兒子夾在中間也肝鬱呢。別管中間的哪一位,如果不解決根本問題,只根據症狀病情開藥,效果都不會理想更不會長久的,“心病還須心藥醫”嘛。

什麼是小整體呢?小整體強調人的臟腑、氣血、經絡、四肢百骸、五官九竅都是相互關聯的,相互影響的,而不是各自為政的,也就是說人體本身是個整體,古代中醫稱為“人身亦一小天地”,所以不能頭痛治頭,腳痛治腳。

以咳嗽為例,《黃帝內經》講“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上大學時怎麼也不明白這句話,後來有臨床經驗了,實踐多了,慢慢就理解了,比如某人近有心事著急上火了,肝火旺盛,肝火可以犯肺,這樣的咳嗽,僅僅用止咳化痰藥效果好不了,再多的半夏、杏仁、桔梗、前胡、貝母、陳皮效果也不會理想,必須要清清肝火。就像開鍋了,你不想讓水開有兩種辦法,一是加涼水,但不是根本辦法,過一會兒還會開的;二是撤火,把火一關,水自然也就徹底不會開了,這樣的咳嗽就叫肝咳(肝火犯肺的咳嗽),清瀉肝火是治病求本的辦法。以此類推,什麼心咳、腎咳的叫法就容易理解了。

你越來越懂養生,卻忽略了“辨證”

身體,最熟悉卻最陌生

身體的良態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更是無量的功德。身體是自己的,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也是我們。然而,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照顧好我們的身體呢?

我們都想善待自己的身體,很多時候我們找錯了方向。因為了解、熟悉自己的身體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給身體想要的健康更難。

身體是一個玄妙的秘境,當我們試圖走進去一探究竟,業力不夠的時候會讓我們走上歧路。

你覺得這樣做對身體好,其實並不是,很多時候我們連醫療手段和保健手段都會混淆。

中醫有許多技術方法既可用於疾病的治療,也可用於日常養生保健,具有醫療、保健的雙重性。雖然同樣植根於中醫,中醫治療與保健卻截然不同,一個是醫療緯度,一個是休閒緯度。所以,時常的去思考、去回味自己的身體的各種反應,並有效的和中醫師去溝通,才是瞭解自身情況的上乘選擇。

你越來越懂養生,卻忽略了“辨證”

要養生 更要辯證

1.關於運動,不是千篇一律地要跑步,而是要選技適合自已的,如果體質好,年青的話,最好是跑步,如果年歲高,或體力欠佳者,最好是打太極拳等輕量級的運動。

2.關於吃葷還是吃素,要視本人體力勞動量而定,如果勞動量大,僅吃素容易造成貧血和營養不良,如果營養不良,吃素會更容易造成體質虛弱。

3.關於心情,不必一味強調心情要好,當心情不好的時侯,可以恰當釋放一下。釋放了心情就會好起來,當然心隨境轉,可以轉移注意力,做一做自已感興趣的事最好。

4.不要著急,急就會上火,這一點,要時刻提醒自已。當然,如果天數就是急性子,實在改不了,也不必為這個擔民,順其自然吧。

5.關於進補,如蛤蚧、海馬煮湯,常飲有延壽之功; 或用黃芪、黨參、淮山藥、枸杞子四味煲瘦肉,代替涼茶,可抗感冒。久服可使鼻塞、流清涕等減少或消失; 用冬蟲草、冬菇等烹肉有良好的防癌作用。

但是如果服用後上火,不需要補,就要清,選擇一些西洋參,切片嚼咀,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你越來越懂養生,卻忽略了“辨證”

醫不三世 不服其藥

辨證是中醫的“精魂”。最瞭解你身體不是自己,而是熟悉的大夫。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許多人以為,這個醫家要三代為醫,才能請他治病。其實這個三世,不是三代的意思,三世是指:一《黃帝內經》,二《神農本草》,三《太素》(脈理)。精通這三項,是作醫生的必備條件。所以,不通三世者,不能算是醫生,不能服其藥。

在過去,大夫和患者保持著“陪伴”與“捆綁”關係。很多有經濟條件的家庭,都會有指定大夫,一般情況下不會隨意變更,大夫的診金可按年度支付,家庭成員從未出生就開始託付給大夫。

“西醫認門,中醫認人”,中醫是典型的“熟人醫患”模式。一個好的大夫、一個熟悉你的大夫,能洞察、獲取你身體的密碼,猶如軍師一般激活、調動身體裡的能量與病邪鬥爭。

人生最大的善良就是善待身體,千萬不要以所謂的“養生”之名折騰自己,別再因無知而粗暴地對待身體。

給身體最正確的療愈,給家人更多健康關懷。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把熬夜、動怒、貪涼……這些習慣全部戒掉,學會與身體相處,更為重要的是遇到真正瞭解它、能幫助它的人。

懂養生,更要懂辯證,這樣的養生理念才是生命中的“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