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石泉“鎏金銅蠶”帶動起16億的大產業

石泉“鎏金銅蠶”帶動起16億的大產業

一隻小小的蠶,見證了石泉蠶桑產業的歷史;一根長長的絲,賡續2000多年的古老絲路……

在石泉縣出土的“鎏金銅蠶”,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如今,也撬動石泉縣蠶桑產業、蠶桑文旅上了新的臺階。

源源文明,絲載千年。

石泉“鎏金銅蠶”帶動起16億的大產業

“鎏金蠶”的出土地譚家灣位於貫穿石泉南北的子午古道,它是絲綢之路的源頭線之一。這是石泉重要的文化符號和標誌,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石泉歷屆縣委、縣政府咬定蠶桑不放鬆,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幹,歷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把蠶桑從一個弱小的農村多種經營項目發展成為農、工、貿、文一條龍的產業體系,成為西北五省蠶桑第一大縣。2017年全縣蠶桑產業總產值統計數達16億元,其中:農民蠶桑產業綜合收入4億元,規模以上絲綢工業產值12億元。

石泉“鎏金銅蠶”帶動起16億的大產業

“我們這的養蠶大戶收入很高的,除了育種、養蠶,再跟著政策做一些林下養殖,有些一年能掙將近20萬元。”正在小蠶培育中心攤種子的村民喜笑顏開介紹。

在石泉縣城東南方向十多公里的池河鎮,有個聞名當地的明星村,一個默默以採桑養蠶為主業的村莊,因“國際網紅”鎏金蠶的文化元素正在成為聞名全省的“明星村”——升級桑蠶產業體系,實現桑旅融合,打造一個金蠶小鎮,成為“蠶業+文化+旅遊”的典型樣板。池河鎮副鎮長張輝成表示,建成以後,預估農民年增收超過3000萬元,實現人均增收1000元。而且可為當地增加大量就業機會,新增就業崗位5000個,鎮內100%的貧困戶實現脫貧,100%的農戶可實現就地就業,同時吸引大量外來人才來金蠶小鎮創業。

石泉“鎏金銅蠶”帶動起16億的大產業

“戶種一畝桑,柴米油鹽不用慌。”“密植桑、簡養蠶,十七八天見現錢。”這些流傳在石泉縣農村關於蠶桑的順口溜,既形象地道出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對蠶桑產業的依賴,也說明了蠶桑產業對經濟增收、脫貧致富具有“用時短、見效快”的特點。很多農戶還能利用省下的時間,出去打工、幹零活,收益翻翻。

多年來,石泉境內池河及漢江流域沿岸,桑樹密佈。如今,全縣桑園總面積7.3萬餘畝,蠶桑產業已成全縣當家產業。據瞭解,從事該項產業的農戶佔全縣總農戶33.3%,還有2118戶通過養蠶順利脫貧。

石泉“鎏金銅蠶”帶動起16億的大產業

古老的蠶桑產業有了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種桑養蠶已不僅只為絲綢提供原料,蠶桑應用領域的日益拓展,桑葉、桑果、桑枝、蠶沙、蠶蛹、蠶蛾等開發利用價值巨大。在電商線下展示區,桑葚酒、桑葉青汁、桑葉餅等周邊產品拉長了產業鏈,蠶桑絲綢已形成制種、養蠶、繅絲、織綢、製衣、副產品開發一條龍的產業格局。

石泉“鎏金銅蠶”帶動起16億的大產業

當地企業陝西天成絲業有限公司是目前陝西省唯一織綢生產企業,年產值8680萬元,每年穩定帶動全縣1.35萬戶蠶農興桑養蠶,為蠶農增收5000萬元。在產品展示區,蠶絲被、蠶絲睡衣、色織六件套、蠶絲毯、蠶絲旗袍等產品一應俱全。

如今,石泉打造出了從育苗植桑、養蠶繅絲到各類蠶桑副產品開發的完整產業鏈。2017年,該縣蠶桑產業總產值統計數達16億元,佔全縣GDP總量19.8%。蠶桑產業成了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農民手中的“搖錢樹”。

石泉“鎏金銅蠶”帶動起16億的大產業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從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讚頌過蠶,蠶也成了具有默默奉獻精神的象徵。祖祖輩輩延續兩千餘年的傳統蠶桑養殖,給石泉人民帶來財富和榮耀的同時,也鑄就了“勇於犧牲、樂於奉獻,殫精竭慮、拼搏奮鬥”的“金蠶精神”。

穿越千年,金蠶之鄉正突出蠶桑絲綢符號,以“金蠶精神”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