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他曾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大唐名将,可惜虎头蛇尾

今天飞渡为大家讲述一位虎头蛇尾的大将,他就是唐朝开国功臣侯君集。看见侯君集三个字,总想起少年时代听单田芳评书《隋唐演义》中那个瘦小枯干,行事如水浒中鼓上蚤时迁一样的偷儿,成年后,细读唐史,发觉此公与演义中大相径庭。

1.大唐美臣

侯君集,幽州三水人。史载:“性骄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可见他是一个半吊子的勇将离弓马娴熟还有一定距离,不过在机谋方面有一定的过人之处。

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侯君集极受信任,数从征伐,累军功封全椒县子,玄武门之变,侯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后,立封潞国公,赐邑千户,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李靖伐吐谷浑,侯君集与任城王李道宗为副手。一路上,侯君集进献不少奇计,都为李靖采纳,大破敌军于库山。他与王爷李道宗自为一军,从南路挺近,经破逻真谷,逾汉哭山,经途二千余里,盛夏降霜,山多积雪,连连转战,过星宿川,一路上数次与敌大战,每战必胜,俘牛马无数,斩获颇丰。此后,他统领兵士一直行军,直到北望积玉山,观黄河源头,然后凯旋而归,与李靖中军会师于大非川,平定吐谷浑,立下灭国殊功。贞观十一年,改封陈国公。转年,拜吏部尚书。

侯君集行伍出身,入秦王府之后,才开始读书。由于天赋异禀聪颖过人,他竟能点选举,定考课。出则为大将征伐,入则拜尚书辅政,文武皆功于社稷,为时人所叹美。


2.平灭高昌

不过侯君集一生中最光辉的事迹,当属他独担重任,亲率唐军平灭高昌国的壮举。

高昌国,就是汉朝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国。此国距长安以西四千三百里,有三十一城,先都交河,后迁都至高昌,土地肥美,麦果丰饶,以葡萄酒称绝于世,胜兵数万,为西域七大国之一。

隋朝时,朝廷封高昌王鞠伯雅为车师太守,牟国公。唐高祖武德三年,鞠伯雅逝,其子鞠文泰即位,遣使告哀,高祖派使臣前去祭吊,正式承认其藩贡国地位。

鞠文泰开始还很“孝敬”,经常贡献奇珍异兽白玉盘什么的,还上贡过一对大狼狗,能曳马衔烛。贞观四年,鞠文泰还亲身入朝,回去时赏赐甚厚,大打秋风而回,其妻子还被赐姓李,封常乐公主。

按理说鞠文泰亲朝天子,又获巨赏,应该安心臣服才是。但此人在朝贡时经过唐朝西边久战之地,见人民稀少,城邑空虚,心中升起轻唐之念。渐渐地,鞠文泰把西域诸国经过高昌前往的唐朝商人和贡使都扣押起来,暗中和突厥人勾结,攻打唐朝另外的西域属国伊吾。

不久,他更胆大妄为,和突厥连兵进攻唐朝另一属国焉耆,拔克三城,尽掳男女而去。

焉耆国王上表告状,太宗大怒,说:“高昌数年无状,没有尽藩臣之礼,其国中模仿我大唐,设置官号,今年岁首,万国来朝,文泰独不至。高昌还不断拘押西域来使,离间邻好,所谓恶而不诛,何以劝善!”

他曾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大唐名将,可惜虎头蛇尾

贞观十四年,太宗命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率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等人,领突厥等西域归附数万人征讨。当时唐朝众大臣都以为行经沙漠,用兵万里,恐难取胜。经高昌界处绝域,得之难守,不如不伐。太宗坚执不从,侯君集身受皇命,浩荡而来。

鞠文泰做梦也想不到唐朝真的会出兵,他常常对左右讲:“我先前去唐朝贡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假使唐兵攻伐,军队人数多,路上也不会有足够的供给。如果兵发三万以下,我高昌力能制之。加之沙漠艰险,唐军即使能来也疲惫至极,我等以逸待劳,根本不用忧虑!”

等听说唐军已经到达碛口,这位西域名王一下仓皇无计,未见唐兵,竟活活吓死,于是其子鞠智盛嗣立为王。

侯君集率军至柳谷,探马报告说鞠文泰这几天就要下葬,其时高昌国人毕至。诸将要求趁发丧的时候发起突袭。侯君集独表异议:“天子以高昌骄慢无礼,使吾辈行天罚。如果我们趁人发丧时偷袭,非问罪大国之师所为!”

他曾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大唐名将,可惜虎头蛇尾

于是,唐军全军整装,鼓行而进,类似春秋车战上那种双方光明正大的进击。

高昌大兵汇集于田地城,城坚墙厚。高昌人起初还有斗志,固城自守。侯君集军队携带了威力巨大的撞城车和抛石机,巨石飞空,尖车推城,很快就一攻而入,俘获男女七千多口。接着,大军前行,直逼都城高昌。

鞠智盛无奈,来信乞怜,表示说:“有罪于天子者乃先王,今已无罚丧身,我本无罪,望侯尚书哀怜。”

侯君集回书:“如能悔过,应束手投降。”

鞠智盛还不肯投降,侯君集命人填其城壕,大发抛石机,并树十丈高楼,于楼顶指挥抛石机落点。巨石纷下,高昌守兵顿成肉泥。早先答应和高昌里外为援的西突厥兵,到此时还能连影都没有,他们自己的部落西逃千余里,哪还顾得上邻家。

计穷之下,鞠智盛出门投降。

侯君集马上分派兵马,接连攻灭其余城池,平灭高昌,带着俘虏的高昌国王及将士,刻石勒功而还。

此次远征,下高昌三郡、五县、二十二城,得人口三万七千七百户,马四千三百匹,其国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

非常值得玩味的是,侯君集军队到达之前高昌国就有童谣流唱。“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鞠文泰当时让人搜捕初唱者,最终也位抓获,不知是何人所为。

唐太宗以高昌故地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留遣兵马镇守。


3.牢狱之灾

虽立此平国大功,侯君集仍不免犯下前辈们平灭西域将领的过错——私取宝物。他属下战胜的将士们,得悉总管大拿高昌宝物,纷纷效仿,竞相来盗窃。侯君集上梁不正,也不敢阻拦,怕他们把自己也连带告发出来,以致于高昌国宝物被洗掠一空。

大军回京,御史们早把弹劾奏章报上。功劳再大,赏罚应分,迎接侯君集的不是红地毯和凯旋乐曲,而是天牢大狱。

还是中书侍郎岑文本有远见,认为功臣大将不能轻加羞辱,上书列举汉朝李广利、陈汤和晋朝王浚以及隋朝韩擒虎等大将事迹,并以黄石公兵法内容作为补充——“《军势》中一书中讲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希望太宗以帝王之德,含弘为美,弃人之短,收人之长,使侯君集能悔过报效。”

奏上,太宗深觉有理,下诏把侯君集放出。

他曾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大唐名将,可惜虎头蛇尾

侯君集立此灭国殊勋,回家就遭受牢狱之灾,虽不久放出,仍然终日怏怏不快。

贞观十七年,多年一起共事的老哥们张亮出任洛州地方官,与侯君集道别,侯君集趁机激怒他,:“怎么,被排挤出京城了?”

张亮不乐,答道:“当然是你在背后排挤我,还怨别人吗?”

侯君集闻言,激起心中积怨,愤言道:“我功平一国,回来就被天子迁怒,哪还有机会背后挤兑你!这种日子我过不下去了,你敢造反吗?我和你一起反了吧!”

张亮为人外忠内诈,一转身就将侯君集的话密告太宗。

李世民毕竟是大度的君王,对张亮说:“你和侯君集都是我大唐的功臣,刚才的话,只有你和他两个人知道,如果审验成狱,你们都不会承认有谋反之语的。”于是太宗把此事压下,对待侯君集如初,不久命人图侯君集等二十四功臣像于凌烟阁。


4.勾结太子

当时,李世民太子李承乾怕被父亲废掉,暗中准备谋反。他知道侯君集心怀怨望,太子就通过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与他牵线,两人数次密谋。

侯君集深知李承乾气量劣弱不能成大事,但仍想借机旁图,就答应一起干,举手对这位太子说:“此好手,当为殿下用之!”

虽如此,毕竟谋反事大,侯君集常常梦中惊醒,一醒就再也睡不着觉,四转叹息。他的妻子很奇怪,劝他说:“你是国家大臣,怎么会这样?如有辜负国家之事,你还是自首为好,肯定能保全性命。”

侯君集低头不应。

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供出侯君集。他那作为牵线人的女婿贺兰楚石为了活命,上告岳父谋反实情。

对这么一个共事十几年的老功臣,太宗亲自审问,说:“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朕亲自问你案情!”

侯君集最初还狡辩,但太子、和贺兰楚石等人证及书信等等物证俱在,最终辞穷服罪。

太宗临朝,对百官讲,侯君集于国家未安之时有大功,朕想活其一命。

但谋反是历朝历代律法中的不赦之大罪,群臣争进,都讲:“侯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必诛之以明大法!”

无奈,太宗回到私室,对跪伏于地的侯君集讲:“与公永别了!从今而后,因君之故,朕不忍复上凌烟阁!”言毕,皇帝唏嘘泣下,痛哭不止。

侯君集也自投于地,泣不能起。

读各类唐朝史书到此情此景,均可感觉到唐太宗的真性情感人之处。

透过千年烟云,扔可想见李世民身为帝王之尊。当其时也,他肯定没有一丝骄饰做作,他一定是回忆起这位勋臣与他自己年轻时代的豪情友谊,想起连骑冲杀,攻城略地的浴血艰难,加之先前旧臣接连病故、被杀无数,至此寥寥,不能不凄然伤情。

他曾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大唐名将,可惜虎头蛇尾

按刑法,侯君集被斩于四达通衢。这位大将临刑之时,容色不改,对监刑将军说:“我侯君集怎么能真反呢,是蹉跌至此啊!念我为唐家大将破灭二国(指吐谷浑与高昌国),还是有微功可陈。请为我对陛下讲一声,乞留一子活着以守祭祀。”

本来,谋反应诛满门。监斩官驰奏,李世民特诏,原其妻及一子,徒于岭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