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長達40天“超長版”三伏落幕

新華社天津8月26日電(記者周潤健)出伏啦!26日,長達40天的三伏終於落下帷幕。記者瞭解到,其實這已經是我國連續4年遭遇40天的三伏,而且這樣的“超長版”還將再持續兩年。

據瞭解,“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夏至”不僅是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還決定著當年伏天的長度。傳統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

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當出現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個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是20天。”趙之珩說。

趙之珩指出,統計顯示,從2015年至2020年,連續6年的三伏都長達40天。這一紀錄到2021年被終止,這一年的三伏為30天。

據對1600年至2099年這500年的統計,伏期為30天的年份有182年,伏期為40天的有318年,兩個中伏的年數,遠遠多於一箇中伏的年數。

天文專家表示,伏天和整個夏季究竟有多熱,是由大氣環流背景,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強度和控制的時間等多種氣象因素造成的,因此,40天的伏天的夏季不一定比30天的伏天的夏季要炎熱。

保健專家提示說,出伏後,雖然天氣逐漸涼爽,但白天有時仍然很熱,特別是久晴無雨時,因此,公眾還要繼續注意防暑降溫。同時,要注意調整飲食起居,加強保健,應對“秋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