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寶寶睡覺“一驚一乍”的是怎麼回事?

papa內涵


新生兒為什麼會“一驚一乍”,會持續多久?哭鬧該怎麼辦?

曾經作為新手媽媽的我,也曾被新生兒期的兒子“驚跳”現象嚇到過,他突然安靜下來, 我還很傻地去摸他的鼻息。

兒子是個早產兒,剛接出院那天,我幾乎整夜沒閤眼,平常雷打不動的梁同學也只眯了一兩個鍾就去上班了。我們都沒明說,但心裡都害怕自己這一閤眼,兒子會有什麼“不測”。一來是因為他保溫箱住久了,來到新的環境不適應睡覺特不踏實,二來他“驚跳”不斷,我們無法安下心來。


其實呢,新生兒出現“一驚一乍”(專業術語:驚跳反射)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這是因為嬰兒的神經不發達而導致的,一般到出生後4個月左右在這個反射就會逐漸消失。

驚跳反射是與嬰兒的意志無關的自然反應,所以睡覺時受到輕微刺激,或對輕微的大人都很難注意到的聲音,突然睜開眼睛,甚至哭鬧起來。

有一種說法是,驚跳反射是嬰兒不讓媽媽離開自己的反應,睜眼不見媽媽而哭鬧的。

所以想要安撫寶寶,就模擬子宮的環境,用大浴巾參照以下的方法溫柔地把寶寶包裹起來吧。


不知道大家有沒發現,當寶寶哭鬧時,家長髮出“噓-噓-噓”的聲音,他很快就會安靜下來。這是因為寶寶在子宮裡的時候 ,每當媽媽呼吸的時候,內臟器官的隔膜就會晃動;他們每天都能聽見比吸塵器還要大的聲音,所以,出到宮外突然這麼安靜就會感到不安。所以我們給他模擬宮內的聲音,他就會安靜入睡。

這個方法真挺有效的,大家可以試一下。

當寶寶出現頻繁點頭、抱球樣的動作時需要警惕了,有可能是癲癇。嬰幼兒癲癇的特徵是在醒來的時候突然把頭放在頭前面,或是彎曲雙手雙腳的動作持續5~30秒,一天會發生好幾次。

另外,在發作的前後,有些寶寶會心情煩躁。

轉載必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美媽很帥


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睡覺經常一驚一乍的,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哦,叫驚厥,一般3個月前比較明顯,後面會慢慢好點的哦!寶寶有時自己放個屁都會嚇哭,當寶寶哭鬧時媽媽可以在寶寶旁邊輕輕的拍拍寶寶,輕握寶貝的手,讓寶貝感受到媽媽就在旁邊,可以放心的睡覺,媽媽睡覺時把寶寶放在自己胳肢窩下,身體貼著寶貝,可以緩解的哦,我家的大寶就是這樣帶睡覺滴!

也可以買一個寶貝防驚跳包被


奕蕙媽咪育兒有招


我兒子小時睡覺也不好,睡一會就醒,當時我的奶也不好,孩子大便是稀的,一直到忌奶,後來用了寶寶一帖靈,漸漸睡覺也好了,我現在想可能是孩子消化不好,肚子疼,他也不會說,所以睡著了,肚子疼就醒,當時以為缺鈣,補鈣也不好使,現在明白了,孩子也長大了!


高山流水2033713


寶寶睡覺不踏實,一驚一乍的情況,估計每個帶過寶寶的父母都遇到過,不必太過擔憂,個人覺得可能有如下情況:

1、缺微量元素,血鈣降低引起大腦及植物性神經興奮性增設導致寶寶晚上睡不安穩,需要補充鈣和維生素D,如果缺鈣,寶寶的滷門就閉合得不好。建議去兒童醫院做檢測,確診後對症下藥!切忌亂補哦!



2、太熱、太冷 ,太乾燥,有鼻屎等不適的環境

3、睡前不要玩得太興奮,更不要過分逗弄寶寶。免得寶寶因過於興奮、緊張而難以入睡。要給寶寶創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室溫適宜、安靜,光線較暗。蓋的東西要輕、軟、乾燥。睡前應先讓寶寶排尿。

4、很多媽媽看到寶寶晚上哭醒會以為孩子餓了,然後就給孩子餵奶,其實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這樣做反而會造成孩子有晚上睡醒了要吃奶的習慣。

5、積食、消化不良,上火或者晚上吃的太飽也會導致睡眠不安。建議喂粥、面等固體食物應在臨睡前至少兩三小時喂,睡前再喝一點奶。



6、母乳寶寶的戀奶。(我家女寶也是夜間戀奶,可能更多是尋求安慰吧,與餓無關,媽媽可以陪睡一段時間)

7、晚上一定要餵奶的話,要注意: 儘量保持安靜的環境。當晚上餵奶或換尿布時,不要讓孩子醒透(小寶寶夜間建議用拉拉褲)。



懶貓兒部落


如果是新生兒的話,睡覺時的“一驚一乍”現象是驚跳反應,這種驚跳是正常的,是寶寶自我保護的反應,媽媽不用擔心。那麼產生驚跳反應的都有哪些原因呢?

1.“本能防禦”:不僅僅是新生兒,有時候我們大人也是一樣,突然的聲音和身體接觸會讓我們激靈一下,這種本能的防禦意識天生就留在了每個人的意識中。

2.剛出生的新生兒,身體的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所以在受到一點聲音刺激後,也會出現四肢抽動的情況。這是寶寶接收到的刺激之後,不能像成人一樣處理和判斷,才發生的“一驚一乍”。

另外孩子睡眠“不踏實”是常見現象,與睡眠環境、環境溫度偏高、胃腸等身體不適等有關。首先,孩子是否睡小床呢?其實,由於小床空間限制,易於使孩子安靜;其次小床的窗欄可避免嬰幼兒墜床;如果嬰兒胃腸不適,比如便秘、腹瀉等都會影響睡眠。孩子更怕熱,所以睡眠環境和穿蓋不宜過多。


崔玉濤育學園


寶寶剛剛出生的幾個月裡,媽媽會發現寶寶睡覺有時會一驚一乍,像是被什麼嚇了一跳。新媽媽常常被這樣的現象嚇著了,以為寶寶出了什麼問題。

其實這是新生嬰兒的常見現象,叫做驚跳反射,也叫莫羅反射。

新生兒驚跳反射會有哪些表現?

嬰兒驚跳反射一般表現為:熟睡中或受到外界刺激後,小胳膊突然舉起來,雙腿伸直,手指張開,身子往前弓,有時還會突然大哭。

新生兒為什麼會發生驚跳反射?

1、新生兒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睡覺時大腦還無法很好地抑制運動神經細胞,就會出現這種突然的全身運動。

2、新生兒的神經系統也尚未發育完善,遇到刺激時會敏感地做出反射。

3、人類嬰兒的本能。在遇到突然的聲響、搖晃或是其他干擾時,嬰兒會產生緊張不安、尋求媽媽保護的本能反射,這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反應。

嬰兒驚跳反射什麼時候會消失?

驚跳反射會在嬰兒在出生後3-5個月消失。如果寶寶超過5個月仍然有頻繁的驚跳反射,就要懷疑是否有神經系統方面的問題。


新生兒發生驚跳反射,媽媽不要驚慌,給寶寶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抱抱或是拍拍他,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都有助於減輕驚跳反射。

關注孕產、育兒知識,朵拉小樹和萬千寶貝一起成長!

朵拉成長樹


父母堂為您解答:

寶寶睡覺“一驚一乍”很多人都認為是不是寶寶被嚇到了,但其實這種現象叫做“驚嚇反射”。

驚嚇反射是嬰兒早期的原始反射。每個孩子的驚嚇反射存在著個體差異,在嬰兒出生的頭一個月的時候由於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會很容易出現驚嚇反射的情況,在2個月後便會逐漸消失。

如果到嬰兒4個月時,原始反射還沒有很好地消退,將對嬰兒此後的睡眠、運動、情緒、適應力等產生影響,建議帶孩子就醫諮詢。嬰兒受到突然的光線、聲音或晃動刺激,除四肢會表現出突然緊張顫抖外,還易突然哭泣。

如果是在睡眠中,嬰兒較易驚醒,若哄睡及睡覺姿勢不對,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

寶寶若經常被驚嚇家長可以參考以下3點來緩解:

1.給寶寶穿裹住手臂的睡袋,這樣寶寶會更有安全感,應為孩子在離開母體後尚未適應,潛意識中會產生不安全感,也會出現“一驚一乍”的現象。

2.平時不必過多地製造特別安靜和黑暗的環境,適當的聲音有助於寶寶視覺聽覺的發展和驚嚇反射的消退。不必為了寶寶而整日拉著窗簾,不敢大聲說話,甚至足不出戶。這些對寶寶都是有害的。若寶寶受到驚嚇後出現哭鬧時,父母可輕拍其背部或對孩子進行按摩撫觸來緩解孩子的哭鬧。

3.多帶寶寶出門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平時多給寶寶做撫觸按摩,並且讓寶寶練習俯趴,都可以幫助寶寶運動的發展和驚嚇反射的消退。


父母堂


在嬰幼兒時期,寶寶睡覺時出現一驚一乍的情況是很常見的(又稱為驚嚇反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原始反射)。對新手寶媽來講是很擔心,會考慮寶寶發育是否有問題,或是某些疾病引起,就會著急的詢問醫生、查資料。

產生驚嚇發射的原因

1、本能防禦

寶寶睡覺時出現一驚一乍的情況可能是身體本能防禦在作祟。其實不只是寶寶,我們成人偶爾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比如睡覺時突然抽搐一下,或手會突然抖動一下,這都是屬於正常情況。

2、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

對於剛出生的新生兒,身體神經纖維還不能完全形成一定反應條件,還未發育完善,所以受到一點聲音刺激後,四肢就會出現突然抽動的情況。一般0-4個月齡的寶寶都會出現驚嚇發射的情況,隨著寶寶神經系統慢慢發育完善,這種現象也就會逐漸消失(寶寶滿5個月齡前)。

3、缺乏安全感

若寶寶缺乏安全感,睡覺時也會出現一驚一乍的現象,如寶寶本來在寶媽肚子裡,出生後,相當於來到一個陌生環境,自然就會缺乏安全感,若白天再發生一些讓寶寶受驚嚇的事情,那麼睡覺時就會潛意識表現出來。

寶寶出現一驚一乍時需要怎樣護理?

若寶寶是由於環境溫度、飢餓、睡覺不舒服等情況所引起的,不需要特殊護理,只需要根據寶寶的情況,及時改善寶寶的所需,一驚一乍的情況就會得到改善。若寶寶是由於發熱引起的熱性驚厥,那麼則需及時就醫,查明引起發熱的病原菌,針對性治療。

寶寶沒有驚嚇反射的表現行為,正常嗎?

一些原始反射被用來檢測嬰兒神經系統發育是不是正常的關鍵檢測指標,若寶寶4個月齡前從來沒有出現驚嚇反射,則需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

提醒:環境過於安靜或昏暗,可能造成驚嚇反射沒有機會呈現,從而醫生判斷。

寶寶睡覺一驚一乍容易和哪些情況混淆?

1、寶寶睡覺哼哼唧唧

寶寶睡覺總愛哼哼唧唧,並伴隨皺眉、表情難受、身子使勁扭等不想睡覺或睡覺易醒的情況。當寶媽遇見這種情況時,可適當安撫寶寶,幫助寶寶儘快入睡。

2、寶寶睡覺時突然抽搐一下

這情況又稱為“間歇性神經顛動”,一般成年人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屬於自然現象,但若經常出現,且很劇烈的話,那麼可能是血鈣低所導致寶寶神經肌肉興奮性亢進,從而引起痙攣抽搐。


母嬰參考


寶寶睡覺一驚一乍,這種情況在我家寶寶小時候出現特別多,起初老人都會說孩子嚇著了,後面我查了很多相關資料發現並不然,並且找到了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一驚一乍的原因:

  • 寶寶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出現四肢身體等不自覺地抖動,在醫學上被稱為驚跳反射,一般隨著慢慢長大就會逐漸消失,這其實也是寶寶自我保護,抵禦外界侵襲的一種本能反應,一般不用太擔心。
  •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呆了10個月,一直處於狹小的空間中,出生後沒有了束縛也可能會覺得沒有安全感。

最有效的一招:

裹襁褓,並不是過去的那種綁腿蠟燭包什麼的哦。

起初,我媽說讓我給孩子包起來,我也以為是傳統那種不科學的方法會傷害寶寶,也單純的認為寶寶被裹著會不舒服,應該讓她們手腳都自由。事實上並不是,當我給她們按正確的方法打上襁褓之後,她們睡的無比踏實,到點了才會醒來吃奶,基本很少再出現一驚一乍的情況了,所以大家也試試。

正確打襁褓的方法如下面兩張圖都可以參考


我是一個混跡育兒圈10年終於得以自己施展拳腳的雙胞胎寶媽,是朋友圈中的輔食達人,育兒小百科,愛生活愛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與您一起同行,在育兒育己的路上共同學習成長哈。記得幫我點贊關注哦,謝謝!

帥帥育兒


寶寶睡覺出現“一驚一乍”,這是驚嚇反射,並不是有的答主所說的驚跳反射,包括那位知名的崔大師。

驚跳反射與驚嚇反射的區別:

驚跳反射:是指寶寶在清醒狀態下受到外來刺激時,寶寶頭朝後仰、背部彎曲、雙臂伸直並且手指張開,然後寶寶雙臂做互抱的姿勢。因此驚跳反射也叫“互抱反射”或者叫“莫羅反射”。

驚嚇反射:是寶寶在睡眠狀態下遭遇光線、聲音、刺激性氣味或者晃動(比如說地震)然後寶寶從睡眠中突然驚醒,眼睛睜開並開始哭鬧、身體輕微抽搐或發抖等症狀。

寶寶為什麼會有“驚嚇反射”?

驚嚇反射,是嬰兒最原始的反射,這是人類在遭遇危險時特有的敏感性動作。就像我們成年人在睡眠狀態下無意識地翻身,以證明自己還活著一樣。

只不過區別在於:成年人的翻身動作具有規律性,而嬰兒睡眠狀態下發生的驚嚇反射並沒有特定規律。因此來說,驚嚇反射並不是嬰兒的專利,成年人同樣有。只不過由於寶寶大腦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所以表現得更加強烈一些而已!

寶寶睡眠時出現“驚嚇反射”怎麼辦?

①、驚嚇反射是嬰兒時期正常的生理現象,因此並不需要治療。一般來說驚跳反射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大約在寶寶5~6個月前後就會明顯減少。

②、按時給寶寶補充維生素D每天400iu,維生素D有助於在寶寶大腦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提供穩定性。尤其是1歲以內寶寶,其生長髮育主要是在睡眠狀態下完成。


③、給寶寶打襁褓。嬰兒期的安全感的初始來源是媽媽,給寶寶打襁褓是模仿寶寶在子宮的環境,這樣能有效減少寶寶“驚嚇反射”的症狀。

④、在寶寶睡著之後,如果媽媽不能陪睡(當然新生兒最好是陪睡)的情況下,可以將一件含有媽媽體味的衣服放在寶寶身邊。寶寶對媽媽的氣味天生就比較敏感,這樣能有助於寶寶睡眠。

⑤、嬰兒期的寶寶睡眠分為淺睡和熟睡2種狀態,通常寶寶從淺睡過度到深睡需要20分鐘。所以大部分時間寶寶出現“驚嚇反射”與眼動睡眠(淺睡)有類似的地方,只要寶寶沒有哭鬧可以不用抱他。但是如果哭鬧了,就需要給於安撫,這樣有助於寶寶早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

如有疑問,請在評論區回覆。也歡迎崔大師提出批評意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