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電視劇裡打仗時是團長帶兵打仗?

愛吃毛豆的松鼠


打仗時真的是團長帶兵打仗嗎?

這個電視劇的話,縱橫認為幾部劇還是要說的,一個是《亮劍》中李雲龍和楚雲飛分別是八路軍獨立團和晉綏軍358團,從中可以看出楚雲飛跟上級沒有什麼聯繫,跟下級聯繫還行,而李雲跟上級也就初期的時候有點聯繫,反掃蕩後就基本沒有人管了,在亮劍中主要的作戰單位就是團。

另一個是《我的團長我的團》,雖然在該劇中對虞嘯卿這個師長有很重點的表現,但是具體到作戰的時候,依然是加強團、炮灰團為作戰單位,在該劇中,依然是團長帶兵打仗。

所以,對於題幹中打仗時很多是團長帶兵打仗有一定合理性。

其實,並非都是這樣的,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並非都是團長帶兵打仗,在北洋軍閥時期,一般都是以一個混成旅作戰單位,單獨完成任務,混成旅就是在旅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加強,尤其是在綜合能力上進行拓展,使其能夠完成單獨的作戰任務。

在民國時期一個師的陣仗太大,所以基本五六千人的混成旅就挺好,張作霖那是說話一般都是“老子有多少多少混成旅”。但是北伐戰爭中,混成旅這種帶有明顯缺點的單位就不行了,面對作戰規模越來越大,師一級的作戰單位成為主流形式,尤其是在抗戰,基本部隊番號都會以師為標準,一個師大概一萬人,軍閥對外說話就變成了“我們有多少多少個師”。並且隨著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等大型會戰的打響,師一級的單位明顯不利於指揮,紛紛又組成軍,比如七十四軍就是51師和58師組成了,有俞濟時擔任軍長(實際上也是老蔣為控制軍權進行的暗箱操作)。

但是,一連串大會戰打完之後,開始到指定地點進行駐防的時候,又以團為主要作戰單位,往往一個師駐紮在某個縣城,那麼四個團就會在四周進行駐紮。

《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都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中日對峙期間才能顯到團一級,事實上,到解放戰爭或者大點的作戰時候,還是以師為主要作戰單位,比如李家坡戰鬥的時候劉伯承就參加了指揮,在《團長》中虞嘯卿反攻南天山的時候,也是以師為單位。

團級單位是一個什麼樣的單位,團長對一個部隊有多重要?

在二戰中,一般以師和團為作戰單位,師的話厲害一點的都是兩旅四團制的甲種團,人數在一萬人左右,中央軍以及八路軍和地方實力派都是這種編制,國軍中抗戰初期最強的師還是教導總隊,下轄三旅六團總兵力可達三萬多人。

主力師的話,團級都是三千人往上,在抗戰初期八路軍主力團就這個配置,但是很多團並不標準,都是給個獨立團或者新1團、新2團這樣的番號你就發展去吧,打沒了就打沒了,反正都是黑戶,等你人多了,當師長也是你。

而大部分的團,也就一千多人,像地方守備團、保安團這樣的隊伍大部分跟民兵也沒什麼區別,戰鬥力不強,但是團級作戰單位有一定的好處是,團一級基本建制完整,單位內該有的火炮、輕重機槍、通訊電臺什麼的都有,如果綜合能力強一點的話,還會有工兵、輜重、騎兵等單獨單位,如果是營連一級的話,在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中可能只能擔任突擊或者殿後某一方面的任務,而不能完成很多作戰任務。

另外,團可以說是部隊“軍師旅團營連排”中最中間的位置,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團長在部隊中也是至關重要的位置,部隊可以沒有旅長,可以沒有營長,但是一般不能缺少團長。團長也是指揮所設在陣地上的單位,一般師一級旅一級在總部花圖打電報就行,不用親自帶兵。

這個帶兵打仗不是指衝鋒,一般來說營長都不親自衝鋒,排長以上的官都是軍校畢業,正兒八經的軍官級別,在連排一級衝一下,弄好了上去了就不用衝了,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孟煩了在擔任副連長的時候,都是忽悠新兵蛋子去衝鋒,自己從來不在最前邊,這就是為什麼整個連隊都死了,就剩他一個活著的了,老兵油子了。

但是團部很重要,只要團部在,還可以再招人嘛,一個部隊就是幾個老兵當班長,剩下全是新兵蛋子,怎麼打建制都在,所以,營團一級不能隨便衝,那都是國家的寶貝啊!


史論縱橫


這個當然是有講究的,正常情況下,部隊的作戰編制中“團長”是個節點,團以上為“戰役級”作戰單位,團及以下為“戰術級”作戰單位,作為戰術級指揮員衝鋒陷陣也好、深入敵後也好,都是份內之事,或者說可以理解;而如果是戰役級指揮員,他的崗位是指揮部,職責是運籌帷幄,再輪起大刀白刃戰就有點不像話了。

《亮劍》中所以將國共雙方的主角都人設為團職,一個是八路軍386旅獨立團團長,一個是晉綏軍358團團長,第358團有四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說是5000多人的加強團,其實晉綏軍沒有這樣的大團,閻老西完全可以整編成為一個“混成旅”了。



但是一旦成為旅長,按常理,楚雲飛在劇中的活動必然受限,再跟李雲龍聯手闖壽宴、斃殺憲兵隊長平田一郎可就不方便了,而且與李雲龍級別也不對等。

滿編的步兵團長一般軍銜為上校,比如楚雲飛,再以上就是將軍了,這也是“戰術單位”和“戰役單位”另外一個標誌性的區別,將軍的決勝地不是沙場肉搏,而是在指揮部裡鬥智鬥勇;陳賡在長征時是紅一方面軍幹部團長,“土城戰役”中也曾經率隊衝鋒,不過成為386旅旅長後,再上去跟鬼子拼刺刀就不倫不類了,因為他要對386旅若干團、成千上萬名戰士的生命、戰役的成敗負責。



王近山成為太嶽分區二分區司令、後來的二野縱隊司令時,仍然改不掉親自上陣或者指揮所過分靠近前沿的毛病,沒少被劉帥批評,這與勇敢與否無關,因為中級和高級指揮員的任務和職責是不一樣的。

侵華日軍情況也差不許多,日軍的聯隊是單一兵種的最大戰術單位,之上的“旅團”或“師團”都是合成編制,步兵聯隊長一般是大佐軍銜,比如《亮劍》裡的坂田。但是由於日軍聯隊編制人數較多,已經接近4000人,基本跟中國軍隊的旅級或簡編師類同,所以聯隊長一般呆在指揮所裡,帶隊衝鋒的主力大多為大隊長或中隊長。



第二次長沙會戰中被打死的著名的夜戰部隊“加藤大隊”大隊長即是如此,加藤被當場擊斃,所攜戰役文件被繳獲,薛伯陵高興大叫:一紙雖輕,勝過萬挺機槍!

日軍大佐一旦戰死,基本也追晉陸軍少將。

當然這個事別抬槓,我們討論的是通常情況下,特殊情況不在此列。比如《絕命後衛師》裡的陳樹湘烈士,在全軍突圍的大環境下,擔任後衛的紅34師師長也得壓上前線,那是形勢所迫。國軍的王銘章中將師長死守騰縣,最後也得拎槍上陣,壯烈殉國,有什麼辦法,已經被日寇團團包圍。


度度狼gg


普遍來講,團級是部隊最大的戰術級單位,是完成單個任務最大的作戰單位,其主官通常都是戰火中淬鍊出來的,必須要有很強的戰術指揮能力。對應到團級主官的軍銜,也一般是校級,不可能有將級主官(包括准將、大校等軍銜)。因此影視劇在展示戰術層面的戰鬥時,最大的單位一般都是團級。

但旅級及以上就不同了。旅級、師級一般都是負責大的防區,完成非常重要的、具備戰場戰略影響力的任務。因此需要其主官有戰略謀劃能力(越往上走,對戰術能力要求越低,對戰略能力要求越高),對應主官也是將級甚至帥級。但這也要隨戰爭情況而定。比如二戰的歐洲戰場,雙方投入兵力是百萬級,這個時候師就接近於戰術單位了,因為團已經無法在鋼鐵洪流中起到大的作用了。解放戰爭後期決戰階段也是如此,抗戰初期由於日軍優勢太大,也只能用師來充當戰術單位才能起到作用。

當然了,現在的趨勢是戰略級別的單位也在小型化,比如大量旅級單位在解放軍中重新被組建,這是基於戰爭樣式開始小型化、追求速戰速決、追求精確打擊所致。

要說明的是,特種部隊不是戰略級單位,但它屬於發揮得好能對戰略級目標形成較大威脅的強戰術單位,因此它不能替代常規部隊的作戰,如果什麼時候看到影視劇中特種部隊牛皮到隨意能改變戰場態勢,那就也是神劇了。


Tchanshilam


軍長師長官太大,營長連長官太小;所以你在電視劇中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團級幹部帶兵打仗,但是這並不是全部的。主要看塑造的角色身份了,主角是團長那肯定是團長帶人上、主角要是個連長那肯定是連長帶兵打。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帶兵打仗的是川軍團團長龍文章、虞家軍虞師師長虞嘯卿。

《紅日》中帶兵打仗的是國軍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我軍軍長沈振新。

《亮劍》中帶兵打仗的李雲龍、丁偉、楚雲飛、孔捷現是團長,後期到了師長軍長一級。

《狼毒花》中帶兵打仗的是孟司令,手下的部隊充其量也就是半個團,再就是北四師師長。

《生死線》中帶兵打仗的是守備團司令蔣武堂、國軍團長吳勝華(華盛頓吳)、國軍上尉(少校)龍文章、抗日組織四道風。


無雙雜貨鋪


對於電視劇來說,拍著肯定是要好看,而且主角肯定是要有一點的獨立性,而且手上還要有一定的資源能夠讓主角折騰。

而團這一級別太和這個套路了,團自己作為一個高級的戰術單位和初級的戰役單位,可以有兩方面的優勢,作為戰術單位,指揮員是有衝鋒陷陣的要求,親自衝鋒陷陣拍起來比較好看,而作為戰役單位又有運籌帷幄的內容,這樣既有文戲又有武戲,作為電視劇肯定是好看的。

而對於八路軍來說,團一級和連排相比,有更多的自主活動地址,團長是有一定自主權的,同時團的活動範圍比較大,而且團的兵力比較多,可以打一些規模稍微大一點仗。

八路軍的團不同時期,規模並不一樣,在八路軍剛剛進入敵後的時候,一般一個團都是約有2000人,和國民黨的團編制類似,但是到了敵後八路軍的主力團開始大發展,象楊成武的一分區有好幾個主力團都在3000人以上,甚至將近4000人,這種大團的好處是兵多,戰鬥力強,八路軍打的幾次大仗,比如燕宿崖包括之後的黃土嶺,投入的都是這種大團。

有大就有小,八路軍的小團人就少了,這種小團大多是新成立的部隊,戰鬥骨幹少,人數少,象華國鋒參加百團大戰時,華國鋒的那個團就是小團,只有七八百人,不到千人,但是也是一個團。小團好處是機動靈活,但是由於兵少,戰鬥力弱,一次不能消滅太多的日軍,象黃土嶺那樣的戰役,這種小團可就沒這個能力了。

在1941年左右,原來的歷史書上都說是抗日戰爭進入到最艱苦的時期,這時候由於日軍加強掃蕩,八路軍控制的地盤大大縮小,特別是平原根據地基本上全部丟失,那種3000多人的大團的問題就出來了,太費錢了!而且由於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日軍包圍。這一時間,八路軍大量把這些大團改編成小團,基本上一個團就是一千人左右,這樣的確是機動靈活了,但是打大仗的能力被削弱了。不過這個時期,八路的主要作戰方式時游擊戰,八路軍避免和日軍進行打大仗,所以那種3000人的大團也就沒有必要了。

到了1945年八路軍開始進行反攻的時候,這種小團又不夠用了,於是八路開始把大量的地方部隊升級,補充主力部隊,這時期八路軍儘量把每個團都補充到一千人以上,開始恢復抗戰初期的那種兩千多人的團。

在八路軍最艱苦的氣候,很多八路的團級幹部都是帶頭衝鋒,傷亡很大,果粉總是說國民黨死的將軍多,其實國軍中殉國的將軍中很多是犧牲時時上校,犧牲後晉升一級到了少將。而八路軍當時沒有軍銜也就沒有晉升為將軍這一說了,但是八路軍這邊犧牲的縣團級幹部可不少。

原來在看突出重圍的時候,書裡邊曾經有一段描寫,這裡邊說一個軍人真正開始有將軍夢的時候,是自己升到了團級,自己掌管一個完全駐地,有著一大堆直屬隊和各級營連長向你敬禮的時候,這個時候將軍才是真正能夠實現的夢想。


紅色手電筒


團級單位,從一千人到三五千人不等,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作戰單位。一般中等偏大規模的戰役級別的會戰,基本作戰單位就是團了,戰鬥單元是連。

而如同規模的戰鬥,用不到團級單元。在連級單元就可解決。一個連隊約百人,一場戰鬥攻守雙方兩三百人規模,戰鬥時間兩個小時,


五湖散人李清楓


真正的戰術級單位,一般都是連營級,在大規模戰爭中,團級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層級,師級,軍級都是戰役級,再網上,方面軍,兵團級都屬於戰略級了。所以為什麼現在師改旅後團級沒有了。現代局部戰爭的規模要比世界大戰那會兒小多了,但是要求戰術單位的靈活性更高,壓縮掉團級扁平指揮。


絕望肖申克


電視劇必定是藝術,神劇裡打仗更加離譜、脫離了事實。可惜參加過抗日戰爭的前輩們幾乎都不在了,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越南自衛還擊戰的這些前輩們還有少數健在,我們應該多去問問這些上過戰場的前輩,才能瞭解打仗的真正殘酷!

帶兵打仗、其實在前線帶頭衝鋒陷陣的幾乎都是初級軍官(連長排長班長),所以初級軍官和士兵的犧牲可能性都很大。

營長以上的軍官一般都是在作戰室指揮打仗,犧牲的可能性還是不大的。除非這場戰爭有全軍履滅的危險,師長團長營長都才會親自衝鋒陷陣……


qiguo風雨不倒


簡單來說,團長這個級別既可以親自上陣殺敵,又可以排兵佈陣。

如果是連長,基本上就是在最前沿指揮部隊;如果是師長,基本只能在後方指揮。

而團長這個級別,不高不低,恰到好處。

軍長這個級別的,往往身邊都要帶個警衛營(團),軍長基本上不需要親自打仗,這樣電視劇就只能拍攝指揮了。所以往往都是拍攝團長這種級別的。


大魔王與小純妹


電視劇是藝術作品,為了突出英雄人物才上演團長抱著槍衝鋒陷陣甚至拼刺刀的情節的。實際上團級以上的軍官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指揮所裡指揮戰鬥的,只有到了最後關頭才會親自上一線。當然像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團級幹部在游擊區帶領小部隊與敵人遭遇是另一回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