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诸葛亮隐居地到底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争了几百年,谁能一锤定音?

用户65958255574


答:只有一个人——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襄樊普遍认为此“南阳”是南阳郡,而《后汉书-郡国四》记载“南阳郡,雒阳南七百里(汉制,约今500里)”。所以躬耕地在“雒阳南七百里”,即躬耕地在“洛阳南500里”之宛(今南阳)。因此,躬耕地和襄樊无任何关系。

一、从“南阳”可以指南阳城(宛)来看。

1、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所以,躬耕地是“南阳”,“南阳”不是南郡,也不是襄阳郡,更不是襄阳。

2、《后汉书-郡国四》云“南阳郡,雒阳城南七百里”,可见汉、三国时,“南阳郡”、“南阳”、“南阳城”、“宛”可以指一个地方——宛,即南都帝乡。

3、《南都赋》“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这说明“南阳”指宛。

3、诸葛亮在《后出师表》说“曹操……困于南阳”,这里的“南阳”指南阳城(宛)。宛城之战,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战死。

4、习凿齿《襄阳记》“南阳城南九十里”……,看来习凿齿也承认“南阳”即宛。

二、从南阳郡逐渐远离汉江、远离樊城、远离襄樊、远离新野来看

1、东汉,南阳郡“陪京(洛阳)之南,居汉之阳(汉江以北)”(《南都赋》),所以,躬耕地在汉江以北。隆中在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前属南郡襄阳管辖,《资治通鉴》说“(建安)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

所以诸葛亮“躬耕南阳”(197年——207年)时,今隆中属南郡襄阳管辖。

2、208年,曹操置襄阳郡,南阳郡邓县、山都县被划给襄阳郡,而刘备认命关羽为襄阳郡太守,所以诸葛亮是认可襄阳郡的。

因此227年诸葛亮做《出师表》时,“南阳”不包括习凿齿说的“襄阳郡之邓县隆中”。

3、西晋置义阳郡,瞎今河南南阳的新野、邓州、唐河、桐柏。而陈寿是用西晋初行政区划,而陈寿不对“南阳”注释,这说明诸葛亮之“南阳”和西晋南阳(国)不冲突——在新野以北,和“隆中”之间隔着义阳郡、襄阳郡、汉江。

因此,在陈寿看来,诸葛亮说的“南阳”不会跨越义阳郡、襄阳郡、汉江,管辖隆中。

三、从“草庐”看躬耕地。

诸葛亮说三顾“草庐”,而今隆中历史记载是宅院,即砖瓦房,所以隆中不可能是躬耕地。襄樊说诸葛亮自谦,即“草庐”实为宅院——那么今隆中草庐怎么回事?事实上,隆中历史上没草庐。1980年后,襄阳仿照南阳卧龙岗诸葛庐的样子,改“瓦”庐为“草”庐。

四、总结。

1、诸葛亮通过《前出师表》中的“躬耕南阳”、“三顾草庐”和《后出师表》中的“困于南阳”已经把躬耕地定位在南阳城(宛),所以南阳卧龙岗是躬耕地。

2、几个“隆中”

(1)今隆中在“襄阳西南”,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前属南郡,之后属襄阳郡。且是宅院,即砖瓦房子,所以不可能是躬耕地。

(2)习凿齿“号曰”的“襄阳城西二十里”之“隆中”,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前属南郡,以后属襄阳郡,不是躬耕地。

(3)习凿齿说的“邓县隆中”是杜撰的,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前,邓县不可能跨越樊城、跨越汉江、跨越万山,管辖隆中。208年后,邓县、隆中属襄阳郡,和“南阳”没一点关系。

3、“躬耕于南阳”是诸葛亮说的,不容被篡改为“躬耕于襄阳(郡)”。

4、襄樊砖家以“躬耕隆中”为前提,论证来论证去把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给推翻了。其实,对他们开来说,“躬耕于襄阳”岂不更好,何必绕个大弯呢??

5、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揭露襄樊砖家篡改历史、亵渎学术、挑战正义的丑恶嘴脸!


断鹰攀崖


诸葛亮隐居地到底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争了几百年,谁能一锤定音?襄阳

苏白

作为一名作家、策划人、历史爱好者、历史垂直自媒体撰稿运营者,回答网友问题。

南阳古代很大,诸葛亮说臣本躬耕于南阳,南阳在东汉,由于是汉光武帝的老家,是帝乡,

属于当时特大城市。刘秀是今天襄阳下面的枣阳市人,诸葛亮说自己躬耕于南阳,是因为汉代的南阳郡,比较特殊,相当于当时直辖市,经济、政治、农业、商业发达城市,其区域包括今天襄阳。


襄阳当时刘表治理荆州,把荆州首府迁移到了襄阳,襄阳因此发展、发达,成为南阳、荆州的中心。汉代的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河南南部。

南阳一直是豪强、军阀刘表控制的区域,依附刘表,保持独立性,而且后来遭到曹操攻击,是刘表、曹操势力的缓冲地带。诸葛亮的叔叔和刘表关系很好,刘表治所在襄阳,他隐居襄阳城外隆中无疑。此地,古代属于邓县,也是南阳地盘,所以他说躬耕南阳,但是今天属于襄阳城外20多里的一个山坡地。

襄阳、南阳今天都是地级市,两个地方都有躬耕地,但是隆中对,隆中,都证明,诸葛亮确切主要活动、居住襄阳隆中无疑。。

南阳当时为军阀张绣控制区域,诸葛亮不可能跑到张绣那里去。张绣军师为贾诩,历史没记载诸葛亮和贾诩有什么交流,而是和当时襄阳人士交往密切,南阳距离襄阳大概有300多公里,在古代,诸葛亮不可能居住在南阳,还经常和襄阳一些名士交往密切。


刘备常往襄阳跑,见了刘表后,马上见诸葛亮等,300多公里,古代交通不发达,不可能马上跑到南阳去。


社会经纬纵横


这件事情只有诸葛亮最清楚不过了,这事得问他老人家呀!傅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的那个先皇画像的问题是不是和现在回答区里各路专家的意见类似呢?别为了钱把历史拉来拉去,有意思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过去的历史没有一幕幕的画面在你眼前一映而过,只言片语的文字是让你知道历史上发生过的,不是让你拿来分析来分析去弄一堆现代仿古建筑去圈钱的!

《出师表》是诸葛亮自己写的把,哪位专家来代过笔站出来说说,《隆中对》三分天下才是其主要表达的主旨思想,主要问题是它选自陈寿的《三国志》,《隆中对》是孔明口述陈寿执笔还是陈寿整理文献整合而作呢?史太公司马迁的《史记》可否完全准确?历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后人鉴以明智的记述,什么时候成了圈钱宰客的工具了?一群人跟着下起热闹,一部分人还装13去引经据典呢?能说明你们知道的多?文化就是文化,你要热爱就潜心荡漾,莫带着一身贱性为一帮骗子摇旗呐喊,他们圈钱宰客的收入分你几多?拿着这些报酬你真的感觉你能高人一等?历史的车轮依然前进,你真的想让后人剥开你的内心发现你的无限下贱吗?

一个逐利的伪命题,驳一驳就算了,必要争得个脸红脖粗?


河西匠人


个人认为诸葛亮的躬耕地是在是南阳郡邓县之隆中,现在在湖北襄阳,而不是在宛城卧龙岗,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我有以下几点理由,欢迎大家讨论。

一,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面的南阳是南阳郡,而并非宛城,因为在三国志里面,但凡说南阳的,基本都是说南阳郡,而不是宛城,如果是宛城,会直接用宛城,而不会用南阳来代指。

二,三国时期的南阳郡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是两个地域概念,不能完全等同,虽然名字是一样的,但是以前在南阳郡,不意味着,现在也在南阳郡,同样的在现在的南阳市,也不意味着以前是在南阳郡。

三,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的家在南阳郡的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外,当时叫做隆中,这个是诸葛亮躬耕地最早的记载,而卧龙岗这个名字,是很晚才出现的。

四,晋书习凿齿传有么一句,习凿齿回到襄阳,“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这个就说明诸葛亮的隆中就是襄阳的西侧。

五,有些人说汉水是南郡与南阳郡的分界线,这个只能说是大概并非绝对,因为这个分界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年,那是什么时候呢,公元前272年,而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是,公元207年,也就意味着相差了四百八十年。

六,秦始皇的时候也只有三十六个郡,而到了西汉的时候有一百零几个,东汉末年的时候也差不多这个数目,可以想象,增加了那么多郡国,原来的分界极有可能是做了调整。

七,很多人会说为什么隆中这块飞地明明在汉水对面,还归属于南阳郡,但事实上只有这块飞地吗?事实上,当时有武当县,阴县,筑阴县,山都县,酂县都是横跨过汉水的,那么南阳郡邓县跨过汉水而拥有隆中,又有什么奇怪呢?

八,诸葛亮是跟自己的叔叔诸葛玄投奔刘表的,而刘表是在襄阳,而不是在宛城,那么诸葛亮住在襄阳附近的隆中,也更加的合理,而且诸葛亮的亲戚,好友,都在襄阳,如果住在宛城卧龙岗,那么来往多么麻烦,住得那么远,都没人找你。

九,宛城之战后,张绣再次投降曹操,那么宛城已在曹操之手,而刘备为刘表抵御曹操,是驻扎在新野的,刘备怎么可能跑到宛城附近去三顾茅庐呢?另外,隆中对里面说兵向宛洛,也只有身在隆中,才能这样说。另外,再补一句,刘秀也是在湖北襄阳市枣阳市,也不在南阳市。


历史简单说



(蜀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散文家、发明家。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南阳卧龙岗,地方上称其卧龙,卧龙先生。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

223年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



(汉世祖光武帝刘秀)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开封兰考县),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

西汉 公元前6年农历十二月甲子夜(公元前5年阳历1月15日)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他出生的时候,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当年稻禾(嘉禾)一茎九穗,因此得名秀。

公元3年 在南顿(河南周口 . 项城)任县令的刘钦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和兄妹只好跟着母亲回到南阳外祖父樊重那里 。樊重字君云,西汉末年南阳湖阳(今南阳市唐河县湖阳镇)人 。

樊重,在西汉末、新莽初,成为全国有数的大庄园主。樊重有子樊宏(参见《刘秀的舅舅寿张侯樊宏 》)、樊丹,有女樊娴都,嫁于南顿县令刘钦。生子女六人:长子刘縯、次子刘仲、三子刘秀,长女刘黄、次女刘元、三女刘伯姬 。

公元22年10月,刘縯、刘秀初起兵时,刘秀的母亲 樊娴都病逝,由族人樊巨公收敛安葬 。

新朝末年,刘秀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 鄗南 千秋亭登基称帝,次年 迁都洛阳 正式称帝 。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亦称建武盛世。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洛阳南宫 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中文名

刘秀

别 名

刘文叔、光武帝、汉光武

国 籍

汉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开封兰考县)

注: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 ---------- 57年3月29日)是汉高祖 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的一脉 。

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长沙定王(刘发)→湖南舂陵节候(刘买)→广西郁林太守(刘外)→河北巨鹿都尉(刘回)→河南南顿县令(刘钦)→汉光武帝(刘秀)

由此可看,刘秀祖籍江苏 出生地址 河南 。


ABC护花使者


不知谁成了长舌妇,古人的事需要很多证据链相互映证。单凭一言半语就能说明历史,恐怕会贻笑大方。古往今来的许多工具书(辞海,辞源,词典,地方志,史记等)都明确注解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然而就是这样祥实的证据链,还惊不醒一部分装B的假睡人,他们置若罔闻, 还在意淫。企图用几个字,推翻历史记载的证据链。将古时南阳郡妆扮成现代的南阳宛城区,把南阳这个大概念偷换为不与孔明任何关连的小宛城,把一个小小隆起的土堆硬说成绿荫蔽日的隆中。有意思的是还贼喊捉贼,骂襄阳人弄虚作假,上访走后门,说什么仿造古迹,抄袭南阳。请问,所有坚持证据的人是可买通的?他不仅侮辱了所有坚持证据的人。也侮辱了他们自己。俗话说只有肮脏的心灵,才有肮脏的想法,才会做出肮脏的事。估计在他的心里,钱可以搞定一切事。

有理不在声高,谩骂是证明不了事实的。所有的工具书,史记,地方志就是最好证明:襄阳隆中就是诸葛亮孔明隐居的地方。


53172801


只要记住在汉朝的行政划分,南阳郡管的37县沒有南阳(当时叫宛城)。而晋魏、南北朝、隋朝这些(最重要时期,)早期诸葛亮都指向隆中,没有一条是卧龙岗。这决不是偶然,只有没在卧龙岗才会不报道。而隆中一个几户人的山村却报道不断。

卧龙岗只在唐朝后出名,得益南阳地名,並非是诸葛亮躬耕地。刘备也不可能三次深入到曹操地界。

最早记载诸葛亮是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蜀书》明确指出"亮随叔父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与诚,厚相结纳。”。 呼应表明襄阳隆中!这是最早记载诸葛亮是西晋史学家:陈寿。

后来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汉晋春秋隆中。再后《三国演义》更是直指隆中。

殷芸小说(诸葛亮死后的300多年)。"卷六 吴蜀人 119 武躬耕于南阳,南阳是襄阳墟名,非南阳郡也。 120 襄阳郡有诸葛孔明故宅,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它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地极高,云是避水台。宅西有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而为《染甫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嗣自董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南朝梁514~516年,诸葛亮后300年左右,殷芸箸《小说》说:”襄阳郡有诸葛孔明故宅,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水台。宅西有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而为《梁甫吟》,因此山为乐山,嗣有董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南朝宋(约诸葛亮后200年的《荆州图副记》说:"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出自唐李善注(37卷、表上、诸葛孔明出师表)。

班固是东汉著名学者,《汉书 地理志》明确记载褒河以上为"沔水”,褒河至安康之间称“汉水”,安康到长江入口叫“汉江"。

诸葛亮后三百年左右的南朝刘宋(420一479年)盛弘之的《荆州记》中说"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引盛弘之《荆州记》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诸葛亮后二百多年的晋。王韶(379一435年)《南雍州记》提出"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孔明避暑台。宅西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先有人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

诸葛亮死后二百多年的朝代:北魏郦道元的巜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亊,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

说得够明白了。

至于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连续有记臷。这些都是几干年一字不差传承下来白纸黑字!

1986年12月8日国发〔1986〕104号《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明确襄阳是诸葛亮学习、生活地方,同时指出现在南阳市只是记念地方。 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招集全国的历史、社会、地理、考古学专家做了诸葛亮居住地的专题研究认为襄阳,三年后再次肯定襄阳。


jzljzl1


      襄樊现代人在所编《隆中志》收录的胡曾的《隆中山》两首诗。其一:“乱世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安得先生出草庐。”其二:“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钓。当时未入非熊兆,几向斜阳叹白头。”(见《隆中志》第101页)按《隆中志》的观点,这两首诗名《隆中山》,肯定是在隆中所作,是在咏吟隆中的孔明遗迹。

         其实,查查这首诗的来源《全唐诗》一切就都清楚了。真实诗名在《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四第二十八首为《咏史诗•南阳》,第三十首真实为《咏史诗•渭滨》,正是《隆中志》所收入的两首胡曾的诗,丁宝斋《隆中志》在胡曾诗的收录上,采用了“移花接木”、“指鹿为马”的错误手法,误导了读者。造假历史。有点可耻!





integrity001


可以一槌定音了!

需要纠正问主的“一锤定音”,应该是“一槌定音”,一锤子把锣打烂如何定音?

诸葛亮躬耕南阳,然而,种地不是目的,只是幌子,是等待时机出山。是隐居求志,所以南阳为诸葛亮的隐居地。

襄阳是诸葛亮寓居地。诸葛亮先在襄阳生活,在这里求学,交友,成家,但襄阳不算隐居地,也不属躬耕地。为什么?隐居是不想为外人知道,但诸葛亮已经在襄阳生活过,很多人知道,没有“隐”的必要。

步入成年的诸葛亮才华横溢,刘表自然重用之,但被诸葛谢绝。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军阀混战,诸葛亮立志救民于水火中,但需择一明主!

到底跟谁混?诸葛亮明白政治上不能站错队。

诸葛明白:刘表刘璋,张鲁昏庸无能,这些人未来都是曹操刀下鬼,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跟这些人混吃枣药丸,投奔曹操,然而汉贼不两立!投奔刘备?刘备势单力薄不成气候!投奔孙权,远在江东,可能水土不服!其它军阀不在话下,诸葛亮唯一的是等待明主出现。如果长期在襄阳不走,又不给刘表做事,能人不被我用必被敌人用,长期下去必然为刘表不高兴,说不定哪一天被刘表所杀,此地不可久留!

诸葛辗转反侧,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认真分析全国形势。

在哪里住最有利?诸葛亮一生都重视地理因素。

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就选择了南阳,这里是一线城市,好比今日北上广,信息灵通,便于实时掌握局势走向。诸葛考虑不能居于闹市,否则为刘表的人发现被请回去。

诸葛来到卧龙岗看有虎踞龙盘之气势,是隐居难得风水宝地,这里距市区很近,又处于南襄大道旁,能通过路人了解襄阳情况。他住下后,表面每天读书耕田,暗地里不时地走下岗询问北边的曹操,南边的刘表,暗暗了解国家形势。他在这里潜龙勿用,等待时机出山,这就是隐居求志。

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把天时地人和发挥到极致。

所以南阳才是诸葛隐居地,襄阳只是诸葛成长的地方,诸葛在二地都有生活,但意义不同,叫法自然不同。《出师表》里强调的是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感恩,怀念他隐居求志地方,重点不是寓居哪里,所以才有“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历史佳句。并非是对寓居地襄阳无情无义!

诸葛亮说的“躬耕南阳”的南阳属于宛城,此南阳与隆中无关,诸葛亮说此话时,邓县早已经归襄阳,邓县隆中都与南阳无关。一百多年后的晋代的习凿齿时代,邓县归襄阳二百年左右,难道习凿齿不知今夕是何年?“南阳之邓县”真是狗屁不通,隆中碰瓷南阳毫无道理!

那么诸葛亮说过的“南阳”是否指宛城?同样出自他的“困于南阳”明显是指宛城,因此诸葛亮躬耕南阳千真万确,除非诸葛亮患老年痴呆症!

而襄阳庸人自扰之,如果不否认南阳躬耕地,承认襄阳是寓居地,自然南阳也不反对,何来躬耕地之争?躬耕地之争为南阳人被动反击!

本该无纷争,襄阳自扰之,

躬耕南阳地,寓居在襄阳。

诸葛亲自说,智圣会痴呆?


南阳玉雕发布


这个问题主要有个俩个派系或者争议的地方,第一个派系是学术派:什么意思呢?就是专家学者考证和论证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所在地在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今天的南阳在三国时期叫宛城市,此南阳非彼“南阳”,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不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宛城”的理由,因为当时的南阳,辖:今天的南阳市和襄阳市大部。另外影视界都是依据专家学者论证过的襄阳来定诸葛亮躬耕地,比如当年非常火爆的电影,高希希导演的新三国。以及今年吴秀波监制的龙啸虎吟,提到的都是襄阳隆中出山辅助刘备,而不是说宛城的卧龙岗。再说隆中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阳:郡名,今襄阳市一带。(后争议较大,改为今南阳或襄阳一带,这就是下文说的,另外一个派系,民间派系)

第二个派系是民间派系,什么意思呢?就是民间一些所谓的几月河之类的“历史学者”提出的疑问或者争议,力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南阳就是在今天的南阳而非襄阳,南阳在汉代是大都市,有《南都赋》为证,南都赋记载当时的南阳极为昌盛是个大都市。张衡、张仲景等名垂千古的优秀人才也都是和诸葛亮同时期的人。而襄阳在当时很小,出现诸葛亮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但是啊,你别忘记了三国时期,南阳不是南阳,叫宛城啊亲。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岳父大人(黄承颜),老师(水镜先生),挚友(庞统),所有接触的襄阳上层社会圈子都是襄阳人,诸葛亮跋山涉水几百里去南阳的卧龙岗种几块地,晚上再回襄阳吗?诸葛亮闲的,诸葛亮是长跑冠军?诸葛亮是锻炼身体好一统天下?有点脑补不出来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之争历千年而不止。期间国家发行的“邮票”、国家出版的“教科书”事件(都是说襄阳是诸葛亮躬耕地,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找当年的事件),那么南阳基本都会站出来质疑。这种俩地隔空喊战的对弈结果是双方几乎未分高下,千年来一向如此且未停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