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建盞之美,千變萬化

今日,建盞會將淺要介紹建盞之魂——釉色

希望對初學建盞的您有所幫助

釉色之於建盞

是不可或缺的靈魂所在

也是鑑賞的重要依據。

建窯的之所以迷人

主要是因為結晶釉的窯變花紋

它不需人工在器物上描繪或刻畫圖案

不需施濃墨重彩

卻得以窯內自然形成的多彩絢爛

建盞的釉色斑紋,由於變化實在太多,古今中外的學者、文人都常給予不同命名方式及分類標準,至今未曾統一。

古陶瓷學家歐陽希君先生曾這樣區分建盞的釉色:

將建窯中一次上釉、自然結晶呈色者分為“自然釉”,自然釉之下再按結晶呈色的不同分為幾大類。

將建窯中人工二次上釉的產品,分作“裝飾釉”。

這樣分類,邏輯較為清楚,也易於理解,故在本文中沿用此劃分方式。

以現代分類看,建盞“自然釉”的釉色品種,有兔毫釉、油滴釉、曜變、烏金釉、雜色釉五個大類。如下圖: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下面,小編就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五類釉色,幫助大家更好的瞭解建盞。

兔毫釉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大觀茶論》中宋徽宗曾這樣描述,說的就是建窯兔毫盞。

兔毫盞的析晶斑紋為黑色釉層中透出均勻細密的絲狀筋脈條紋,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茶具圖贊》中茶盞配圖為兔毫盞白描形象

兔毫盞是建窯最具代表的產品之一,以其中的“銀兔毫”最為名貴,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建窯束口碗,就是這樣一件珍品。

宋代與飲茶有關的詩詞常常稱頌歌詠兔毫盞,宋代多本茶書亦以建窯兔毫盞為茶盞之尊,《茶具圖贊》甚至將十二種茶具之一的茶盞直接畫成兔毫盞,其標誌性地位毋庸置疑。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兔毫紋的形態有長短、粗細、彎直等分別,色澤有金、銀、褐等顏色,分佈狀況有疏密、覆蓋範圍之別。不同色澤的兔毫,其結晶結構、主要成分會有所區別。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圖為宋代13 口徑兔毫大盞

一般認為具有銀色光芒(帶藍光更好),且紋路流暢清晰、分佈狀況適宜的兔毫盞更佳。

良好的分佈情況具體表現就是疏密有致,覆蓋範圍不會太狹窄也不會太擁擠。

且看下圖宋代金兔毫大撇口盞(直徑15cm),兔毫纖長,與真正的兔毛接近,且毫紋色澤有層次,也非常美。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油滴釉

“胡茲盤以建盞居多,有油滴,矅變---天目。”

日本應永年間(1394~1427年)成書的《禪林小歌》中曾出現這句以“油滴”形容建盞斑紋的說法。

沒錯,在我國古籍中,尚未發現以“油滴”描述建盞的文獻,相反日本古籍卻有油滴天目的記錄。因此“油滴”是一個並無爭議的外來詞彙。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罕見的金屬感強、邊界清晰、且帶不同層次藍光的銀油滴標本

所謂“油滴”,是指在烏黑的底釉上散佈著無數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故又有“金油滴”、“銀油滴”之分。

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徑一般為三、四毫米,最大者達一釐米;小者僅一毫米,甚至細如針尖,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繚亂。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油滴盞的燒成條件,比兔毫盞更為苛刻:

窯溫偏低, 難以形成點狀斑紋, 窯溫偏高, 斑點又容易流成條形。宋代油滴盞的傳世品、出土品都很少,完整器更是鮮見。

同兔毫類似,油滴斑也有形態、清晰度、分佈狀況等指標。不過後者比兔毫多出一項:鏡面感

兔毫因斑紋一般較細長,多數為漫反射,很少能形成鏡面反射,油滴斑則有足夠的空間來形成鏡面。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如下圖,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所藏這隻國寶油滴盞,斑紋就有鏡面效果。稍一打光就很閃亮。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一般業內認為,油滴以具有銀色光澤(帶藍光更佳)、斑點較大且呈卵形(大小和形狀要兼顧,太大的斑點易隨著釉的流動而變形)、有金屬感(鏡面效果好則更佳)、有一定立體感、斑點邊界清晰、分佈範圍和疏密程度適宜者為佳。

曜變

“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日本古籍《君臺觀左右帳記》曾這樣記載。

日本著名中國古陶瓷學家小山富士夫(1900~1975)在《天目》一書中曾給出曜變的釋義:

“建窯所燒,在掛有濃厚黑釉的盞面,浮現出大小不同的結晶,而其周圍帶有日暈狀的光彩者為曜變……’曜變’一作’耀變’,是因為它含有光輝照耀之意。”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已知的存世完整曜變盞僅三件,且均藏於日本,悉數被定為國寶,中國僅在杭州出土殘件。

兔毫和油滴,在建窯遺址均有出土,且經過當代材料學家與陶藝家的努力,都已經能成功仿製,其中的精品能做到與宋代珍品形神高度一致。

然而同為“自然釉”的曜變盞,經過中外各國多位專家的研究和嘗試,至今仍未有人仿製成功,建窯遺址也未見曜變釉產品出土。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圖為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國寶曜變天目

1987年,古陶瓷學家、材料學家、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專家陳顯求先生赴日本近距離鑑賞曜變盞,並撰文發表。

他說:

知客僧在廊簷下鋪上約2米長1米寬的綿墊,,然後把白布包著的一個大木箱打開,把四重的一個比一個小的箱子逐一取出,打開後,從小布袋取出這隻國寶。

……開始時並未引起我的特別注意,然而數分鐘後,陽光突然耀眼地從太空射來,正好使廊上灑滿了燦爛的金光。知客僧匍伏在墊上,雙手不離地持碗繞其軸線緩慢地作360度不斷旋轉,碗內的釉面上放射出道道霞光。

可惜的是,能將曜變盞自由移動到合適光源下的參觀者極少。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中國唯一 一件曜變天目殘件

要燒成這樣奇詭瑰麗的曜變斑紋,條件自然極為苛刻。從一隻盞上有多種斑紋變化就能看出,曜變斑對溫度和氣氛的變化是極其敏感的,“按快門的機會”轉瞬即逝,燒製難度自然為建盞之最,珍貴程度亦然。

有學者認為,曜變在中國古籍中,以“毫變”之稱被記錄(見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載,“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艱得之。”)。李達先生就曾在文中採用此觀點。

烏金釉

“盞色貴青黑”

宋徽宗說的這盞色,也就是行家說的“紺黑”或“漆黑”,黑的發亮。

烏金釉是建窯的本色,又可分為烏黑、紺黑和青黑三種。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純黑色的曜變建盞,透露出一種神秘感

烏金釉建盞的出現,是建窯由燒製轉向黑瓷的一個重要過程。

其脈絡應當是晚唐五代時期燒製白瓷、青瓷,隨後開始燒製醬釉瓷,隨著醬釉瓷器工藝的不斷升級,開始出現了烏金釉,也就是建盞的特徵之一出現。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張中欽作品 烏金小缽

烏金釉建盞是最易燒成,最難燒好的黑釉瓷。(此處不贅述,此後建盞會將專門開篇,聊聊烏金釉,一定要關注哦!)

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由於南方燒造瓷器的窯爐是龍窯,氣密性不佳,很容易流入空氣,因此要燒製純黑釉是非常困難的。如溫度偏低或火焰氣氛掌握不當等,易產生出黑釉以外的其他顏色的結晶釉。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建窯早期的烏金釉盞釉面略顯呆板,黑而不潤,且極少掛釉。

到了技藝成熟期後,建窯燒出的烏金釉盞,通常釉厚,而且底部出現掛釉,成為佳品,釉色黑亮潤澤,釉面玻化效果好,上乘者光可鑑人,質感很好。

目前存世的精品烏金釉老盞很少,主要是燒製技術上,高溫,高還原,高鐵錳的條件難以企及。

因此傳統的建窯茶盞純黑色的不多,就連宋徽宗都有“盞色貴青黑”之說。

雜色釉

建盞“自然釉”中,凡不能歸類為兔毫、油滴、曜變、烏金釉的釉色,都可以歸到雜色釉範疇。

建盞中雜色釉主要的有:柿紅釉、茶葉末釉、青釉、龜裂紋釉、灰皮釉、灰白釉、醬釉。

因為雜色釉包含種類太多,全部羅列不太現實,故文中以典型品種為主,品種命名有的尚未統一,取常用說法供參考。

1、柿紅釉

柿紅釉,顧名思義就是顏色和成熟的柿子一樣紅的釉色,屬於雜色釉中的佳品。

雖然色調不是黑色系,點茶鬥茶時在顏色對比上不夠鮮明,但是這類色調也有不少人喜歡。

柿紅釉的釉料配方和兔毫釉是一樣的。因窯爐位置不同或其他原因,導致溫度偏高、氣氛偏氧化時,會形成柿紅釉。

部分柿紅釉盞在燒成時,溫度氣氛沒有偏離太多,會在盞心、聚釉流釉處有較為明顯的黑釉或兔毫釉留存。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2、茶葉末釉

在底色上佈滿茶葉粉末一般星星點點斑紋的釉色,稱為茶葉末釉。

底色有偏深褐的,也有偏墨綠、醬綠的,有的玻化效果好且帶開片,屬於雜色釉中的佳品。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3、銀黑釉

這類釉色偏黑色系,但是通體泛金屬樣銀光,也有叫黑釉銀光盞的,有的還帶鏡面、虹光效果,有獨特的觀感,也是好東西。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建盞的“自然釉”就介紹到這裡。而建盞的“裝飾釉”,比較典型的是“珍珠斑”和“鐵鏽斑”,下面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

1、鐵鏽斑

“鐵鏽斑”,有學者認為它就是《宣和遺事》中所記載的“建溪異毫盞”,這一觀點尚需更多證據支持。也有俗稱它為“西瓜皮”的。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2、珍珠斑

珍珠斑與宋代文獻中所稱“鷓鴣斑”的關係尚有爭議,以後展開討論。

五分鐘,讓你瞭解建盞釉色之謎

看到這裡,很多盞友一定很好奇,咦,鷓鴣斑呢! 鷓鴣斑呢!目前,關於鷓鴣斑是否屬於油滴釉在業內仍有爭議。

交流建盞,可以添加筆者私人V:185059924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