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考证之16:定远(武胜)县令被朱元璋秘杀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6:

定远(武胜)县令被朱元璋下令秘杀的背后

采访:侯立新、邱秋、胡佐斌 摄影、执笔:胡佐斌

上期我们说过,明朝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和嘉靖皇帝朱厚熜都到过广安,乃至明朝最后的一个帝王崇祯皇帝朱由检也到过广安。广安作为西蜀的穷乡僻壤,去京城有数千里之遥,竟能引得三位明代帝王来此,这恐怕不是一般的巧合,背后多有玄机。

这个玄机,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它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朱元璋不但没把它写进历史,更没有明确地告诉他的子孙后代。但朱元璋无论怎么遮掩,他的子孙后代却似乎又隐约地感觉到了什么,总想弄个明白。

建文皇帝朱允炆是在曾任岳池县教谕的程济等人的秘密护送下来到广安的。其背景是,南京城被朱棣攻陷,建文皇帝朱允炆被迫扮成僧人,在程济等人的护送下,从地道秘密逃出城外,一路沿着长江向西逆行。后来沿嘉陵江进入武胜,曾在武胜县中心镇铜桩寺留住,后又进入岳池,东躲西藏地经广安到邻水,与他的老师、已经告老还乡的杜景贤相会。由于路途上随时担心被朱棣派兵追杀,他进入广安境内后,即便有机会接触到朱元璋的秘密,也未必能够解开。倒是聪明绝顶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以修道为名,长期在华蓥山周边潜访,似乎摸出了一些道道来,认为大明江山与明教(吴晗著《明教与大明帝国》称,明教又称光明教)的渊源极深,故才以帝王之令为华蓥山宝鼎修建铁瓦殿,并将宝鼎寺庙瑞峰禅寺更名为光明禅寺。

或许朱元璋设下的这个秘,嘉靖皇帝朱厚熜已经解开,但知道真象的嘉靖也不敢把这个秘密公布天下,只有把这个秘密烂在肚里了,以至于后来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也来了。

诚然,以上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和分析罢了。下面,我们倒真掌握了一项证据,表明朱元璋在广安是有秘密的,为了守住这个秘密,他不惜杀人灭口。

这项证据,就藏在广安市武胜县清代县志——定远县志(嘉庆本)。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考证之16:定远(武胜)县令被朱元璋秘杀

武胜县重订《定远县志》(嘉庆本)

武胜县,于民国三年由定远县更名,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开始,便一直称为定远县,更早些时候,则先后为武胜军、定远州。

《定远县志》(嘉庆本)是武胜县最早的县志,它和四川绝大多数县一样,清代始修县志时,涉及明代的地方人物之类,几无史料可考,而大多是依据散存于民间的墓碑。

在《定远县志》(嘉庆本)中,抄录了多篇武胜旧县明代李家的墓志铭。武胜旧县李家,在明代时,是全县第一旺族,所出官员甚多,其中考中进士的则有三人。而明朝时,定远县的首任县令便出自李家,此人名叫李福海,后死于朱元璋养子沐英会下。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考证之16:定远(武胜)县令被朱元璋秘杀

武胜县《定远县志》(嘉庆本)记载的明代知县中,李福海位居第一。

结合《定远县志》(嘉庆本)关于李福海的记载及收录的李氏家族墓志铭,我们大体就能发现李福海之死,与朱元璋想掩藏的秘密有关。

《定远县志》(嘉庆本)“职官志”部分,在介绍明代定远知县时,李福海为第一任知县。“人物志”部分,则记载:“李福海,永宁祖(李永宁,李福海之孙,曾先后任潮州、桂林知府),为人倜傥、沉毅,晓岐黄术,洪武初,邑人佥举推署邑事,以公直闻,西平侯沐英与语,奇之,上其行于太祖,征令会下而卒。”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考证之16:定远(武胜)县令被朱元璋秘杀

武胜县《定远县志》(嘉庆本)“人物志”部分中对李福海的介绍。

在“艺文志”收录的《桂林府知府正菴李公墓表》中,对李福海的介绍则更详细:

“公(李正菴)讳永宁,字世安,别号正菴,姓李氏,其先楚之江陵人。曾大父志祥避元地寇兵入蜀,卒于白岩。大父(祖父)福海,奉母范氏徙居定远县之太山里,时以力孤,寄附某籍,从其姓,为人倜傥沉毅,洪武初年,邑人佥推署邑事,以公直闻,且通晓黄岐之术。西平侯沐英道经定远,与语,奇之,上其行于高皇帝,征令会下而卒。”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考证之16:定远(武胜)县令被朱元璋秘杀

武胜县《定远县志》(嘉庆本)收录的《桂林府知府正菴李公墓表》。

这里关于李福海的介绍,其大体意思是,李福海为人倜傥,性格沉稳而刚毅,精通医术,明朝洪武初年,被众人公推为定远县首任县令。后来,朱元璋的养子、西平侯沐英路过定远县,与李福海交流,颇感惊奇,便将李福海的言行报告于高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便命令沐英将李福海带走,进而将李福海秘密杀害了。而且,带走的名义还冠冕堂皇的——“征令会下”,大致意思是,李福海,我沐英挺赏识你的,为了不丢失你这个难得的人才,请跟随我走吧!

而在“艺文志”收录的李福海之子、李永宁之父李英的墓志铭中,对李英则这样记载:“讳英,字时杰,世为蜀之定远人,少失怙恃,无伯叔兄弟相比附,茕茕孑立……”意思是说,李英,祖上世居四川定远县,而李英在年少时就失去了父母,也没有伯叔或兄弟相依,孤苦伶仃。这里进一步说明,李福海被沐英带离定远县不久就被杀害了,以至于李英很早就失去了父母。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考证之16:定远(武胜)县令被朱元璋秘杀

武胜县《定远县志》(嘉庆本)收录的李英墓志铭。

这样,问题就来了:李福海为人公正直率,又精通医术,所以很受定远县县民的拥戴,进而被公推为首任县令,这么好的人怎么会被沐英杀掉呢,而且还是按照朱元璋的命令,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将其带离定远县后再将其秘密杀害呢?

答案就藏在沐英与李福海的对话中。李福海对沐英说了什么,其孙李永宁的墓志铭中没有介绍,反正,李福海说的一些话让沐英大感惊奇,惊奇到不得不向高皇帝朱元璋禀报,再按朱元璋的旨意进行处理。

难道是李福海说了一些有辱朱元璋的话么?这肯定不可能,即便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很明显,李福海所说的话,直接涉及到了朱元璋想掩藏的秘密。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按照正史记载,朱元璋一生未涉足四川,李福海也只是土生土长的四川定远人,在被公推为县令之前,就是一个民间乡医,加之家境一般,几乎不可能有出川的机会,其所说的话与朱元璋想掩藏的秘密又怎么能产生交集呢?

对此,我们斗胆猜测,朱元璋想掩藏的秘密,或许正是他儿时的真实经历——年幼时在武胜、岳池一带活动。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开头的几期中就写过,今岳池县的排楼乡、龙孔镇和新场镇都有朱元璋儿时的传说,其中新场镇在1952年之前,一直属武胜县辖区,而排楼乡老百姓所传朱元璋出生的老母寺,至今仍是岳池县与武胜县的交界区。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提一提岳池县新场镇宝珠寺村的宝珠寺,当地村民传言,朱元璋的舅舅在宝珠寺里当和尚,朱元璋小时候还帮他舅舅放过牛。新场镇圣兴寺村2组村民蒋先全老人则根据以前看到的一本残书回忆,朱元璋母亲正是为了寻找朱元璋的舅舅才一路乞讨,进入四川,最终来到了岳池、武胜两县的交界地带,生下朱元璋不久便去世了。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重提宝珠寺,重提朱元璋舅舅的事呢?因为,朱元璋母亲为了找朱元璋的舅舅而进入四川的传说,不仅在新场镇有,在峨眉山也有。峨眉山的传说更是把朱元璋的舅舅的名字给点了出来——宝昙和尚。

其实,峨眉山这个传说,一半真,一半假。宝昙和尚的确是在峨眉山当过和尚,但那是朱元璋称帝之后。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一年(1378), 朱元璋因“峨眉乃普贤应化之地,久乏唱导之师”,敕遣南京天界寺僧宝昙和尚(1334—1393)前往峨眉山住锡。宝昙“居八年,蜀人咸被其化。 时诸藩邸王侯士庶,施者日至。乃于绝顶光相寺,范铜铸大士像,构重板屋,以覆之。”朱元璋特赐御诗二首以示褒扬, 其中一首为:“山中静阅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心。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宝昙和尚圆寂后,朱元璋“遣官谕祭,饭僧三千员,荼毗会者以万计。”

峨眉山之所以传说朱元璋母亲入蜀,到峨眉山找朱元璋舅舅宝昙和尚,实则是把朱元璋母亲入蜀找朱元璋舅舅宝昙和尚一事,与朱元璋称帝后宝昙和尚在峨眉山当住持一事,两者混合在一起了。

从峨眉山的传说表明,朱元璋儿时的确在四川生活过,使岳池的朱元璋传说并不孤立。或许历史的真象是这样的:

朱元璋母亲的确是为了避难而入蜀来投靠她弟弟的,而她的弟弟则在更早之前,或是为了避免杀身之祸,才被迫远离家乡,潜入行路“难于上青天”的四川,并隐于岳池县新场镇宝珠寺当了和尚。朱元璋在岳池出生并逐渐长大后,也终于见到了他舅舅宝昙和尚。朱元璋称帝后,把他舅舅接到了南京天界寺继续为僧。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或许是出于一种特殊考虑,便以下旨的方式,让他舅舅又回到了四川,在峨眉山作了住持。

从宝昙和尚圆寂后朱元璋的表现来看,宝昙和尚与朱元璋的关系也非同一般,若说真是舅舅与外侄的关系也不为过,要不,朱元璋为何要“遣官谕祭”,还要“饭僧三千员,荼毗会者以万计”这样空前庞大的祭祀规模呢?

总之,四川定远县(今武胜县)的明朝首任县令李福海,其被朱元璋养子沐英带离而秘密杀害,这一事件充分证明,朱元璋在四川定远县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秘密是否是我们所分析的那样,还待国内权威专家现身说法。我们也真诚地期待,国内权威专家早日现身,以解谜团。

【下期预告】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7:朱元璋为何急修《元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