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白巖鬆說“越自律,越自由”,怎麼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你要明白孤獨是常態


越自律,越自由!

白巖松能講出此話,就說明此人已經有了很高的思想心境,和道德精神修養!人若能自律,定會寬已待人。自律的人會有修養,有修養的人就會有涵養,有涵養的人肯定會有素質,有素質的人定會有教養!若說什麼是自律,餘以為!就是用道德的繩索來謗駕自己,來約束和制約自身,從而從內心和精神思想意識上,去附和道德對人行為,精神思想意識的要求!從而改變人精神思想意識中,那些不正不好的東西。

而很多人都是被各種慾望,自私和虛榮,金錢權利所謗駕,這些人沒有修養,沒有涵養,沒有素質則更沒有教養!他們不講傳統,更不講道德,不懂自律,只喜歡鑽法律的控孑!自律的人是用心法來改變自己,而不自律的人總是處處在挑戰,道德和法律的尊嚴!自律的人行走世間,真的是很自由的,因不會被各種慾望所指使,也不會被自私和虛榮而改變,則更不會被金錢權利所支配!一個自律的人,才是世上最自由的人,沒有生存的壓力和負擔,也不懼怕生活中各種心性和人性的考驗!不自律的的人在社會上拼的是智商,而自律的人講的是智慧。總之,在社會上講自律,講道德和傳統有智慧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自由人!


手機用戶宣德


這個說法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過,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絕大多數人總是覺得個人的自由必然大於自律下的自由,然而人與人配合所能實現的無限種可能可以更好的支持個人的自由,而自律就是維護這種合作的關鍵。比如某A是個種莊家的好手,只要有田地,他一個人種出十個人的吃食不在話下,而某B是個獵戶,不懼人任何虎豹狼蟲,常常進山都能打到些野豬,狗熊等野獸,某C是個鐵匠,除了打鐵便一無是處,設想某C每天專心打鐵必然手藝精湛,如果只為某A打造農具,為某B打造獵具必然能大大提高二人的工作效率,而某A生產了吃食保證了某B即使打不到獵物也不會餓肚子,多餘的糧食還能釀酒,某B打到的肉自己吃不完分給某A某C一起吃,這樣三人互相支持有酒有肉有幹活的好工具,生活自然不在話下,可如果三人為了各自利益拒不合作,某A雖擅長種地,卻難抵禦禍害莊家的野獸,沒有好的工具效率也會受影響,某B雖擅長打獵但獵不到獵物時很可能會餓肚子,沒有好的裝備打獵更吃力且更容易受傷,某C雖有好手藝但是若沒人常來買些鐵器便要生活不下去。所以某C為了防範這種風險,只能是低質量,高售價。再舉個例子,日寇侵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大眾都不願意上戰場抵抗,那麼比如當時的南京市民又能自由到哪去呢?


明149266215


白巖松說:“越自律,越自由”,這句話非常有道理,但是很多人不理解,下面我來解讀一下吧。

一、自律的定義

是指遵循法律並以此為基礎進行的自我約束。以遵循法律為前提條件,這裡不僅指法律還有單位的規章制度,家庭裡的家規,公共場所的秩序規範等。簡單點說遵規守矩,在規矩允許的範圍內,才能享受相對的自由。

二、自律的出處

1、"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左傳·哀公十六年》

2、"不能自律,何以正人?"--《貶韓朝宗洪州刺史制》張九齡(唐)

3、"朕方以恭儉自居,以法度自律,宜得慎靜之吏,以督繕治之功。" --《西掖告詞》蘇轍(宋)

三、事例解讀

1、白玉霜是著名評劇演員,被人稱做"評劇皇后"。她為了做到自知、自律,不論三伏酷暑,還是三九嚴冬,一有時間就去練功,練嗓子。有人對她說:"你已成名了,幹嘛還這麼苦練?"她笑笑說:"戲是無止境的。"並且她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不管什麼人,只要給她指出缺點,她都非常高興。

2、吳晗在清華大學時,想買一部《明史紀事本末》,因沒有錢,就趕寫了一篇《清明上河圖與金瓶梅的故事》換取了10元稿酬,買了這部書。但他對自己寫的這篇文章不太滿意,在與老師的信中說:"在暑假中倉促草成,本不想發表,因想買一部《明史紀事本末》一時湊不齊錢,所以只能送與本校週刊,拿到了10塊錢,大概可買一部了。"這件事吳晗深引以為疚,第二年為這篇文章寫了一個補記,進一步為這篇文章匡正與補缺,使自己的觀點趨於完善。

四、自律的好處

1、自律變為行動後,會向你的藉口宣戰。沒有藉口去做任何事,往往效率較高。

2、自律變為行動後,任何事都會有計劃有秩序去做,不會亂了節奏,這便獲得做事的絕對主動權,秩序決定著自由度,因為秩序越亂,做事花時間越多,不僅心煩,還無法獲得屬於自己的真正可支配時間,即失去了自由休息時間。

3、自律的人在完成事之前,絕不去想獎勵。專注做事,不分心,沒有為獎勵做事的功利心,這便是心獲得了自由。

4、自律的人從不為做事講條件,討價還價。很多懶惰之人,常常在接受任務時講條件,這實際上並不能逃避必做之事,最終還得憋著氣,心不甘情不願做事,並不能獲得自由。

5、自律的人易容易受他人尊重和欣賞,是擁有誠信的必備要素。


寒石冷月


這很好理解呀!就象交通規則,大家越自律,越守交規,通行就越順暢,越自由。反之,大家都不自律,交通就會一片混亂,每個人的自由和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自由從來就不是絕對的,有保障的自由都是建立在大家自律的基礎之上的。只追求自己的絕對自由而放棄自律的人,得到的只是暫時的自由,卻可能由此付出慘痛的代價,損人害己。



思想領域也是這樣。思想越自律,就會形成習慣,形成習慣後思想就會感到很自由。子曰:“吾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就是自律,守規矩。聖人平常遵禮守制、嚴以律自,形成了習慣,從而從心所欲地作為都不會逾矩。孔子的自覺自律最終成為無意識地守矩,這樣思想境界就達到一個自由的程度,由必然王國進入到了自由王國,最終成為聖人。



習慣了不講自律的自由,當這種自由受阻後,當然感到很痛苦,這就是思想境界還未達到自由狀態的表現。人大多都是凡人,都是追求行動上的自由多一點,想方設法讓自律少一點,而聖賢之人則強調自律多一點,追求行為上的自由少一點,從而達到思想上的自由,從而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當達到這種境界後,自由就不會受阻,當然就不會痛苦了。



白巖松說“越自律,越自由”是很有哲理的。


子夏故壇


我們先說自律。心理治療大師斯科特.派克在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說過,人生充滿各種艱難險阻,只有自律才能解決人生的問題。自律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推遲滿足感。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好逸惡勞,但現實是每個人都要主動面對各種問題。越是嚴重的問題,不早點解決,影響越大。比如工作,上級給你3個任務,2個比較容易,1個難度很大,要花很多時間。你會先做哪個?有些人會先做簡單的,做完了再做困難的。派克說,我們應該先處理好最困難的工作,先集中精力把最重要最難的話兒幹完,心裡會更輕鬆。如果先做輕鬆的,心裡其實還是擔心它能不能處理好,導致每件事都不能專心地做。效率就會大打折扣。

第二,主動承擔責任。主動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既能讓自己心裡安慰,也能過得別人的尊重。丈夫應該承擔保護妻兒老小的責任,妻子應該保護好孩子,處理好家庭的事務。領導應該承擔幫助下屬的責任,下屬也應該承擔自己工作職責的責任。

第三,忠於事實。我們在面對事情時,要忠於事情的真相。比如父母關係不好,孩子就會認為家庭就應該是不幸福的,實際上,正常的夫妻關係應該是和諧相處,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父母的相處模式是錯誤的,孩子必須認識到這點,並改正過來,以後自己的婚姻才能幸福。

第四,找到平衡。這裡說的是原則是否應該一絲不苟地堅持。比如下棋,大多數人都是為了贏。可是隻為了贏別人,而傷害了彼此的關係,這又不值得了,違背了初衷。

越自律,越自由。當我們做到了自律,人生的很多問題都能解決好,又不會影響到他人,我們就能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的。自由一定是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


星遠xingyuan


白巖松說“越自律,越自由”是非常有道理的。



自律。即以一定的標準和原則進行自我約束,嚴格要求自己。分兩個大方面自律,即思想道德自律,行為準則自律,具體細分方面就很多了,總之,就是處處自律。

自律,讓人不會偏離人間正道,人間正道是蒼桑,就不會犯大惡,就會被人尊敬,就會幹好事業,一切都順風順水,一切都如願以償,這就是最大的自由和快樂。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假如沒有自律,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看似一時自由,但這樣下去,會迷失方向,會道德淪喪,會不學無術,最終會鑄成大錯,還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一旦犯罪,關進牢籠,談何自由?

自律,是人生的必修課,要從小做起,形成習慣,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而自律就是這第一粒釦子。


寶慶資訊


其實這個問題是一個很明顯的道理。首先要懂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人丶事丶物,一切道理,都在一個"相對″而非"絕對″的規律原則下運行。還要認識明確一個“因果″規律。這樣,基本就可以知道自己立身丶處世丶為人,是要有約束的,是不可以為所欲為的,是沒有絕對自由的。

自律,是自己約束自己,這須要有覺悟。也就是應明白生存規律,處世為人的道理。懂道理,就有道德,具德之人,就是有人生智慧之人。古人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個"道德″原則。一個不具自律意識的人,很容易突破這一道德底線,並且自認為沾光取巧,隨心所欲了。其實是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埋下了一顆不利於自己的種子,不定哪天就得自食其果。相反,如按"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的理念去做,付出一些個人代價為別人,其結果實效肯定是愉快的。

利已貪慾之心,往往都是陷自己於不義的道德陷阱,做出糊塗之舉,得小利忘大義,路子越走越窄,處處碰壁,人生的"自由″度越來越小。

得道多助,不就是增加自己的生存自由度嗎?

自律,是修養,是覺悟,是道德,是智慧。其程度越高,生存自由度越高,德不孤而有鄰,遍地朋友,左右逢源,海闊天空。自律,以暫時的屈己,而隨時隨地結下善緣。

一個要求絕對自由的人,適得其反,路子只能越走越窄。當遇到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的困境之時,其實是"不捨不得″的現世報。


真空妙有無量壽



白巖松說:越自律,越自由。孟子曰:不以規矩,不以成方圓。儒家教人守規矩。國君恪守君道,臣子恪守臣道。父親恪守父道,兒子恪守子道。孔子謂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國君不受君道者,如陳靈公、晉厲公、周厲王。最後不但被弒,還遺臭萬年。

人生活在社會中,也要遵守社會公德和公序良俗。在此舉兩則例子:

鄙人帶孩子去動物園。熊池內扔滿了各種飲料瓶。熊池裡簡直成了垃圾場。還有人正在向裡扔盒裝奶。

我問孩子對此看法。孩子說:他們太不文明瞭,太沒規矩了。要引以為戒。

還有最近吵的紛紛揚揚的高鐵佔座男,也是不自律,沒規律的典型。

孔子曰:克己復禮以為仁。鄙人謂之:嚴於律己,誠信待人。


楊朱學派


俗話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其實人都是有私的,只是這種私是建立在不侵害別人的利益基礎上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強加於別人,這樣,相互間都會處於一種相對自由的狀態,相互之間都是建立在互不相傷基礎上的自由,這就是自律下的自由。

如果一個人總是想犧牲別人的自由來換取自己的自由,就會認為的製造很多矛盾,這樣的自由是沒有自由的。你所說的痛苦,究其根源,就是沒有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在尊重別人的基礎上的,所以,感覺人人在限制你的自由,你的慾望超過了自律的界限,總是想外延你的自由,所以,會感覺很痛苦。


陌路聽雨2


其實一個人,如果能真正知道自已該去幹什麼?又不該去幹什麼?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能夠知道自律,已經就是步入了人生的正確軌道上了。自己如果一直能在自律的前提下去發展自我,那麼自我發展的空間也就越廣闊!同吋也體現了紀律與自由的相互關係,也就是說自由是建立紀律的基礎上的。

萬物發展需要有空間,而這個發展空間需要被自然、人文、客觀所接受。否則這個發展是不能存在的!

你越自律,等於你把良好的東西呈現在你發展的空間,才能有你的存在感。所以你就會感到你是自由的,否則你就會感到寸步難行,到處碰壁。因為人類是生存在適應自然環境的空間裡,你的適應能力越強,你的環境空間就越大!越自律就等於你的適應能力,所以在你的自由空間中,你感到越自由!。

謝大家觀看,請提寶貴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