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是什么让巴菲特成为了“巴菲特”?

是什么让巴菲特成为了“巴菲特”?

其实,当我们说“我们错过了某种东西”的时候,本质上是带有一种自省和遗憾的情绪的。

“错过了科技股”的潜台词是说,谷歌、Facebook、亚马逊过去十年涨了这么多,科技行业作为过去十年最热门、发展最快、增长最多的行业,作为人人口中的“股神”巴菲特为什么居然没发现呢?为什么居然一点都没有沾到光呢?

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觉得用另外一个角度看就非常清晰了——错过了谷歌、Facebook、亚马逊,影响巴菲特成为巴菲特了么?

其实并没有影响,换句话说,巴菲特完全没有“错过”什么。

这其实是我非常想要强调的一点——在分析一个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愿意去回到一个利益最大化的地方,比如2009年要是买几千个比特币一直不卖就好了,2010年要是买腾讯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就好了,2014年要是在深圳买房就好了……

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后视镜”偏差。因为站在现在看过去总是非常清晰的,所有干扰因素都排除了,所有不确定性都消失了,路径清晰可见,某个决策好像顺理成章。

但实际上,如果站在现在看未来,你会发现我们思考的出发点会完全不一样。

没人知道比特币后续的价格是什么走势,没人知道已经5000亿美元市值的腾讯还能不能涨到10000亿,也没人知道限购之后的深圳房价如何。

那此时你应该做什么样的决策呢?好像还是得回归到投资最本质的那些东西,一个公司的基本面是什么,未来能带来多少的现金流和利润;一个城市的房价由什么因素决定,又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兑现;以及最重要的,某一笔投资的风险到底是什么,而你又能承受多少风险。

所以在分析历史的时候,比起回到“利益最大化”的天然倾向,我觉得回到“概率最大化”是更好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回到历史的某一刻,我们并不知道后来发生的这些事情的话,我们怎么来优化我们当时的决策质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