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半年業績觀察|九龍倉重組後業績不佳 土地儲備創6年最低發展乏力

半年業績觀察|九龍倉重組後業績不佳 土地儲備創6年最低發展乏力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陸肖肖 北京報道

與九龍倉置業拆分之後,九龍倉集團今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不佳。若將已分拆的九龍倉置業撇除,集團核心盈利減少9%,股東應占集團盈利下滑19%。

作為一個港資企業,九龍倉近幾年逐漸收縮在內地的規模,因而錯失了房地產的高速發展時機。同內地頭部房企相比,已經差了不止一個身位。

重組後業績不佳

2017年11月,九龍倉集團將旗下物業公司九龍倉置業分拆赴港上市,在分拆之後的八個月內,這是兩家企業交上的首份答卷,但業績表現並不如預期。

2018年半年度業績報告顯示,九龍倉集團核心盈利減少66%至25.27億港元;股東應占集團盈利減少66%至28.6億港元。若將已分拆的九龍倉置業撇除,再作比較的話,集團核心盈利減少9%,股東應占集團盈利跌幅為19%。

半年報顯示,九龍倉集團已簽約的發展物業銷售總額為102.47億港元,比去年同期下跌了29%。受制於樓市的調控措施,集團在內地地區的銷售額為人民幣72.4億元,減少了36%,收入亦減少15%至57.92億港元。

九龍倉集團曾提出,2018年全年內地的銷售目標是220億元人民幣,但目前的完成度僅有32.72%。在中期業績會上,面對下滑的內地業績,九龍倉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兼常務董事吳天海表示,能否達到目標他也不知道,但他們會竭力去完成。

另一方面,九龍倉置業的業績表現不太均衡。在剝離出去之後,雖然在企業核心盈利方面增加了8%,股東應占盈利增加了108%,但由於海港企業退出發展物業業務,綜合收入卻減少了15%至81.54億港元,盈利減少了10%至63.52億港元。

去年11月,九龍倉置業成功拆分上市,從九龍倉集團剝離出來的九龍倉置業,以香港投資物業為主,該公司持有海港城、時代廣場、荷里活廣場、會德豐大廈及The Murray酒店,這六項在香港的投資物業。這六項組合市值約2300億港元,年營業額約130億港元,堪稱是整個集團中的現金奶牛。九龍倉集團則繼續接管其他產業,分為投資物業、發展物業、酒店、物流和通訊、媒體及娛樂幾個分部。

對於業績的波動,吳天海表示,上半年在內地賣樓較少的原因,和目前的政策調控有直接關係,限價、限購等政策正成為困擾發展商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現在九龍倉的業務集中在發展物業,即賣樓,所以比較容易受市場影響,業績波動也會稍微大點。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從分拆的做法來看,說明九龍倉希望把業務進行梳理,從而有利於業績的增長。但對於港資企業來說,在內地發展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城市的佈局、限價政策影響銷售節奏等,其在香港所慣用的長週期開發模式也不適用於內地,此類銷售業績多少是比較尷尬的。

誤判市場錯失良機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九龍倉集團在蘇州、杭州、佛山及廣州入手十宗土地,共計花費140億元人民幣,總樓面面積達67.73萬平米。截至6月底,九龍倉集團的土地儲備達到了380萬平米的水平。

上半年拿地力度雖然不低,但九龍倉集團的土地儲備近年來則一直在縮減。記者查閱近幾年年報發現,今年380萬平米的土地儲備是2012年以來的最低值,在九龍倉快速擴張的2012年,土地儲備一度達到了1230萬平米。

但相比於內地企業來說,港資背景的九龍倉在內地拿地時,需要面對更多的困難。在中期業績會上,吳天海提道,“我們說不公平或比較困難的問題,好像在上海買地不單要有錢,還要看你過去在上海做的歷史怎麼樣。當然對我們來說,在上海,我們以前做的項目沒有本地開發商做的多,沒有那麼好的優勢,但是一些競爭不太激烈的土地,還是有拿到的機會。”

曾經熱衷於製造高價地的九龍倉,近年來停下了猛烈擴張的步伐,伴隨著土地儲備的縮減,是九龍倉在內地業務的收縮。2015年,九龍倉集團一高管曾明確表示,內地三四線城市存量過多的問題顯而易見,九龍倉繼續在三四線城市找項目,並非上策。他表示,應該把力量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把該做的項目做得更好更大。目前進入內地15個城市,佈局會慢慢減少到一半,集中到七八個城市。

嚴躍進表示,相對其他港資企業來說,九龍倉在內地的投資還算積極,規模相對較大。但對比這兩年內地黑馬型的房企,其土地儲備規模還不夠多,發展後勁不足,後續還需要通過大量拿地和併購來擴張。

與同時期開始房地產業務的內地房企相比,九龍倉的發展確實“慢了一拍”。上世紀90年代,隨著內地房地產市場的崛起,九龍倉、恆基地產、新世界集團、和記黃埔等多家港資房企紛紛北上發展,佔據了企業規模發展的先機。以九龍倉為代表的港資地產企業習慣於“慢開發、高溢價”的開發模式,相比之下,高週轉模式則讓內地房企的規模擴張速度更快,港資企業在地產領域慢慢落於下風。

另外,由於港資企業在內地的拿地策略太過謹慎,包括九龍倉、長實集團在內的部分港企開始收縮內地佈局,其規模佈局逐漸被內地房企所超越。同樣是在內地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九龍倉集團今年上半年內地72億元人民幣的簽約額,同中國恆大、新城控股等龍頭房企的動輒千億的格局來比,相差了不止一個身位。

嚴躍進分析,過去幾年,港資企業在內地的重點商圈和重點區域建設了許多優質項目,他們比較傾向於做精品系列。但這幾年開發商流行高週轉的概念,要求開發、銷售、回籠資金的週期大大縮短,雖然九龍倉在這幾年已經和內地房企聯合拿地、合作開發,但是仍然難改其多年的作風,在項目開發、拿地方面是拼不過內地的龍頭房企的,已經錯失了企業在內地發展的最好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