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一场全方位的扶贫攻坚战——无为县泉塘镇青龙村扶贫侧记

三年前,坐落于泉塘镇最东边的青龙村还是一个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25户、415人,曾经“电灯点不亮、螃蟹难养活,娃娃上学难、做田绕远道”是这里的常态。

三年后,青龙村的巨大变化让所有村民看得见、摸得着,村中建起螃蟹养殖示范基地,主要道路装上了路灯,村里小学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产业、医疗、教育及基础建设等各方面的扶贫成果有目共睹,三年来共脱贫108户、378人。而掀起这场全方位扶贫攻坚战的,正是市委统战部驻青龙村扶贫工作队。

破难点,产业扶贫“造血”先行——螃蟹养殖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过去一年到头都赚不到钱,现在不一样了,去年我自己养螃蟹就有两万元收入!”走进青龙村贫困户郑根读的家中,今年72岁的郑老汉为记者现场算起了一笔账——扶贫工作队入驻以来,他一方面在技术培训指导下,自己的螃蟹养殖产量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在村中产业示范基地大户的带动下,收入也持续增加。在2017年,郑根读收入已达到了2.6万元。

“青龙村水网密布,长期以来,螃蟹养殖一直是这里的特色产业。”市委统战部驻青龙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国槐告诉记者,虽然有着养殖天然优势,但在过去因为村民们普遍缺乏养殖知识,再加上饱受“用电难”等各种困扰,青龙村螃蟹养殖产业一直未成规模,村民们也一直缺乏脱贫保障的持续性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产业扶贫成为了重中之重,成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从去年开始,扶贫工作队持续为村中养殖户们邀请专家,多次走村入户提供技术培训、指导服务,结合村里具体情况,逐步提高他们的养殖水平。“过去都是靠天收,现在通过培训,我知道养螃蟹一定要管好水草、调节好水质等等。”郑根读就是培训的受益者之一——过去一亩水塘只能产几十斤螃蟹,每亩收益不高甚至亏损;如今在科学养殖下,他一亩产量至少可达到100多斤,每亩可收入4000元左右……

“在提高养殖技术的同时,为了让产业真正形成气候,更重要的还得积极引导村中螃蟹养殖大户带动贫困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张国槐告诉记者,今年青龙村还建设了鱼塘、螃蟹养殖示范基地,带动了21户21人务工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此外还争取到产业奖补48户合计约5.8万元。“通过产业基地,真正为贫困村实现了‘造血’,为他们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快了‘一村一品’产业形成和壮大。”对此,张国槐满怀信心,表示下一步他们还将不断完善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力争将青龙村建成无为县的螃蟹养殖示范村。

抓重点,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全面开花——教育、医疗、基础建设等齐头并进

在抓牢产业扶贫“牛鼻子”的同时,青龙村扶贫工作队更是“十个指头弹钢琴”,统筹推进,做到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谈起如今村中扶贫攻坚各个项目时,队长张国槐如数家珍。

“青龙村此前集体经济情况十分糟糕,当时只有几千元,特别是青龙村集体财产主要来源于集体鱼塘的对外承包,但过去村集体鱼塘被长期非法侵占。”张国槐介绍道,针对这一情况,从一入驻开始,扶贫队就下决心扭转这一局面——他们带领村两委干部召开村民代表委员会,将之前承包户未能履行的承包合同废除,从司法程序和公安机构等多方面着手收回鱼塘,挽回集体财产损失,并组织村两委对500亩水面重新公开挂拍。通过这一系列行动,再加上入股分红、村级光伏发电站等措施,在2017年,青龙村集体纯收入达到105880元,实现村出列的脱贫目标。

记者了解到,基础设施上,张国槐带领着扶贫队为青龙村增设20栈路灯,并向建设部门申请11公里的道路改造,而在了解到村里孩子上学、村民进田劳作需要绕行交通主干道,存在安全隐患后,扶贫队联系爱心企业家出资为村民修建了2公里的砂石路,不仅让路途一下子近了四分之三,而且行人无需穿行马路,如今村民都将这条路称作“统战路”;教育上,就在四年前,村里的梅圩小学还是破败不堪,甚至连下水道都没有,为此统战部门联系非公企业代表人士和芜湖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为该校捐助55万港币对学校进行改造,如今这里窗明几净、书声琅琅,多媒体教室、塑胶跑道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和城里小学并无二致……此外扶贫队还积极发挥统战部门自身优势,广泛号召社会力量投入到扶贫中来,市民盟多次来到青龙村为贫困户赠送猪崽,丰富了青龙村的产业,市民建、各地商会多次来到村里为困难户赠送米、油等慰问品,召集专家医师前来义诊,为贫困户免费体检,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和医疗水平。

“扶贫注定是一场持久战,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直面现实,方方面面一个个地攻坚克难。”张国槐如是说。在他看来,这场全方位的扶贫攻坚战最终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让群众满意,让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