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68.68萬的前途K50,打算賣給誰?

在正式公佈售價之前,許多人都對第一款量產的國產純電動超跑——前途K50的售價充滿了好奇。不過前途K50並沒有給用戶太大的驚喜,68.68萬的售價,達到了與保時捷718、捷豹F-type等傳統汽油跑車相當的水平。這樣的定價,能行嗎?

一臺充滿工程師氣質的純電動跑車

最大功率280kW,最大扭矩580N·m,Boost模式下可以壓榨出320kW的最大功率以及680N·m的最大扭矩,百公里加速時間不到4.6s,最高時速200km/h。

這是前途K50交出的性能成績。作為一款定位城市純電動跑車的車型,這樣的性能表現對於滿足城市駕駛樂趣的需求,應當是綽綽有餘的。

68.68萬的前途K50,打算賣給誰?

在數據的背後,筆者看到的是前途K50的“工程師氣質”。

在發佈會之前,筆者花了整整一上午的時間參加了四場Workshop講座,彷彿再次溫習了大學階段的課程。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前途K50的車身與底盤技術。

輕量化是前途K50車身技術的關鍵詞。其白車身採用鋁合金的框架結構,並應用了大量先進的自攻螺絲、冷金屬焊接、惰性氣體保護焊接、膠接等技術,在保證強度的基礎下,重量僅234kg,較傳統鈑金鋼製車身減重38%。此外,在覆蓋件方面,其使用了29塊碳纖維覆蓋件覆蓋大部分車身的表面,重量僅46.7kg,比鋁合金覆蓋件還要輕20%。

68.68萬的前途K50,打算賣給誰?

前途K50的底盤採用了前後雙叉臂結構,經過英國Mira調教,配備動態矢量扭矩控制系統,並且配備了Brembo四活塞定鉗式制動卡鉗以及倍耐力P Zero輪胎。雖然在調教上略有針對舒適性的妥協,但是必須承認的是,它在車身和底盤方面用料還是相當紮實的。

68.68萬的前途K50,打算賣給誰?

筆者對於大學生方程式賽車略有一定的接觸,前途K50的車身和底盤結構給筆者留下的印象類似於一臺量產版的電動方程式賽車。這也充分體現了前途團隊的“工程師基因”。

當然,也由於其工程師氣質有些過於濃郁,因此在內飾當中的UI界面等細節上,視覺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也是在靜態體驗當中筆者認為比較明顯的不足。

此外,作為一款價格高達近70萬的車型,駕駛輔助功能僅有定速巡航、360°全景影像,諸如車道偏離預警、自適應巡航等很普及功能的缺少,在筆者看來也是不夠齊全的。

68.68萬的前途K50,打算賣給誰?

雖然從跑車的角度而言,這些功能似乎不是必需。但這類車型所吸引的潛在高價位純電動性能車用戶,對於車輛的科技屬性卻有較高的要求。前途K50在這方面的弱勢,一定程度上會降低這部分用戶的好感度。

定價68.68萬,前途K50機會在哪裡?

68.68萬,目前在市場上可以買到保時捷718、捷豹F-type、奧迪TT、福特Mustang等一系列名聲在外的高階入門跑車。前途K50從中“殺出一條血路”的機會在哪裡?

68.68萬的前途K50,打算賣給誰?

首先,在未來,前途K50不出意外會進入各大限牌城市新能源牌照的目錄,享受牌照以及路權方面的傾斜,相信這將會是吸引大城市用戶選購的重要原因之一。

受限牌的影響,這部分用戶往往在選購汽油車時必須考慮多功能性,因此更傾向於轎車、SUV或者MPV車型。而為滿足自己對於跑車造型的喜好、對於駕駛樂趣的需求的代步車,如果預算充裕的話,前途K50是目前能買到的、不受限牌制約的唯一選擇。

68.68萬的前途K50,打算賣給誰?

其次,前途汽車是一個擁有獨立的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獨立的生產資質的品牌,和“PPT造車”相比有天壤之別。其規劃產能為年產5萬臺,每小時下線速度可以達到16臺,因此訂購前途K50的用戶對於交付問題的擔憂基本可以解除。

68.68萬的前途K50,打算賣給誰?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從需求量與供貨量的比值來看,前途K50甚至可能會比蔚來ES8的交付更有保障。

有機遇,同時挑戰重重?

聊完機遇,我們再來擺在前途K50之前的困難。

首先是品牌,對於70萬預算選擇跑車的用戶而言,保時捷、捷豹這些知名運動汽車品牌的誘惑力是相當巨大的。在這一方面,前途汽車由於其主創團隊的工程師背景較為濃厚,因此在前期所做的品牌營銷和鋪墊不夠充分。品牌號召力的欠缺,無疑會阻礙前途K50的銷售前景。

而蔚來即使還未取得獨立的資質,但是前期通過EP9、Formula E等話題的宣傳造勢,已經營造出較好的品牌氛圍,取得了用戶的足夠關注。筆者有一位新能源行業內的友人開玩笑說,如果拿前途K50的產品配上蔚來的營銷團隊,或許是最理想的組合。

68.68萬的前途K50,打算賣給誰?

其次是渠道問題,作為一款跑車,達成銷售需要充分的試駕體驗。目前,前途的直營網點——前途驛,僅在北京、上海、成都開業,雖然接下來即將有蘇州和廣州的前途驛開業,但是這一進度與其產能儲備相比仍不夠理想。

同時,由於其產品純電+全鋁結構+碳纖維覆蓋件的特點,導致其售後服務會非常依賴特定的服務渠道。在渠道的鋪設方面,前途需要儘快跟上產品銷售的步伐,否則無法提供售後保障,對於購車用戶而言也是一個顧慮點。

68.68萬的前途K50,打算賣給誰?

另外,關於前途K50的續航,筆者認為可能也是一個短板——不是過短,而是過長。由長城華冠全資的子品牌華特瑞思提供的78.84kWh電池組,使前途K50的NEDC續航里程達到了380km,但同時也導致其整備質量達到了1960kg。因此,前途K50車身輕量化的很大一部分努力,都被過大的電池組質量所抹去,而純電動跑車作為長途出行需求較低的一類車型,如此巨大的電池組帶來的結果只是性能、效率的損失以及價格的攀升。

68.68萬的前途K50,打算賣給誰?

如何在續航里程和效率之間找到平衡,筆者認為前途K50的方案是有待商榷的。

工程師的夢想,值得尊敬!

在文章的最後,筆者也想聊一些關於前途K50的總體看法。

汽車產業鏈各環節的附加值符合“V字型”的規律,即產品研發、後市場服務環節的利潤空間較大,而生產環節的利潤空間相對較低。

68.68萬的前途K50,打算賣給誰?

長城華冠從一家以提供整車工程技術研發起家的企業,進入生產製造的環節,其實是在擠壓自己的利潤空間。至於收益更大的後市場?至少筆者認為,前途汽車還沒有一個詳盡規劃。

因此,在筆者眼中,前途K50更多代表的是長城華冠團隊的情懷。這個工程師背景的團隊沒有過多的在商業模式、出行方式上著墨,而是將它實實在在地落地、量產。與其它造車新勢力相比,這是前途這個品牌獨特的地方。

68.68萬的前途K50,打算賣給誰?

至於這輛車到底會不會有人買?筆者持謹慎看好的態度,考慮到這一預算的用戶不會對性能有過高的苛求,加上其設計與性能確實也有一定的說服力讓用戶為之買單。最主要的是,它免費牌照的優勢可以使大城市有充足預算的用戶對於個性化買車的需求得到釋放,這部分用戶會是前途K50的主力用戶。

當然,70萬的定價,能為之買單的用戶本身還是偏少,因此前途K50對於塑造品牌形象的意義應當是遠高於其衝擊銷量的意義。前途已經有一系列的車型正在準備量產的路上,筆者更希望看到的是,這個有工程師基因的品牌,能在未來的市場中站穩腳跟。因為工程師的夢想,確實值得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