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青花雉雞牡丹紋將軍罐 清康熙 公元1662~1722年

通高43.8釐米、口徑12.6釐米、底徑16.5釐米

1980年新餘鋼鐵廠附近出土。

將軍罐是明清時期罐器之一,其蓋極似將軍的頭盔,故而得名。此罐直口,短頸,溜肩,圓腹下斂,底部外撇,二層臺式底足,傘形蓋邊折沿,頂塑寶珠狀鈕。胎體潔白,釉面光潤,白中微微泛青。器型穩重挺拔,威猛剛健。通體以青花裝飾,蓋面繪梅、竹、雁、山石等;罐頸部飾竹紋,腹部主題紋飾為雉雞牡丹紋,並有雙蝶對舞、修竹芭蕉相襯。將軍罐最初是佛教寺院用於裝斂僧人骨灰之用,所以此罐底有一洞,作為靈魂自由出入之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五彩十二花卉杯(四隻) 清康熙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素三彩花蝶紋碗 清康熙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黃釉蓮瓣形盤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高5.6釐米、口徑29.1釐米、底徑18.5釐米

花形敞口,弧形淺壁,淺圈足內斂,圈足內底施透明釉,其上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雙圈楷書款。器型典雅端莊,柔美生動,通體施以釉面潔淨,釉色嬌嫩淡雅的銻黃釉。口沿到足底邊為18片仰蓮形瓣,盤心也是18片蓮瓣形,正中淺雕16孔蓮蓬,紋飾精巧細緻,別有新意。器物內外壁刻繪的線條,婉轉流暢,比例勻稱,製作工藝精細。用花形做器物造型是我國瓷器的傳統裝飾風格。蓮花俗稱“佛花”,蓮瓣紋是佛教文化影響下流行的紋飾。明嘉靖以後,黃釉瓷成為皇室宗廟祭器的重要顏色。清代則有更為明確的使用制度,器內外皆施黃釉的為帝、後及太后所用,所以此盤的傳世品不多。

清代的銻黃釉為雍正朝所創,一直沿襲至道光朝。釉色具有粉質感,色澤淺淡,又因這種呈色劑最早是從西洋進口的,所以又稱為“西洋黃”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五彩人物故事紋盤 清康熙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鬥彩雲龍紋蓋罐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高20.8釐米、口徑6.6釐米、底徑8.3釐米

直口、聳肩、鼓腹、圈足、帶蓋。通體白釉,釉質光潔。整個器物以青花勾勒紋飾,以綠彩來填塗,雖只有兩色,但並不顯得單調。

蓋面繪雲龍紋,蓋沿繪一週如意垂雲紋。罐的肩部飾以八寶紋,近底處繪有仰蓮紋。罐的主題紋飾為“火珠龍”,龍眼圓睜,龍鬚飛揚,龍身在空中翻騰擺動,龍爪有力張開欲意伸向滾動的火珠,形象生動。底白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款。康熙時見有同類紋飾的蓋罐,但略有差別,此器的肩部較康熙圓潤,雲紋為長腳如意雲,而康熙的為“壬”字形雲。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玲瓏粉彩西廂故事蓋碗 清乾隆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茶葉末釉雙聯方瓶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高31.5釐米、口邊長10.1釐米

此器方鬥形口,束頸,四方腹相連但不相通,截面成方勝形,造型奇特,成型困難。通體施茶葉末釉,釉色純正,有垂釉現象,口沿與瓶體轉折處釉薄呈淡黃色,使器物的輪廓清晰。茶葉末釉,是我國傳統的結晶釉品種之一,釉面呈失透狀,其得名於在暗綠色的底釉中閃耀著許多美麗自然的黃色星點,猶如將茶葉研成細末調在釉裡,這是釉中的鐵、鎂與硅酸化合產生的結晶。茶葉末釉盛燒時代為雍正、乾隆兩朝,清晚期繼續流行,但釉色泛薑黃,釉面有細絲紋而無星點紋。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釉裡紅幾何開光花卉紋壯罐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高17.8釐米、口徑8.7釐米、底徑7.8釐米

敞口,折肩,筒形腹,腹下內折,圈足外撇。口沿及外足牆分別繪蓮瓣草葉紋,肩脛部分別繪折枝花卉紋,器腹幾何形開光內繪花卉紋,底白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款。釉色泛青,底積釉處微綠,釉質瑩潤,釉裡紅色澤略灰,胎質潔白細膩。壯罐始見於明宣德時期,明清兩代均較為流行。本來的功能是盛裝“算”。“算”是古代計算用的一種籌碼,在《說文·竹部》中記載:“算長六尺,計歷數者”。此器原有蓋,現缺。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粉彩纏枝蓮紋提樑壺 清光緒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粉彩堆貼龍紋盒 清光緒 公元1875~1908年

通高15.2釐米、口徑20.4釐米、底徑11.6釐米

半圓形蓋,淺弧腹,矮圈足。黃釉地,蓋面堆貼9條雲龍紋,姿態各異,雕工細膩,龍目及寶珠均可活動,蓋壁堆貼結帶八寶紋一週;器壁堆貼結帶暗八仙紋,近足處雕海水紋,浪花飛濺,層次豐富。內施松石綠釉,釉下有暗刻紋飾。底黃釉綠彩刻陽文“大清乾隆年制”篆款。繪畫與堆貼相結合的裝飾手法在乾隆時期非常流行,晚清時雖仍然採用此法裝飾器物,但終不及乾隆時精細。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霽紅釉玉壺春瓶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高30.3釐米、口徑9.1釐米、底徑11.1釐米

撇口,細頸,下垂腹,外撇式圈足。通體施霽紅釉,底白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濃豔的釉色與優美的造型突凸出皇家的氣概。

玉壺春瓶創燒於北宋,因宋人“玉壺先春”詩句而名。以後歷代均有燒造。霽紅實為祭紅,因祭紅器作皇家祭祀郊壇之用,故名。霽紅釉早在元代就已燒製成功,明永樂、宣德的鮮紅釉舉世聞名。明中期後紅釉的燒造雖未停止,但一直無法得到理想的呈色,直到康熙朝才恢復霽紅釉的燒製技術。清代霽紅釉是仿明宣德紅釉的品種,是一種失透深沉的紅釉,其特點是釉面不流不裂,釉表起橘皮紋,釉色潤澤豔麗,給人以深沉穩定的美感。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黃釉刻雲紋高足豆 清同治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仿竹編粉彩平升三級圖帽筒 清光緒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黃地粉彩桃枝紋渣鬥 清光緒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綠釉鏤空瑞獸輪花紋擺件 清光緒 公元1875~1908年

通高8.4釐米、球徑2.1釐米

擺件上為球體,面施綠釉,下有烏金釉底座。球頂部貼塑5只瑞獸,施淡黃釉,居中者口銜飄帶;球體以菱花帶紋分隔為上下兩層,各鏤雕4朵輪花,形如4個開光,開光之間也鏤空輪花;底部鏤空輪花一朵。利用鏤空技藝對器物進行裝飾美化,是清代瓷器常用的手法,由於鏤空器物需精心設計,製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因此成品率很低。此器胎體極薄,造型玲瓏精巧,採用鏤空與貼塑結合,製作頗難,不可多得。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劉雨岑粉彩花鳥紋掛盤 民國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程門淺絳山水紋瓷板 清光緒戊子(光緒十四年) 公元1888年

直徑28釐米

瓷板為圓形,以淺絳繪山水,畫面上群山綿亙,白雲繚繞,大樹挺拔,泉水淙淙,一高士策杖獨行於林間木橋上。設色淡雅明快。

程門(公元1833~1908年),字松生,號雪笠,笠道人,安徽黟縣人,清末著名的淺絳派藝人,工書善畫,清咸豐同治時已名噪大江南北。“淺絳”原指元代文人黃公望創造的一種以水墨勾畫,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畫。陶瓷界所說的“淺絳”,借用國畫術語,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種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繪製花紋,再染上淡褐和極少的水綠、草綠與淡藍等彩,經低溫燒成,使其瓷上紋飾與紙絹上之淺絳畫近似的一種製品。淺絳瓷雖只在晚清至民國初年盛極一時,但它衝破了官窯的束縛,解放了陶瓷畫家的創作思路,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王錫良粉彩瓊樓群仙雙耳瓶 (1對) 民國三十六年 公元1947年

高28.5釐米、口徑9.1釐米、底徑18.2釐米

斂口,凸唇,長頸,圓折肩,圓腹漸收,高圈足,肩腹部貼塑兩獸首銜環。口沿飾墨彩描金回紋及點紋,頸部從上到下依次為蝠紋、折枝花卉、蕉葉和如意雲頭紋,肩部飾有龜背錦、夔龍、如意雲頭紋。圈足上飾如意雲頭紋、變形蓮瓣紋、幾何點紋和回紋,腹部主題紋飾為唐明皇夢遊仙境圖,背面留白處題:“瓊樓玉宇集群仙,月極雲霄思浩然,一曲霓裳聽不盡,香風引到大羅天,月到中秋鏡乍磨,明皇乘醉聽嬌歌,自他偷得霓裳後,翻樣人間曲子多。民國三十六年夏月上浣自然信徒王錫良寫。”下鈐“錫良”長方印,底有“樂圓”印章款。此瓶從口沿到圈足上的紋飾共達10層之多,以雙弦紋相隔,且均為墨彩描金繪成,這種輔助紋飾是民國瓷器的典型風格,主題圖中的唐明皇故事也為民國瓷畫藝人所喜用的題材。王錫良是景德鎮著名陶瓷藝人,他的作品,講究立意,注重裝飾,追求靜水流深的藝術效果。其用筆繁簡有度、設色清雅豐潤、構圖巧妙自然。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胭脂紅地軋道開光粉彩山水紋雙耳瓶 民國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王琦粉彩人物紋獸耳瓶 民國 公元1911~1949年

高23.5釐米、口徑6.1×5.3釐米、底徑8.5×7.1釐米

唇口,短頸,豐肩,扁圓下斂,圈足先外撇後內收,肩上堆塑兩獸耳。口沿以藍彩繪回紋和如意雲頭紋,脛部和圈足上以藍彩繪變形蓮瓣紋和連續回紋。雙獸耳也飾藍彩,腹部兩面均以粉彩描繪。正面繪秋林落葉紛紛。昏鴉棲於枯枝上,一派蕭條蒼涼之感,背面繪一羅漢正在蒲團上打坐。正反兩面均有題記。底有“陶陶齋”印款。

王琦(公元1884~1937年)珠山八友之一,號碧珍,別號陶迷道人,齋名陶陶齋,擅長肖像畫和人物畫。先習錢慧安,後改學黃慎畫風,並吸收了西洋繪像的技法,其肖像畫尤受人珍愛。1928年與一些相知瓷畫家組建“月圓會”,為“珠山八友”之首。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青花釉裡紅燕桃紋瓶 清乾隆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木紋釉開光粉彩花鳥紋瓶 民國 公元1911~1949年

高33釐米、口徑10釐米、底徑10釐米

敞口,束頸,圓腹下收,圈足外撇。口沿描金,器表施仿木紋釉,上繪折枝花卉紋,腹部3個圓形開光,內繪花鳥。器內口頸部和器底施綠釉,底“居仁堂制”紅料方框篆款,胎體輕薄。木紋釉是清代創制的釉色,用紅赭與褐色兩種不同的色彩,在瓷器上描繪出木材的年輪紋理,再施以透明釉燒製,形成足以亂真的木紋釉。中南海居仁堂原名海晏堂,袁世凱攫取民國政權後,就居住在這裡辦公。民國初年袁世凱派總統府庶務司長郭葆昌,為陶務署監督,去景德鎮燒造“居仁堂制”款的瓷器。這類瓷器造型端正,胎釉精白,彩質純淨,繪畫工巧,比雍正、乾隆官窯的粉彩瓷器,毫不遜色。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田鶴仙粉彩梅紋文具 民國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餘灶昌汪大滄合繪粉彩山水紋瓷板 民國戊辰 公元1928年

縱25.3釐米 橫38釐米

畫面天高雲淡,山巒延綿,樹木蔥榮,寬闊江面,幾葉漁舟。山坳屋宇一座,桃花盛開,竹叢青青,小道上前為老翁,手持柱杖,後有書童,攜琴隨從,朝屋緩行。整個畫面青綠彩料敷染,勾皴並用,樹幹淡赭,桃花洋紅綴點,一派春光。右上角題跋,“高山流水天然韻,抱得琴來不用彈”。另有長題記述繪瓷名家餘灶昌暮年之時,精選吳靄生燒製的白釉瓷板,敬請汪大滄繪畫,自已親自填色,恭請汪野亭題跋,以留其永傳子孫紀念。這幅瓷板畫是景德鎮4位制瓷藝人合作的結晶,也是研究民國時期景德鎮瓷器藝術稀見珍品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程意亭粉彩花鳥紋瓷板 民國 公元1911~1949年

縱38.5釐米、橫24.5釐米

幾桿勁竹鳴孤鳥,數朵野菊傍石旁,畫面構圖疏朗,所畫鳥兒生動自然,運筆設色精到。左上題:“六扇紗窗都不閉,讓他青到讀書床。意亭氏畫。”下有“程甫”印。程意亭(公元1895~1948年)珠山八友之一,又名程甫,字體孚,別號翥山樵子,齋名佩古,擅畫粉彩花鳥。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徐仲南漁樵耕讀圖瓷板 (1套4塊) 民國壬申 公元1932年

縱80釐米、橫20.3釐米

這是一套由4塊瓷板組成的掛屏,瓷板上的內容分別為漁、樵、耕、讀,此乃中國人極為熟悉和常見的繪畫主題。

徐仲南(公元1892~1952年)少時在南昌瓷店學彩繪,1918年受聘江西瓷業公司,擅長畫粉彩松竹山水,他畫的松竹挺拔瀟灑,又顯清潤秀麗,充滿勃勃生機。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五彩鏤雕西廂記故事圖方瓶 清光緒 公元1875—1908年

高49.6釐米、口徑13.4釐米、底徑11釐米

喇叭口,長頸,折肩,長方形腹面,平底中間凹。底施白釉,刻“大清康熙年制”楷款。瓶口沿飾回紋,頸部飾兩童子,襯以鏤空雲石紋,腹部四面各有兩個開光,開光內飾西廂故事圖。紋飾採用鏤空、堆塑的方法,富有立體感。棒槌瓶因形似洗衣用的棒槌而名,康熙時極為流行,因造型的不同,可分為圓棒槌、方棒槌、軟棒槌三種,此方棒槌瓶從其造型、紋飾及色彩來看,當為晚清時的器物。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古銅彩地開光粉彩松鹿紋雙耳尊 民國

太美了!窯火千年——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器精品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