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北大心理學博士:你還在強迫孩子“熱愛”學英語嗎?

之前給大家推薦過不少英語學習的資源,也為大家總結過一些英語啟蒙的方法。不過依然有不少粉絲在後臺提問,比如“孩子對英語沒興趣怎麼辦”“怎樣讓孩子愛上學英語”“怎樣給孩子挑選機構”之類的,相信這是很多寶媽關心的問題。
北大心理學博士:你還在強迫孩子“熱愛”學英語嗎?

李松蔚老師是北大心理學博士,聽聽他對英語學習的見解和推薦,或許你會有所收穫。

很多人都以為,讓孩子學英語(基本上,做別的事也差不多)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

要充分培養孩子的內驅力,思想教育工作要到位,讓他發自內心熱愛學習……這個思路,是對內驅力的誤解。

「發自內心地熱愛英語」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謬誤。

話雖如此,我自己也犯過這樣的錯誤。

一年前,我第一次把孩子送去英語機構,是一個死貴的外教小班,用的是國外的教材,從自然拼讀開始教。顯然,無法適應這套不知所云的東西,覺得不好玩。

我像絕大多數家長一樣,軟磨硬泡,朗讀,記憶,完成作業,並且循循善誘:

「這個東西不好玩,但是很重要!」

「嗯?但我覺得好玩才重要啊!」

好吧……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類似這樣的對話我們進行過多次,直到有一次他說:我根本就不愛“學”英語。

我終於意識到,事情麻煩了。

他根本就是對這個東西毫無熱情,我越是苦口婆心,孩子越是把整件事當成任務敷衍,迫於壓力讀讀寫寫,都是有口無心。

北大心理學博士:你還在強迫孩子“熱愛”學英語嗎?

我意識到——是「我」想讓他熱愛英語。但他並不需要熱愛這個東西。

英語是一個工具,工具的功能是被使用,而不是被熱愛。

我們小時候學說話,熱愛過中文嗎?甚至都不知道「中文」是什麼,但並不妨礙我們掌握它啊。

我們是怎麼掌握它的?因為要用它跟人說話。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讓孩子熱愛英語,而是熱愛生活。然後,一旦發現英語對生活有用,就OK了。

北大心理學博士:你還在強迫孩子“熱愛”學英語嗎?

所以你看,語言不是目的,結交朋友,發展關係才是剛需。

所以重點不在於環境中有多少人說英文,而在於孩子用英語幹什麼。我試過為娃營造全英文環境,幾天之後,迅速發展出來了三句話:

「I don’t know.」

「Help.」

「How do you say XXX in English?」

發展出第三個句子之後,再也不用學新的了。無論想表達什麼,都用這句話問我,XXXX的英語怎麼說?逼著我用英語說一遍,然後照葫蘆畫瓢地重複一遍。

——你看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多聰明,多餘的力氣一分也不費。

沒有條件送孩子出國的家庭,怎麼辦?這時候英語不是用來溝通的工具,它還能用來幹嘛?

它可以有別的用處,比如用來看原版動畫片,英文繪本。

——看了幾集原版的《小狗汪汪隊》之後,就嘚瑟他會叫每條小狗的英文名,用來在別的小朋友面前顯擺。

北大心理學博士:你還在強迫孩子“熱愛”學英語嗎?

說起來,顯擺絕對是小朋友們的一大剛需,而英文是用來顯擺的最好工具(這一點,成年人只怕也差不多)。

在課堂上,英語也可以用來獲得老師的讚美,或用來跟別的小朋友競爭。

——跟成年人的競爭不一樣,孩子的競爭是一種遊戲

。它是愉快的。

只要前提是,父母不插手。

如果父母的態度是:「這個東西超有用吧,我告訴你,好好學,以後還會更有用」,那麼英語就變成來自成人世界的某種「壓力」,這時候孩子就可能把它變成一個反抗的武器。

我見過很多孩子不愛學英語,不是因為缺乏對英語的熱愛,而是因為他們過於熱愛「反抗」本身。

他們用「不學英語」的方式反抗父母(不起床,不練琴,不寫作業,都是一個道理)。父母再死盯著不放,就是惡性循環了。

到這個時候,結論就呼之欲出了。

家長需要做什麼呢?

只要把種子埋到土壤裡,把魚兒放回水中,別的什麼都不用做。

英語等於是一套彩筆,把孩子們留在一個滿是彩筆的屋子裡,什麼都不用管,他們就會往牆上塗滿東西。

北大心理學博士:你還在強迫孩子“熱愛”學英語嗎?

這時候千萬不要說:「要熱愛這些彩筆!它很重要!將來更重要!」

倒是可以反著來:「別畫了!偶爾休息一下!」

孩子本來就享受這個過程,享受的同時,自然就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這件事上。

最近我們參加了

21天的跟讀訓練營,小朋友們有自己的群,每天打卡。

不是在學習英語,而是在學習如何競爭,如何合作,如何享受勝利的樂趣,如何體面地認輸,如何堅持,如何自我管理,如何結交朋友。至於單詞和口語,只是過程中捎帶手做的事而已。

不要把上課想成「我要帶孩子做一件大事」,只要放手讓孩子去玩。

時不時地問問:

「今天玩了什麼?」

「你是怎麼跟他們一起玩的?」

而不是問:

「你今天都學會了哪些知識點?」

此外,真的是什麼都不用做。

學英語,英語本身不是目標,更不是「你」為孩子強加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