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案”朱元璋讓常遇春派系損失慘重,為什麼最後還是立朱允炆為帝?

威1986235


涼國公藍玉,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軍事將領,亦是明朝的重要開國功臣之一,他驍勇善戰,屢立戰功,但為人桀驁不馴,特立獨行。

藍玉是猛將常遇春的內弟 。常遇春的長女(藍玉的外甥女)嫁給太子朱標為妃,是太子的岳丈。因此,常和藍都被視為外戚。藍玉和太子朱標有些沾親帶故,彼此關係很好,往來甚密。藍玉隨徐達率軍北征時看到燕王朱棣的反常行止,內心深感不安,大軍班師回京後對太子標說:“我看見燕王在他的封地裡威風八面,其行止儼然是一代帝王。聽人說燕地有天子氣,日後燕王必不利於殿下,希望殿下嚴加防備,免生不測”。太子朱標生性仁慈敦厚,不願生事,就以息事寧人的口吻對藍玉說:“燕王對我態度恭順,絕不會有謀逆之心”。藍玉見太子不信有其事,只好自找臺階說:“我蒙殿下恩惠,所以才冒著風險密告你涉及厲害的大事,但願是我多疑,所說全都不中”。

史載,早在朱元璋稱吳王時,便立長子朱標為世子,登基稱帝后又立為太子。

皇太子朱標成年後,因自幼受過良好而嚴格的教育,溫文儒雅,儼然是一介儒生。朱元璋想盡一切辦法,要把朱標訓練成一位理想的繼承人,精明能幹的二世祖,以維持和鞏固大一統的皇權。朱元璋認為太子性格柔弱,過於善良,難以駕馭那幫粗獷剽悍、功勳卓著的開國功臣,因此他發誓要在死前屠戮“功狗”,為子孫“削棘”。朱元璋費盡心機,製造了多場駭人聽聞的大血案,總算把棘杖上的刺基本都削乾淨了,不想卻發生了意外。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標病故。已經65歲的老皇帝元璋受此嚴重打擊,哀慟過度,鬚髮皆白,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太子死後,朱元璋必須重立接班人。他覺得四子燕王朱棣為人陰鷙戾狠、勁氣內斂且很沉穩,很像自己,足以駕馭群臣,掌控局面,就想立他為太子。

不想他在朝堂上剛一提議立朱棣為太子,就遭到一些大臣的質疑和反對,覺得自古立長不立幼,今太子標雖死,但還有太孫,若立朱棣為儲則不合古禮,也無法對其他皇子做出交代,朱元璋只好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做皇太孫。這時,朱允炆剛滿16歲。

其實,朱元璋曾經煞費苦心的培養太子朱標,朱標死後他立太孫朱允炆為儲,也有愛屋及烏的意思。

元璋發現皇太孫的性格和其父幾乎一樣,又開始擔心仁懦的他應付不了自己身後的複雜局面,那些開國文臣武將將來必會不服他的調度。他只好又一次處心積慮地為子孫剷除荊棘,於是乎,朝堂上再次掀起一陣陣血雨腥風。

燕王朱棣果然有野心。他見常遇春、太子朱標相繼死去,朝中已無人替藍玉說話,便開始蠢蠢欲動、攻訐“太子黨”核心人物藍玉。

燕王在入朝奏事時對朱元璋說:“在朝諸公,有人恣縱不法,如不處置,恐養虎為患,將來必成尾大不掉之勢”。朱棣雖然沒有明指藍玉,但在場的朝臣們心裡都很清楚,藍玉和太子標關係親密,也曾在太子面前說過朱棣的不是,朱棣如今要實施報復了,他說的“恣縱不法”就是劍指藍玉。

面對如此兇險情況,藍玉還不知收斂,依舊率性而為,既未提高警惕,也不檢點約束自己的言行。

《明史》記載,他率軍遠征西蕃,活捉了建昌衛叛酋,還抓獲一批逃寇,自以為立下大功,覺得意氣風發,本以為大軍班師回朝後定會大受封賞,沒想到朱元璋態度冷淡,對他立下的大功提都懶得提。到冊立皇太孫時,有外戚身份的藍玉滿以為太子太師非己莫屬,沒想到元璋只給了個太子太傅,反倒讓傅友德、馮勝做了太子太師。藍玉大失所望,不免口出怨言,當面對朱皇帝咆哮道:“難道我還不配做太子太師嗎”?!元璋很不高興,於是暗中在藍玉身邊張開了一張大網。

從此以後,藍玉上朝奏事或為部下請功,沒有一件能夠獲准, 他仍舊沒有警覺,不僅不韜光養晦以避禍,反而更加肆無忌憚,即使有時陪元璋吃飯,也不知收斂, 還敢出言不遜,頂撞元璋。

史載,一次,他見朱元璋乘輿( 皇帝車駕)遠遠經過,便手指著那個方向說:“那個乘輿的人已經開始懷疑我了”!馬上有人將他的話密告朱元璋,一場塌天大禍隨即而來。其實,藍玉只是個口無遮攔的人,他並未像胡惟庸那樣有謀逆之實,只是性子太直,禍從口出罷了。錦衣衛立刻報告藍玉心懷不滿、陰欲謀反,並誣告他與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垣、舳艫侯朱壽、景川侯曹震、東莞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有文等人暗室密謀,欲劫持皇上車駕,再起事謀反。

朱元璋正愁殺藍玉找不到藉口,便不問青紅皂白,將名單上的人一起緝拿歸案,並親自審訊,再交給刑部鍛鍊成獄,最後羅織罪名,以假當真,全部處死。

他仍不罷休,凡是與藍玉有牽扯之人,哪怕是與其偶通音訊者,也一個都不放過,四面構陷,八方株連,將朝廷中的元勳宿將幾乎剿滅殆盡、一掃而空。《明史》記載,“藍玉案”前後共殺15000餘人,與此前的胡惟庸案加起來,共有50000餘大明文武精英灰飛煙滅。


之後,傅友德、馮勝這幾位碩果僅存的元勳宿將,也被他誅殺殆盡。

朱元璋為了永保大明萬世江山基業長青以及朱家子孫永享萬代之福而苦心安排,肆無忌憚地為子孫“削棘”,致使大明“文武盡矣”、廟堂為之一空。到晚年他還頒佈了《皇明祖訓》,嚴厲要求朱家子孫以及大臣遵守“祖宗之法” ,對膽敢擅改祖制者一律“殺無赦”。但事與願違,朱元璋死後屍骨未寒、墳土未乾,燕王起兵“靖難”,叔侄爭奪皇權,他的“祖訓”被四子朱棣破壞並棄如敝履。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以至於朱棣起兵奪權、內戰爆發,朝中居然沒有統兵禦敵之將可用, 由他親手指定的繼承人長孫朱允炆在南京被攻破時的那場驚天大火中生死不明 。假如身經百戰的驍將藍玉在,朱棣能否篡位成功還得兩說......然而,歷史不容假設,更無法推倒重來,凡事都不會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歷史證明,一切雄主、暴君想千秋萬代的美夢都不會做長久,因為他們個人主觀慾望最強烈之時,距離客觀現實也就會越來越遠。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這個問題不錯。其實朱允炆的身份有點尷尬,與勢力強大的常遇春派系並無關係。朱元璋殺藍玉並大肆清洗,就是為朱允炆繼位清除障礙。

朱元璋一意孤行的立朱允炆很失策,可以說是個人感情壞國事。

朱標有五個兒子,其中長子朱雄英和第三子朱允熥是原配妻子常氏(常遇春之女)所生,朱雄英少年夭折;第二子朱允炆、第四子朱允熞、第五子朱允𤐤則是呂氏所生。呂氏是太常寺卿呂本之女,常氏比朱標去世早幾年,常氏去世後,呂氏被封為太子妃,成為朱標正妻,因此呂氏所生兒子也可以算嫡子。

呂氏的父親太常寺卿呂本只是一介普通文官非功臣,在開國初期,普通文官勢力當然遠遠不能與功臣相比,不能給予呂氏之子外戚勢力支持。

朱允炆、朱允熞、朱允𤐤雖然也算得上嫡子,但一般情況下,地位要差一些,根本不可能與常氏所生兒子爭繼承權。朱標死後,朱允炆只比常氏所生的朱標第三子朱允熥的大一歲,除了稍微年長外並沒有啥競爭優勢。

(朱允炆)

朱元璋立皇太孫,選擇常氏所生的朱允熥完全名正言順。常遇春當時雖然已經死了二十多年,但作為開國時期僅次於徐達的大將,在軍方人脈深厚。常遇春的妻弟藍玉,在大明軍方新生代將領的領軍人物,朱標去世前不久剛剛在捕魚兒海大破北元,徹底解除了北元的威脅。朱元璋要是選擇朱允熥做皇太孫繼承位置,完全不必發起藍玉案大肆清洗,有藍玉為首的常遇春派系軍方將領支持,朱允熥肯定不會坐不穩位置,燕王朱棣之類完全沒機會。

可惜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做皇太孫,有可能是出於個人感情偏向朱允炆,從現實政治考慮完全不合理。藍玉案的爆發,與朱元璋選擇朱允炆關係很大。常遇春派系軍方功臣們,當然肯定傾向於自己關係密切的朱允熥而不是朱允炆。不清洗藍玉等功臣,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後很難坐穩皇帝位置。


仁勇校尉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借用題主描述的一部分:

朱元璋殺藍玉後。常系己經沒有能力去搞掂朱允玟,扶正朱允熥了。朱允熥不上位,自然也沒了常系外戚專權的機會,至此,朱元璋傳位朱允玟徹底安心了。”

下圖朱允玟。

我們做個假設,如果朱標不死,那麼藍玉也不會死,朱元璋早就看藍玉不順眼,要殺早就找機會殺了,無非是因為藍玉對朱標忠心耿耿,朱標一旦繼位,藍玉就是鐵桿擁護者,絕無二心,所以朱元璋為了“平穩過渡”留點嫡系部隊給朱標,以便朱標即位後有放心的人可用。


吳悼王朱允熥(1378年11月29日—1417年9月1日):常氏生,被明太宗朱棣廢為庶人並囚禁,南明弘光帝恢復其王位並追上諡號。

但是朱允玟可不同,朱允玟本是呂氏所生,算是庶出,只不過因為常氏死後,其母呂氏被扶正了,所以朱允玟才算嫡出。如果朱元璋扶朱允玟繼位繼承皇權,有藍玉這類人在,朱允玟會很悽慘,藍玉必定會扶持朱允熥,打壓朱允玟,甚至逼宮也一點不奇怪。很多人都說藍玉死的冤,其實大家設想一下,如果老朱死了,藍玉還活著······會怎樣。


古今通史


藍玉,安徽定遠人,是常遇春妻弟,明朝的開國將領。

他本人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他最輝煌的戰役是在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摧毀了北元的宮廷體系名震天下。

藍玉能打仗,是洪武朝中第二代優秀將領。在傅友德、馮勝等老去後,藍玉年富力強,手握重兵,經常領軍出征,從東北打到西北,打的北元騎兵望風而遁,是洪武后期軍中的一杆旗幟。

藍玉的姐姐嫁給了常遇春,常遇春的女兒被冊立為皇太子妃。他作為太子的妻舅,與東宮關係密切。此外,藍玉還是蜀王朱椿的岳父,他本人既是勳臣,又是皇親。作為與太子親近的朝中大將,藍玉與親王中的良將,也是第二代將領中的燕王朱棣,關係緊張。

藍玉剛剛大將,徵遼回兵,經過北平時,也想當個闊綽的老闆,豪氣地送了燕王一匹名,不料朱棣卻說:馬未進朝廷而我受之,豈所以尊君父?

朱棣此舉,明顯是向藍玉挑釁,同時也在他的父皇面前博得了一個謹守禮法的好名聲。但是朱棣這麼做,無疑就用藍玉的粗魯無禮向父皇表了忠心,同時得罪了軍中主將。

本來軍人之間互相瞧不上也是常事,但大將軍非一般職位,皇帝不會輕易授予別人。藍玉因為是朱標的舅舅的關係,當了大將軍,讓朱棣有苦難言。太子一系的武裝力量過於強大,已難以撼動。或者,朱棣根本就沒有撼動的想法,所以才不在乎得罪幾個兵油子,當個太平王爺,看誰也不爽的日子也不錯。

朱棣總這麼折騰,藍玉就不爽了,大家都是混政治了,你踩我一腳,我必打你一拳,不然以後日子就沒法過了。

藍玉的總後臺,肯定是朱元璋,但是他有後門的關係,他是太子的舅舅啊,雖然太子妃常氏因為難產去世,但是有一個嫡子,朱允熥,他是舅姥爺。有著親戚關係在,他在太子跟前就說朱棣這個王爺能帶兵打仗,又有心機,有點炸刺的意思(陰有不臣之心)。朱標也不傻,他非常清楚他的這個弟弟的能力,在父皇面前,估計不會只說朱棣的好話。

朱棣知道藍玉這麼報復他,他心裡肯定惱了。

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了,藍玉失去了大靠山。

朱棣來南京奔喪,見著父皇就嚎啕大哭。哭完了,就跟洪武大帝說:軍中勢力難制,恐有尾大不掉之憂。

洪武帝是什麼?不用明說,他馬上就知道說的是誰了。

當時的皇太孫朱允炆只有14歲,他看著這個娃娃,又看看朱棣,再看看長的五大三粗的藍玉。

朱允炆是朱標與呂氏的孩子,不是常太子妃的孩子,原不是嫡子,是後來才被扶正的。按理說,藍玉只有朱標的這層關係,才能與朱允炆搭上關係。現在朱標死了,常太子妃也早多年前去世,如今,藍玉能否像效忠朱標那樣效忠新太子?朱元璋心裡沒有多大把握。

朱明天下,不能亂於外姓人之手。

朱元璋開始了精心設計,或者他本來沒有太多的計劃,只是本能的嫌惡藍玉。

幾個回合下來,藍玉再傻也知道洪武皇帝討厭他。按照一般的原則,手握重兵的大將一旦被主上嫌棄,一則明哲保身,急流勇退謂之知機;二則鋌而走險,敢把皇帝拉下馬。

藍玉是一介武夫,沒有太多政治智慧,他兩者都沒選,選了一條死路:與皇帝對著幹。

皇帝封他個官兒,他嫌小,逢人就說,也多次表露出對皇帝的不滿。他天真地想,自己勞苦功高,皇帝不念功勞年苦勞,不會殺了他。而且軍中他的勢力龐大,皇帝要殺,也得掂量掂量。他可不是胡惟庸,一介文人,他可是有兵,可以造反的,皇帝應該會投鼠忌器的吧。

所以說,臣不密則失身。

朱標喪禮過了幾個月,藍玉案發,罪名是謀反。

謀反是大罪,只要定了罪,基本就沒的可能赦免了,必須死。

藍玉這次是玩脫了,他成了胡惟庸第二,而且因為藍玉黨案,一次清除1.5萬人,是明史大案,原太子一系武將盡數被殺。

這其中,朱棣有多少努力在裡面,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也頂多是敲個邊鼓。

洪武大帝心想,北元打廢了,南方也安定了,國家不需要太有攻擊性的將領了,國家最大的隱患不在外部,而在內部。只要留下幾個守城厲害的將領,就可以穩妥地交班了——他的這一輩子,殺伐太盛,第二代君王還是當個守成令主,與民休養生息吧。

他想的沒錯,國家最大的隱患,在內部。

他想的沒錯,亂朱明天下的,也不是外姓人。


而知而行



(明太祖朱元璋)

應該與殺不殺常遇春派系無關,深層原因是因為自古封建王朝實行的是"嫡長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規律是由長子、長孫繼承皇位,無嫡則庶子中立長,這是歷朝歷代的傳統,朱元璋是不能隨意改變的。

朱元璋為他百年之後,誰能繼承皇位問題,也曾多次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眾口一詞:推舉朱允炆。因為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次子,朱標死,其長子又早夭,皇位自然應傳給朱允炆。也許大臣們知道朱允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樣吟詩作畫還行,當皇帝,治理國家,不太合適。但傳統的力量如此之大,眾大臣又執意如此,朱元璋雖貴為九五之尊卻也是有口難言,只好同意。明後期君臣間為太子位之爭亦是常有衝突。



(建文帝朱允炆)

再者,是怕引起兄弟之間爭皇位引起內戰。朱元璋喜歡朱棣是眾所周知的,但朱棣只是皇四子,太子朱標雖死,但上邊還有兄長朱樉、朱棡二人,雖然他們的文韜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將皇位傳給朱棣,他擔心朱樉、朱棡不服,怕他們聯合其他幾個弟弟,一起反對朱棣當皇帝,引發內戰。


(明成祖朱棣)

當朱元璋年老體衰時,朱棣的長兄朱樉、朱棡相繼病死,些時朱元璋改弦易轍還來得及,將皇位傳給朱棣也名正言順了,可是朱元璋沒有這樣做。一是他過早的當眾宣佈了皇位繼承人的詔書,怕引起朱允炆及其眾大臣的不服,二是朱元璋已經老邁昏聵,沒有精力操辦這件大事。這樣朱元璋死後,就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了。


(靖難之役)

而朱允炆繼位僅僅半年,就引發了朱棣與他的皇位之爭。朱元璋生前的擔心,終於變成血淋淋的皇位爭奪之戰。這場內戰,史學家稱為"靖難"之戰。而朱元璋大殺功臣良將的惡果則由朱允文承受,卻也是朱允炆命苦,天命不在他罷了。


生生世世是炎黃子孫


朱元璋殺藍玉等人,完全是因為藍玉等人軍事上是巨人,政治上是矮子的結果。還有其實藍胡案死那麼多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聯姻的一個弊端的體現。從胡惟庸案廢掉丞相制度就可以看出來朱元璋不想看到皇權被制約,被限制。還有就是朱元璋很痛恨拉幫結派,和貪汙腐敗。一旦觸摸他的底線全部殺無赦。那時候不像現在動不動死緩。就是誅九族!朱元璋做事一碼歸一碼,他立朱允炆是為了嫡長子繼承製度的需要。如果立燕王朱棣做太子,會引起眾多皇子的明爭暗鬥,皇室傾軋。 當時各個功臣之間通過聯姻來形成一個政治同盟以求保護自己當前的既得利益。朱標活著的時候可以掌控住局面。朱標死後朱允文掌控不住這樣的局面,很容易被架空。基本上就走了東漢的老路了。幹掉這些人,立朱允炆做皇帝,只皇帝不找事,那些藩王也不會輕舉妄動的。


追尋30268066


就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啊……除去這個只有次要原因了。


因為朱標優秀,愛屋及烏。
因為朱允文本身就一直照著帝王來培養的,比起在軍營里長大的朱棣和幾位不成器的叔叔,他才是朱家第一代貴族,帝國最好的繼承人。
主要原因我認為嫡長子繼承製佔了很大成分,不能忽視這種傳統宗法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太子有嫡長子,皇帝有皇長孫,皇長孫聰慧仁慈,飽讀詩書,從無過錯,有什麼理由不立呢?立朱棣?我覺得是上帝視角,朱棣根本就沒有資格當皇帝,前有哥哥,自己又不是嫡子,繞過這麼多人立他,拿什麼來說服天下?如果帝王家都可以不講宗法來安排繼承人,那麼官宦平民之家怎麼辦?古代中國是宗族社會,宗法不能倒,倒了基層道德體系就會塌陷。這是大明這樣的和平王朝不能承受之重,不在萬不得已,嫡長子繼承製絕不能破。
ps:嫡長子繼承製不是絕對要求,但在沒有特殊需求的時候,是首要遵從條件。


歷史告訴你


朱元璋大殺功臣目的就是為了立朱允文為帝,為他解決日後朱允文即位後權臣當道把持朝政的問題。

因為邏輯很簡單: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皇帝,和一群功勳卓著的開國功臣的結局就是這個不被權臣廢掉,已經是非常的幸運了,根本說掌握朝政、乾綱獨斷。朱元璋大殺功臣不是因為他奢殺,而是為下一代帝王能夠更好的治理江山。

戰友的濃情厚意,和萬年江山永固,孰輕孰重,一樣就能看出來。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這些功臣肯定是規規矩矩的,朱元璋死後,他們怎麼會聽一個小孩子的話?

朱元璋殺功臣而立朱允文,是從整個明朝政權的穩定來考慮到。不殺功臣,用不了幾年,明朝就滅亡了,這是非常簡單的邏輯。

至於說朱棣起兵,趕跑朱允文,自己出來搶皇位。不能說朱元璋沒有想到過,只是一是朱棣是自己的兒子,就算不喜歡、不想立他為帝,也不想殺他、二是北方蒙古的力量依然強大,一旦殺了朱棣,北方形勢急劇變壞,不利於明朝的穩定統治,三就是朱元璋博運氣希望朱棣不要造反。

說句實在話,朱元璋的安排沒有問題。出問題的是朱允文自己。在沒有替代朱棣鎮守北方之前,就貿然進行削藩。削藩後由誰去鎮守北方?這個答案估計不管是朱允文,還是他的大臣,都沒有現成的答案。

另外朱允文的削藩方法也錯誤。只有把朱棣召到京師扣押,讓朱棣的兒子分別立為藩王,繼續鎮守北方,才可以削朱棣的藩。沒有道理讓有戰功、有名望的大將手握軍權時就斷然削藩。

因此說,朱允文是一個守成之君,他是沒有能力削藩的。朱元璋沒有替朱允文削藩,是朱元璋的過失。或者朱元璋也是出於不著急削藩的目的而保留朱棣。

召叔父回京供養、立其兒子為新的藩王,這才是正確的削藩方式。


歷史哨聲


“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這句話流傳幾千年。皇帝立自己的長子長孫是必然的,不是因為殺了誰會改變的。比如朱棣打了天下後,他面對的也是這個問題。大兒子朱高熾長的又胖還是個瘸子,朱棣不喜歡他。二兒子朱高煦長得一表人才,而且還立有戰功。朱棣多次對朱高煦說:“世子多疾,勉之”。意思就說你大哥身體不好,你好好努力,以後皇位是你的。但真面臨選擇繼承人時朱棣還是選擇了朱高熾。朱棣也怕子孫們有樣學樣,誰能力大誰當皇帝,那還不打成一團,天下大亂。朱元璋殺多少人和立朱允炆沒什麼關係。



與子同袍


這個其實沒什麼懸念,別把朱棣繼位之後流傳出來的所謂太祖高皇帝很賞識燕王,數次欲立燕王為帝的說法當真,這跟金匱之盟的性質差不多,不管朱棣執政能力比建文強多少倍,從皇權延續正統的角度來說,朱允文比朱棣要合法正統的多,另外朱元璋也是經常長期的試探,確定官僚集團對朱允文的認可程度的確不容懷疑,要知道官僚集團的態度極為關鍵,畢竟還得靠人家幫你幹活呢,所以藍玉案跟朱允文的即位並沒有直接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