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儒家到底是哲學還是宗教?任劍濤陳明等名家激辯“儒家人文主義”

儒家到底是哲學還是宗教?任劍濤陳明等名家激辯“儒家人文主義”

(“藝術與人文高端講座”第二場:神、人、物: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知識座標)

儒家到底是哲學還是宗教?如何從歷史與現實、神性與人性等維度理解儒家的“人文主義”?6月26日上午,“藝術與人文高端講座”系列第二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本次講座以“神、人、物: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知識座標”為主題。清華大學政治學系長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任劍濤發表主旨演講,並與知名學者陳明、李筠、梁治平展開對話。針對儒家思想的歷史與現實價值、宗教意義、人文立場等爭議焦點,四位嘉賓辯論激烈,場面相當火爆。

儒家到底是哲學還是宗教?任劍濤陳明等名家激辯“儒家人文主義”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長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任劍濤以“神、人、物: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知識座標”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任劍濤:重新定義理解“儒家人文主義” 三個座標是關鍵

作為講座主講人,任劍濤教授首先表示自己的演講嚴格說來是一個“比較思想研究”的議題,即從更大的範圍內,甚至在文明形態的意義上展開比較分析。之所以提出“儒家人文主義的知識座標”的話題,是因為可公佈性的知識座標是要讓所有的話題能夠打破東西界限,在東西方學者,乃至全球範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者之間,可以比較,可以交流,可以理解,而“儒家人文主義”在知識上是否成立仍需探索。

他進一步認為,大陸新儒家的重新解釋,使“儒家人文主義”更面臨著命題上的根本性挑戰,包括其特別強調的“儒家是宗教,而不是哲學”。“儒家人文主義”在知識上需要重新確立、理解,而同樣的挑戰,也對“儒家是宗教”的命題提出來同樣的任務,即需要去定義、去理解、去解釋。換句話說,如果儒家不僅僅是中國的地方性知識,真正要把原始儒家以一種普適化的方式在全球下呈現出來,就要做到跨文化的概念的相對的一致性、今後論據的一致性,進而進行交流比較,才能實現跨文化價值,才能兌現其普適性價值。

在對儒家人文主義概念進行辨義的基礎上,任劍濤指出,儒家人文主義作為古典遺產,對於當下中國文化謀求出路是一筆複雜的遺產。而自意大利人文主義創始,成為標準意義上的現代概念,“人文、神文、物理”這三個座標的交互存在與關聯,是能夠理解人文的最關鍵的框架和重要指向,反思人文主義的理性、平衡性對中國和西方以及其它的人文主義籌劃人類未來前景有重要引導作用。因此,具備可公佈性標準的“儒家人文主義”,其建構要經得起上述三元座標的衡量,即要經得起神文、人文和物理相互貫通知識的細微檢驗和宏觀論證,只有這樣得到整個社會科學共同體以及理論界的共識,才能確認何謂“儒家人文主義”。

任劍濤進一步提出質疑,如果儒家人文主義只是一種為了尋找中國或者是人類的現實出路來動用的傳統儒家資源,那麼,研究這筆複雜的遺產究竟是怎樣的目的?是要解決在現代轉型發生以前,古典儒家與古典社會的相容性,尋求歷史的自洽,還是為解決現代中國出路?儒家人文主義可提供哪些資源?換言之,儒家人文主義究竟能有什麼作為呢?

儒家到底是哲學還是宗教?任劍濤陳明等名家激辯“儒家人文主義”

(藝術與人文高端講座現場,從左至右為:主持人梁治平,討論人陳明、李筠,主講嘉賓任劍濤。)

陳明:儒家人文主義有時代限制,大陸新儒家“不是顛覆”

來自首都師範大學的陳明教授,是非常活躍的大陸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極富針對性地回應了任劍濤教授演講中提出的質疑。首先,如何理解儒家人文主義是歷史與社會轉型階段的產物?他認為在近代轉型中,東西方(特別指中國與列強)的關係是世界性的殖民運動對東方文明的衝擊,由此引發落後的文明向現代先進的文明轉型,文化的轉型成為一個進化或者升級。而實際上,近代中國的問題是所謂“保國、保種、保教”,在這個意義上,文化的轉型就不是一種脫離歷史語境的向著某種理念的轉變,而是從國家的建構出發,重新被賦予特定的位置和形態,以承擔其功能,實現其目標。陳明認為,從儒家立場來看,這種由五四運動所流行起來的啟蒙敘事、革命敘事以及上述論述的基礎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儒家到底是哲學還是宗教?任劍濤陳明等名家激辯“儒家人文主義”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原道》叢刊創刊主編陳明。)

其次,陳明認為,五四時期將儒家作為一種“人文主義”來看待,這是沒有走出時代的限制。對一種文明的理解和認知,需考慮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是從它與另一種文化的對比中找本質,還是從它的歷史中,從我們生活和生命的關係去理解?例如,近代中國整體落後,百事不如人,工業差得多、軍事技術差得多,但是文化好、精神好,這是在一種屈辱的文化語境中的一種“曲線救國”的論述邏輯,但是首先要從自身去找,如果出現了問題,也是要重建它來超越,然後沉澱。

最後,關於所謂“大陸新儒家是顛覆宋明儒學”的說法,陳明反駁稱:“這不是顛覆,而是撥亂反正,……南宋時期朱子面臨的問題在於佛道方面要爭奪人性的話語權,所以宋明儒學主要是一種人格養成的體系。但是儒學只是人格的養成嗎?中國作為東方文明,必須是天地立行,必須對‘天地人’有一個準確的論述,從這個角度來說,宋代理學是‘不能承受之重’。”

儒家到底是哲學還是宗教?任劍濤陳明等名家激辯“儒家人文主義”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政治學系主任李筠)

李筠:如果改變重心,儒家結構很可能會坍塌

來自中國政法大學的李筠,則從另一種立場和眼光進行解讀。他從古希臘的人文主義體系切入,解讀三種座標之間的內在關聯,“所謂‘人是萬物之靈’這種古希臘的訓導在基督教裡變成了人具有自由意志,這個東西是其它動物沒有的,這個是人最像神的地方,……人是在神之下第一位的。基督教的這種神人關係,養成了、促進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對人定位的綻放。”在這一定義基礎之上,李筠提出質疑與反思:無論文明的哪個階段、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人本身就處於“欲”和“理”的某種交戰狀態,如果脫離了“神”和“物”兩個座標維度,僅從“人”本身能夠解決問題嗎?

此外,李筠認為,對於儒家來講,倫理是重心,人與人的關係是重心,它所有的物性和神性也幾乎都集成在了“修身”層面,如果挪到宗教意義上,那就改變了重心,儒家結構很可能就會坍塌。

儒家到底是哲學還是宗教?任劍濤陳明等名家激辯“儒家人文主義”

(知名法學家、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梁治平主持講座)

我們如何看待作為一種知識的儒學?儒學與現代世界的溝通與對話,其基礎與可行性究竟何在?中國如何重建文化的秩序?中國知識分子在論述社會與歷史、構建中國未來時,其公共性的基準又在哪裡?面對這一整套話語,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梁治平在現場主持中總結說,“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其中、都有自己的立場,卻經常忘記了我們的立場是被決定的,往往不是我們完全意識到的,最重要的是,怎樣從自己立場的反省開始。”

儒家到底是哲學還是宗教?任劍濤陳明等名家激辯“儒家人文主義”

鏈接回顧:藝術與人文高端講座系列

藝術與人文高端講座,是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2018年面向大眾而重磅推出人文講座,旨在從藝術與人文切入,深度關切中國文化人文精神的迴歸與重構。作為該高研院的高級研究員,陳方正、林祥雄、李零、章新勝、王石,陳越光、陳嘉映、陳平原、白謙慎、王學典、黃一農、梁治平、趙汀陽、鄭永年、任劍濤、餘世存等十六位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者專家、藝術家,以及眾多傑出人文學者,都將在此平臺上分享他們的卓識睿見。

2018年5月,陳方正、陳鼓應、餘世存等著名學者重磅開啟首場藝術與人文高端講座,主題是“人文精神之重建:回顧、反思與展望”。回顧60年前,“儒家人文主義”開始成為中國學界一個流行命題,這與當時港臺、海外、大陸新儒家的翻譯和著述工作關聯密切。儒學曾是一種支配性的意識形態,一種思想體系,一個文明體的表徵,以及一個曾被否定的歷史遺產,即所謂“歷史包袱”,它作為一種“複雜的文明的遺產”,在現代社會文明中直面如何進行內外溝通的問題。

據悉,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創辦於2017年12月,創始人和首任院長為著名文史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先生。作為跨學科高端研究機構,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是在中國文化研究所的基礎上創設成立、並得到敦和基金會的專項資助。高研院以藝術與人文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範圍包括藝術史、藝術理論、當代藝術以及歷史、哲學、文學、倫理學、宗教學、文化學等;研究重點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較具普遍性的基本問題和重大問題,著眼於長期學術建設,致力於整合中國藝術研究院內外學術資源,促進學科交流,推進對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精深研究,營造自由的學術氛圍,鼓勵學術創新。一年一度的“藝術與人文高端論壇”,將為高級研究員和相關學者搭建學術交流平臺;而一年多場的“藝術與人文高端講座”,則注重學術研究與人文普及相結合,以喚起大眾廣泛參與人文精神的迴歸與重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