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維,是“孝道”理論的哲學根底

《孝經》是儒家的重要經典,是對先秦時期孝道文明的總結和提高。孝道文明是中華傳統文明系統中的珍寶,《孝經》蘊含著儒家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的要素,而這些要素的主要來歷就是《周易》。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維,是“孝道”理論的哲學根底

“孝”是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何為“孝”?孝就是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反爸爸媽媽、家中的老一輩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安穩倫常聯繫的體現。“孝”的根本體現是孝順、貢獻等,是指為了回報爸爸媽媽的養育之恩,而遵照爸爸媽媽的點撥和志願。歷代儒學之士都宣揚孝道,而封建統治者也使用“孝道”來教化大眾。在古代民間曾發生和流傳著“二十四孝”,向廣闊民眾宣揚孝行,希望人們以此齊家。

孝道文明是以家庭為根底培養起來觸及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於家於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周易·家人》中已提出“教先從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的建議。《周易·彖傳下》說:風自火出,《家人》卦之象,下卦為離為火,上卦為巽為風,故風自火出,喻家中興隆之象。《周易·彖傳下》說:家人共處,女性正位在內,男人正位在外。男女各正其位,這是六合之大義也。家中有莊嚴的君主,這就是爸爸媽媽。做父親的盡父道,做兒子的盡孝道,做兄長的像兄長,做弟弟的像弟弟,做丈夫的盡夫道,做妻子的盡婦道,因此家道興盛。家道正則天下安靖。這是把天然與人事,天然次序與社會次序銜接為一體,使整個國際成為由六合、萬物、男女、配偶、父子、君臣組成的不同等級的多個系列。天然次序反映天道,而六合生養萬物,社會次序則反映民之故,以盡君臣、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之人倫之道。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維,是“孝道”理論的哲學根底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維,是“孝道”理論的哲學根底。“天人合一”思維是《周易》的最高境界,這個詞語在北宋由易學我們張載明確提出,它關於構建人與天然、人與社會的調和聯繫有著重要的含義。“天人合一”思維,還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充分肯定人與天的差異,肯定人的主體性。人是知道的主體,天是知道的客體。《聖治章》中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六合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父子之道,天分也。”是說孝道就是天道,孝道出自人的本性,而人的天分正是天道在人身上的體現。《周易》以為,天、地、人構成了客觀國際,人作為知道的主體所觸及的一切問題都包含在這些聯繫之中。《周易·彖傳》曰“六合感而萬物生”,六合萬物生生不息,生是世界的根本法則,而人是天然的一部分,六合的崇高之德體現在人之道上,《周易·文言傳》曰“與六合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就是人類效法六合的進程。《周易》為《孝經》的孝道思維供給了人性論的根據,《漢書·藝文志》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故曰《孝經》。”《孝經》細化了《周易》將六合次序轉化為社會和家庭次序,說明晰孝道不只符合六合之性,而且也符合人性。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維,是“孝道”理論的哲學根底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維,是“孝道”理論的哲學根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