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走近歷史:揭陽縣到揭陽市,你不一定都知道!

走近歷史:揭陽縣到揭陽市,你不一定都知道!

走近歷史:揭陽縣到揭陽市,你不一定都知道!

揭陽縣是粵東古邑,得名於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明代郭春震《潮州府志》雲:“揭陽山在縣西北150裡,秦名揭嶺。”《潮州志》載:揭陽山在揭陽縣城兩北48公里,東北高1106米,南北二支抵豐順陸河境,形勢巖嶠,縣之主山也,或以此為揭陽嶺。

揭陽縣三山祖廟歷史非常悠久,約有1400年的歷史。廟內供奉三山神,指的是揭西縣境內巾、明、獨三座名山之神。傳說由於三山神屢屢護國庇民、助唐扶宋、“大有功於國”,而被宋太宗詔封。三山祖廟現廟為1984年重建,1988年竣工,建築面積1378平方米。揭西三山祖廟凝集了三山國王崇拜的各種歷史信息和民俗信息,成為了三山國王文化的物化代表性建築。潮汕三山國王文化登陸CCTV4。

根據出土文物考證,揭陽已有一萬年以上的人類生活史,五六千年的文明史。

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春秋戰國時屬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後,在嶺南設南海郡,南海郡又下設揭陽戍守區,隸南海郡,揭陽戍轄區含今廣東省潮州、汕頭、揭陽、梅州四個地級市與陸豐縣地域,以及福建省漳州下轄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等5縣的縣域。揭陽戍轄區以地處於揭嶺之陽定名。

西漢初,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在秦揭陽戍(漢初南海國)境內分置揭陽縣、海陽縣(海陽縣治在今潮州),隸南海郡;這一時期揭、海兩縣並立,是海陽建縣之始。

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時置揭陽縣(治所在今豐順),隸南海郡,管轄現潮汕、興梅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方,荒置南越國所設立的海陽縣。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出東官郡,原揭陽縣拆分為海陽縣(今潮州)、潮陽縣(今潮陽、潮南)、海寧縣(今惠來西部)、綏安縣4縣,隸東官郡,縣治在海陽縣。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在東官郡東部析出義安郡,以原揭陽縣地立為義安郡,郡治便設在海陽縣(今潮州),下轄海陽縣、潮陽縣、海寧縣、綏安縣、義招縣5縣。義安郡為潮汕地區獨立為州郡一級建置之始。這義安郡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名稱共用了260年。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設為潮州屬地。以後幾經復廢,至宋紹興十年(1140年),又設立揭陽縣,縣治遷至玉窖村(今揭陽榕城),隸屬潮州,縣域範圍今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以及豐順縣大部。

遼、西夏、金時期設為潮州屬地。

元設為潮州路揭陽縣。明設為潮州府揭陽縣。清設為潮州府揭陽縣。

民國設為潮循道揭陽縣。

解放後設為汕頭市揭陽縣。1965年汕頭市拆揭陽縣西部成立揭西縣,隸汕頭。1975年2月,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決定,將普寧縣的貢山、湖西、四鄉等3個村劃歸揭西縣。

1991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從原揭陽縣析出東部區域建揭東縣,後將縣城榕城鎮及周邊城鎮合併為榕城區,建立地級揭陽市,汕頭市揭西縣劃歸揭陽市管轄,普寧劃為揭陽市代管,揭陽市管轄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惠來縣,普寧市(縣級)。汕頭市行政區域拆分成現今的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

歷史

先秦揭陽

揭陽古邑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夏商周時屬揚州西南的荒僻地,無政權建制。春秋戰國時屬百越地。饒宗頤、邱立誠等學者、專家論證,揭陽這片地方,在春秋、戰國時期可能存在著一個由越人建立的王國,也即揭陽國。

秦漢 南海郡揭陽縣

秦朝設為南海郡揭陽縣。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建揭陽戍守區,設南海、桂林、象三郡,於粵東設戍所,揭陽地域分別屬閩中郡、南海郡,載入版圖,南海郡轄揭陽等六縣。揭陽縣因揭陽嶺而得名。

西漢初南海國境相當於原秦揭陽戍境。西漢初,漢朝為削弱閩越、南越兩個藩國,令閩越、南越各分出部分土地,建立南海國。南海國國王(即南武侯,名織)由西漢中央直接任命,名義上下屬東越國。大多數學者認為南海國首都應在廣東,因為其實南海國境相當於原秦揭陽戍境。

漢朝即南海郡揭陽縣。西漢初,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在秦揭陽戍(漢初南海國)境內分置揭陽縣(治所在今豐順)、海陽縣(海陽縣治在今潮州),隸南海郡;這一時期揭、海兩縣並立,是海陽建縣之始。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時置揭陽縣(治所在今豐順),屬南海郡,管轄現潮汕、興梅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方。荒置南越國所設立的海陽縣。縣域包括現潮汕地區、梅州市與閩南部分地。十二月,揭陽縣令史定(後為漢武帝賜姓揭,成為揭姓先祖)問漢兵至,即降漢,被封為安道侯,仍任揭陽縣令。

兩晉南北朝義安郡地

兩晉南北朝設為義安郡地。東晉成帝咸和年間(325-342)南海郡東部分立東官郡,轄揭陽縣、寶安縣等,含今增城、東莞、深圳及以東的粵東地區。

走近歷史:揭陽縣到揭陽市,你不一定都知道!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出東官郡,郡治在海陽縣,原揭陽縣拆分為海陽縣(今潮州)、潮陽縣、海寧縣(今惠來)、綏安縣4縣,隸東官郡。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在東官郡東部析出義安郡,以原揭陽縣地立為義安郡,郡治便設在海陽縣(今潮州),義安郡下轄海陽縣、潮陽縣、海寧縣、綏安縣、義招縣5縣。義安郡為潮汕地區獨立為州郡一級建置之始。這義安郡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名稱共用了260年。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在海陽縣北部以茶陽鎮、惡溪上游5個“流民營”為基礎析置了義招縣(今大埔縣)。

483年,南朝齊永明元年,析義招縣置程鄉縣(今梅縣)。

南齊義安郡下轄海陽、潮陽、海寧、義招、程鄉5縣。

梁、陳因之。南梁義安郡屬東揚州(今天福建等)。

南梁 普通四年523年,潮汕地區一帶劃回福建,隸屬晉安郡。南朝陳,繼續劃入東揚州,劃入福建。

隋朝 潮州屬地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以原義安郡地立為潮州,州駐義安縣,領義安、潮陽、海寧、綏安、義招、程鄉6縣。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潮州名始此。

隋朝開皇十二年(592年),劃入福建。

隋朝開皇十二年(西元592年),劃入福建。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全國罷州復郡,潮州復改為義安郡,隸東揚州,再次劃入福建。

唐朝 潮州屬地

唐朝揭陽縣仍隸潮州屬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唐王朝罷義安郡復潮州。武德五年(622年),在循州設立循州總管府統領循州、潮州、韶州三州之軍戎。唐貞觀元年(627年),因山川形便,置十道用以監察,那時潮州屬嶺南道。唐貞觀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劃入福建,隸屬江南道福建觀察使。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時泉州州駐地為今天的福州,今天的泉州在唐朝久視年間(西元700年)才最後定設州,前面幾次裁撤)和潮州一部分,設置了漳州。此時,潮州的疆域還包括如今的興寧地區,可以說,東到漳州,北到江西贛州(東、北界址大致與今天的廣東省與福建省、江西省界址相同),南到大海,西到循州(今惠州)。

唐景雲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劃入福建,潮州先後隸屬江南道福州都督府,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經略使、福建觀察史。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全國改州為郡,潮州因此易名為潮陽郡,隸福建經略使,轄海陽、潮陽、程鄉3縣。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改屬嶺南經略使。唐開元十年,西元751年,從隸屬江南道改為嶺南道管轄。 直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才由再度改稱潮州。直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才由再度改稱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

宋朝 潮州揭陽縣

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復置揭陽縣,隸屬潮州,潮州轄海陽、潮陽、揭陽3縣,是謂“三陽”。

潮州人重視文化,講究風水,“三陽”正寓“三陽開泰”之意,有吉亨之象。即便潮州在該時期,多天災人禍,仍誕生了潮州前、後八賢和前、後七賢。與此同時展開了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活動,形成於唐朝後期的潮汕商幫,開始興盛起來。素有“吾邦文獻”、“嶺南名邦”、“海濱鄒魯”美譽的潮州,是一個人才輩出、英才薈萃的地方。

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一月六日,海陽縣發生6.75級地震。地裂泉湧,毀塌屋宇,軍民死者甚眾。

高宗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僧人法山於雙山(今桂嶺區)創建雙峰寺,是本縣最早的佛寺。明洪武年間,僧人石山將雙峰寺遷至榕城馬山巷。

元朝 潮州路揭陽縣

元朝揭陽縣屬潮州路。端宗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宋軍到揭,元兵窮追至此,陷城後,縱火焚城,縣署和學宮被毀;屠殺三日,屍積如山,全城剩下六戶八口人。

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改潮州為潮州路,仍轄“三陽”,轄海陽、潮陽、揭陽三縣。屬廣東道宣慰使司。

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梅州隸入潮州路。與此同時潮汕商幫仍興盛發展,該時期東南亞逐漸成為潮人移民的第一陣地。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漳州陳遂,又名陳吊眼,踞揭陽,自稱“定王”,至明洪武初始降。後逃入黃岐山北面嶺的石穴中,後人稱此山為陳吊嶺。

明朝 潮州府揭陽縣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潮州路改稱潮州府,屬廣東承宣布政使司,轄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十月,大毀寺觀。1392年,揭陽境內的寧福寺、花果寺、豐化寺、寶福寺、雙山寺、資福寺、福成寺等田地產歸併於雙峰寺,號稱叢林。

成祖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海賊黃壽山,曾必長聚眾作亂,劫掠揭陽縣境,不久被討平。

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置饒平縣;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置惠來縣;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置大埔縣;

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十一月,下雪,厚三寸餘。

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廣東提學副使魏校,通令全省盡毀淫祠。揭陽將所毀淫祠建為西隅大館、魁元坊等城鄉小學。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置惠來縣,別稱葵陽,葵陽縣的出現,曾於另潮州三陽合稱“潮州四陽”。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一月,倭寇自漳、泉二州入侵揭陽,掠奪大川、蓬州、錢崗、鳳山諸村,後被官軍擊敗逃去。二月,倭寇該從潮州坨埔進犯蓬州,千戶所襝事萬仲部署水陸兵馬東南哨攻之。交戰時,哨兵潰敗,領哨千戶魏嶽、高洪陣亡。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十月,倭寇肆掠鳳山、錢崗諸村。十二月,掠擾棉湖寨。駐守潮州的軍門派遣肇慶同知呂天恩和襝事經彥米率鄉兵合擊倭寇,斬賊首領一人,俘獲多人,寇大敗。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一月,海賊林國顯、吳平等引倭寇進犯海陽,不久入侵揭陽官溪,直逼縣城南關,駐紮於潮尾村,窺城數月。守兵日夜防守,等候援兵,直至調大井鄉勇才擊敗賊兵,倭寇轉犯潮陽。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置澄海縣、普寧縣;次年,置平遠縣;

神宗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秋,隕星墜於霖田都南塘山,落地成馬面狀石塊,當地農民拾得,稱重六斤八兩,送貯縣庫。

萬曆十九年四五月,蝗蟲食苗,殆盡。

熹宗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二月,海寇褚採老率賊船百餘隻,分兵沿南北二河犯揭陽,燒殺劫掠無數。五六月再犯,七月復入縣境。

莊烈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十月,知縣陳鼎新為抗禦倭寇與流賊,在曲腳松闢閱武場訓練士兵。

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置鎮平縣(今蕉嶺縣)。至此,潮州府共轄11縣,即: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平遠、鎮平。與此同時,明王朝實施的嚴厲禁海政策,迫使長期海販為生計的潮汕商幫,武裝反抗,潮人在嚴厲禁海政策打壓的政治背景下,繼續大量移民,與此同時海外的潮人潮商不斷壯大,奠定了今後潮商的華人世界格局。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十月二十四日夜,地大震,有聲如雷,先西北後東南,傾牆壞屋。桃山、鄒堂等處,地裂山崩,壓死人畜。以後連震,至十一月十九日方止。

清朝 潮州府揭陽縣

清沿明制,揭陽縣仍屬潮州府,潮州府屬廣東布政使司嶺東分守道、海防兵備道。潮州府析出客語3縣另置嘉應州,潮州府置豐順縣,隸屬潮州府,豐順縣與潮州府轄的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澄海縣、饒平縣、普寧縣、惠來縣一起,史稱潮州八邑。明清潮州府形成的潮州八邑,今海外潮人更多以此為潮汕人的界定標準。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一月,閩寇閻王老帶數千人進犯揭陽,兵至西關時,見城中有準備,遂退去。

清朝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澄海復縣,潮州府仍轄11縣: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澄海縣、饒平縣、普寧縣、惠來縣、大埔縣、程鄉縣、平遠縣、鎮平縣。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劃潮州府的程鄉縣(今梅縣)、平遠縣、鎮平縣(今蕉嶺),合惠州府興寧縣、長樂縣(今五華),設立嘉應州(今稱梅州)。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 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至此,潮州府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普寧、惠來、澄海、大埔8縣。

清乾隆三年(1738 年)潮州府析海陽、揭陽、大埔三縣部分,合置豐順縣,屬潮州府,潮州府所轄增至9縣: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澄海縣、饒平縣、普寧縣、惠來縣、豐順縣、大埔縣,除大埔以外的8縣後隨著大批潮人移民海外謀生經商而揚名海內外,被稱潮州八邑。潮州府大埔全縣操客語故未歸入潮州文化圈。不含大埔,是因為大埔籍,非常在意自己的民系身份,很早就比較積極地、較多地與嘉應五邑結成同鄉組織。當時,卻不改稱九邑,而仍以八邑為著。(注:汕頭時為澄海縣屬地,南澳縣時為饒平縣屬地,揭西縣時為揭陽縣屬地)

與此同時,海外的尤其東南亞的潮汕商幫影響力與日倍增,歷經唐、宋、元、明歷代的潮商,很多潮州商人成為了當地經濟精命脈的掌控著。因為潮州(潮汕)簡稱“潮”,所以有時又以“潮屬八邑”代稱。

清世祖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九日,揭陽武生劉公顯聚兵於藍、林二都,建營南塘山,號“九軍”。起義後,舉反清復明大旗,聯合明閩軍鄭鴻逵、鄭成功、陳豹等,克縣城,攻府城,與府、縣官兵及地方鄉兵轉戰六七年。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四月,劉公顯密入府城,對清總兵進行策反,為總鎮郝尚久發覺,於五月六日被擒殺。十六日,清官兵會同鄉兵數萬人,圍攻九軍根據地——鴛鴦寨。被圍八個月,雖糧盡援絕,仍堅持死戰。九軍的主力被剿後,餘部繼續在各地活動,長達十餘年之久。

走近歷史:揭陽縣到揭陽市,你不一定都知道!

順治六年(公元1647年)九月二十八日至十月三日,每晚九時至十時,東方出現彗星,長約三尺。十二月二十七日,鄭成功與叔父鴻逵及林勝、楊才、甘輝等合兵,共24鎮(每鎮500人)至揭陽。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是年,全縣多處發現虎群,最多有十餘隻,傷害人畜;山村人家,午後閉門,以防其害。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五月二十一日,有一虎群自埔寨來,寨眾協力打死三隻,餘逃走。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十一月十一日凌晨,東方出現異星,長數尺,左右朝拱向上,如船狀。不久消逝,有聲駭然。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八月,東方有一星,形如紅燭,下有芒。(難道這是第二例?國亂必有不祥之兆啊!)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十二月八日,踞桑普山的陳玉友與潮陽的丘輝聯兵襲擊揭陽。陳被知縣龔元英用重金募丁壯捕斬裂屍,其部被殺二百人,溺死三百人。丘輝則破棉湖寨,紮營一月後撤走。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自春至夏,夜間常有虎群闖入縣城,但未發現傷害人畜。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春正月不雨,至四月四日才雨,田園大部分不能種植。當時老農說:去年除夕雷鳴,定有新春百日之旱。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五月,早禾豐收在望,一夕蛺蝶擁田,致使穀粒多秕,遂歉收。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榕城人林得鏞,獲武闈第二名。

康熙六十年(1721年)會試獲第九名,殿試第一名,被授予二等侍衛。林為揭陽曆史上唯一的武狀元,後稱其府第之巷為“狀元巷”。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正月大雪,早稻豐收;秋,桃李開花;冬,百國結實。

清宣宗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北洋鄉楊祥坤在榕城首設醬油作坊,為“楊財合”號。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法國人侵佔龍尾新寮山銅礦,所採礦產在白塔馬丘幼浦碼頭裝載外運。

文宗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揭陽林元剴在太平天國影響下,聚眾據險抗拒官府。十二月,惠潮嘉道曹履泰、澄海營守備曾建相、潮鎮右營遊擊忠和、揭陽知縣王皆春等帶兵合剿。元剴寡不敵眾,敗退。1854年二月被捕,殺於潮州府,餘黨遂散。

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七日,太平天國北伐軍將領林鳳祥(榕城西門人)轉戰河北,在連鎮失陷時被俘。十五日,於北京英勇就義。十月,太平天國冬官正丞相羅大綱(藍田都人)與石達開分兵湘軍後,在安徽蕪湖敗於清軍,受重傷,迴天京(南京)後身亡。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規定:“准許英國招募華工出國”。此後,縣境部分貧苦大眾陸續被招買到海外當苦力工(俗稱賣豬仔)。,基督教傳入揭陽,在今龍尾區門口嶺村建教堂傳教。

穆宗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新亨人倪世庭等與松合興號 ,用木船首次販運菜脯到安南(今越南)。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喬林人林毓瑞往印度尼西亞謀生,後創辦蘭香公司。

德宗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六月五日,有星大如盂,尾指向西方。此星與同治四年七月四日晚和八年六月十五日晚也曾出現。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丁日昌自購小汽輪一隻,為航行榕江的第一艘汽船。

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揭陽往南洋謀生的達1933人。

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廣州“巧明”牌火柴開始傳入揭陽。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三月春旱饑荒,鼠疫流行全縣。四月疫情更加嚴重,全縣死亡六萬多人。榕城疫前總人口4.2萬多人,疫後僅存2.3萬多人。二年後,棉湖又開始流行鼠疫,死一千多人。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揭陽海豐等縣有三點會組織,會印鐫“反清復明”字樣,並取“洪”字旁為活動暗號。四月,河婆發生會員衝擊教堂事件,潮州官吏奉令赴河婆查辦。冬,榕江書院改為榕江高等小學堂;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又改為榕江中學;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再改為揭陽縣立第一中學。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陳寶蓮於榕城西門昭武第創辦揭陽昔期女子學校,名為閨秀女子學堂.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八月十九日(陽曆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九月二十日(陽曆十一月十日)汕頭光復。揭陽人何子因原在汕頭擁有舊商團餘眾,遂擴設兩個營,於九月二十一日(陽曆十一月十一日)偕同劉任臣等進據揭陽,縣城光復,設安民局,以邑人周易為民政長(相當縣知事)。美國人護士偉利濟創辦私立真理護士學院。

中華民國潮循道揭陽縣

民國,揭陽縣屬潮循道,該時期形成的潮州八邑,仍含豐順,潮州八邑之一揭陽隨粵東行政更名而隸屬潮循道未變,仍同一個行政區劃。

民國元年(1912年)初潮州設安撫使,四月改設潮州軍務督辦、後改為潮梅鎮守使署,駐所設汕頭,屬廣東都督府。

民國三年(1914年)6月,在廣東省東部東江、韓江流域設立潮循道,駐潮安縣;同年10月,南澳縣原屬福建省的雲澳、青澳等處劃歸廣東省管轄。

民國廿五年(1936年)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澄海縣、饒平縣、普寧縣、惠來縣、豐順縣、南澳縣合共九縣,設立為廣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通稱潮汕地區。廣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政府初駐豐順縣,抗日戰爭結束後(1946年)遷回潮安縣。

共和國汕頭市揭陽縣

1949年解放以後至1991年,揭陽縣屬汕頭市,汕頭市屬於廣東省。中國1949年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了二個“潮州”的概念,一個是縣級行政潮州市,該縣級市1991年汕頭市一分為三市時合饒平縣升格為今地級潮州市,一個是漢族民系潮州民系、也稱潮汕民系。廣義的潮汕包括曾隸屬潮州的屬地、受到潮州文化影響的汕尾和梅州部分。

1949年解放後到1991年間的潮汕,潮汕仍同一個行政區劃——汕頭市。期間,今梅州和汕尾區劃出入潮汕,終析出潮汕;期間1955年汕頭正式取代潮州城而成為本地區中心;期間1965年原潮州八邑成員豐順劃歸梅州,潮州八邑概念被迫排豐順、改南澳的潮州八邑,該潮州八邑隨粵東行政更名而隸屬汕頭市未變。

1949年12月3日成立潮汕臨時專署,駐潮安縣城(潮州城)。潮汕一詞作為行政區名詞出現在廣東省的行政區劃版圖上(1949年至1952年)

1950年2月成立廣東省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撤銷潮汕臨時專署,駐汕頭市。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10月改名廣東省人民政府潮汕專員公署。轄潮安、揭陽、饒平、澄海、南澳、潮陽、普寧、惠來8縣。

1951年6月成立中共粵東區委員會,駐潮安縣城。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粵東辦事處在潮安縣彩塘鄉林塢村成立。轄潮汕、興梅、東江3個專區和汕頭市。

1952年5月,粵東辦事處與潮汕專署合併,駐汕頭。5月,中共粵東區委與中共潮汕地委合併。駐潮安縣城。8月遷潮安縣華橋村。

1955年9月23日,粵東區黨委、粵東行政公署機關由潮州市遷駐汕頭市。這可視為汕頭正式取代潮州城而成為本地區中心城市的標誌性事件。

1956年設置汕頭專區,汕頭專區轄今潮州、揭陽、汕頭、汕尾、梅州五市。汕頭專區轄今潮陽區、潮安區、澄海區、饒平、南澳、揭陽、普寧、惠來、豐順、梅縣區、大埔、五華、興寧、平遠、蕉嶺等區縣。

1965年0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其中包含豐順和大埔2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至今梅州市。由於潮州八邑成員豐順劃歸梅州,潮人被迫排豐順、改南澳的潮州八邑:澄海、潮安、潮陽、揭陽、普寧、惠來、饒平、南澳(替代豐順)。

1965年7月19日,國務院第157次會議決定,由汕頭專區揭陽縣劃出西北部13個公社(鎮),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成立揭西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西部境地而得名揭西,縣政府駐河婆鎮,屬汕頭專區管轄。

1968年3月成立汕頭專區革命委員會,行使全區黨政一切權力。轄揭陽、潮安、饒平、澄海、南澳、潮陽、普寧、惠來、海豐、陸豐、揭西11縣和汕頭市。駐汕頭市。1970年9月19日改稱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2月,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決定,將普寧縣的貢山、湖西、四鄉等3個村劃歸揭西縣,普寧縣面積為1591.55平方公里。[5]

1983年7月汕頭地市合併,汕頭市為省直轄市,轄今潮州、揭陽、汕頭、汕尾四市。汕頭市下轄今揭陽、饒平、澄海、南澳、潮陽、普寧、惠來、揭西、海豐、陸豐、潮州市等10縣1市及金平等5區。同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所屬海豐、陸豐2縣劃歸惠陽地區,餘8縣1市併入汕頭市。[5]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海豐、陸豐兩縣併為地級市汕尾市至今。

共和國揭陽市揭陽縣

1991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同年11月汕頭市析饒平歸潮州市並升級為地級市,劃出揭陽、揭西、普寧、惠來4縣合設揭陽市地級市,[1]汕頭市區改設龍湖、金園、昇平、達濠4區,汕頭市僅轄潮陽、澄海、南澳3縣4區。汕頭市行政區域拆分成現今的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4]出現了三個互不統屬的省下次一級行政區。這樣,有史以來未曾離分的核心潮汕地區瞬間分道揚鑣。[6]這可視為潮汕正式從近2000年同一個行政區劃拆分為三個的標誌性事件。潮州八邑即今潮汕三市,是鄉音相連、民系相同、利害相關的地區。

潮安和饒平二邑合為潮州市,下轄:3個區、1個縣,湘橋區、潮安區、楓溪區、饒平縣。

澄海、潮陽和南澳三邑合為汕頭市,下轄:6個區、1個縣,金平區、龍湖區、澄海區、濠江區、潮陽區、潮南區、南澳縣。

揭陽、普寧和惠來三邑合為揭陽市,下轄:2個區、2個縣、1個縣級市,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惠來縣、普寧市(縣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