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蘇東坡: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蘇東坡: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我們活在物慾橫流的當下,有的人沉溺於人世浮華,有的人專注於利益法則。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過度發達的時代,繁雜的各種信息讓我們應接不暇,使我們變得浮躁。

蘇東坡說:“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只有心安靜,才能正確面對世事紛擾,心無物慾乾坤靜,安靜是為了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

只有心空靈,才能容納萬物,生命才會變得豐富,達到自由灑脫、逍遙自在的境界。

所謂“真空生妙有”,開鑿了池塘,明月總會映照,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蘇東坡又說,“閱世走人間,觀身臥雲嶺”,閱歷世事,行走人間,把身心寄託在世外雲嶺。

生而為人,都在為衣食住行奔波,總有社會所賦予的角色要扮演,總有家庭的責任要擔當,總有這樣或是那樣的牽絆。

到了一定年齡,應該學會安靜,把一切都看得雲淡風輕。

安靜與內心豐富並不衝突,內心豐富的人既不害怕獨處,也不害怕人群,因為他們既可以獨處,也可以在人群中保持一份恬淡平和。

其實,凡是有故事的人,都是安靜超脫;凡是膚淺單薄的人,都是浮躁不安。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蘇東坡: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一、萬物靜觀皆自得

曾國藩說:“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

清閒無事,坐臥隨心,雖淡飯粗衣,自然有一段佳趣;紛擾不寧,憂患纏身,雖錦衣玉食,只覺得萬般愁苦。

有人說:“所謂幸福的生活,一定是指安靜的生活,緣由是隻有在安靜的氣氛中,才能夠產生真實的人生樂趣。”

安靜的起點是讓心靈放空,不受慾望的牽纏,拋開固有的偏見,在滾滾紅塵中,守住心底的一片清涼,從容不迫地享受平凡而愜意的人生。

豐子愷說:“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

安靜,不必遁入山林,與世隔絕,而是以“出世”之心,過“入世”生活,在凡塵中始終保持獨立與自由。

一個僧人,出家不久,耐不住出家的寂寞,就下山了,不到一個月,受不了塵世的煩惱,還是上山了,接著不到一個月,耐不住寂寞又下山了。

當他再次上山的時候,師父說:“你不如在廟宇和塵世之間的涼亭那裡,辦一個茶攤,賣茶過日子,不必拘束於佛門戒律,也不必認真去做一個俗人。”

僧人聽從了,還俗娶了媳婦,辦起茶攤。

他每天下看塵世,上聽佛音,也是自得其樂。

多年之後,媳婦去世,又過了幾年,他把茶攤送給別人,有一天忽然跑進廟裡,跪在師父面前說,“我覺悟了”,然後端坐,坐化了,成了正果。

蘇東坡: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二、人於靜中得神機

莊子說:“夫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

安靜,是為了窺得自然神機,獲得一種靈性,在平凡的生命歷程中發掘真我,為平庸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南北朝時的隱士陶弘景,有朋友勸他出山做官,他用一首詩回覆:“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生活的秘密就是,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內心生活是不能與人分享的。

一個安靜的生命,無意去抵制世間的枯燥與貧乏,只是想靜享內心的豐富與圓滿。

人生只為一大事而來,只為一大事而去。內心豐富,才能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與蔥蘢。

安靜,並不是漠視這個世界,而是與這個世界若即若離,享受生命的完整。

古人說,“讀佛書宜對美人,以免墮空”,佛書裡的空幻讓人易生遁空之心,因此要用現實裡的誘惑來拉住自己。

安靜,不是作繭自縛,不要走向內心的枯寂封閉。

從前,有一個國王,也是星相家和偉大的建築師。

他從星相上預先知道自己,將在某年某月某日遭遇不測,於是在高山上建造了堅固的城堡,禁止任何人進入。

他藏身在城堡,不久發現仍然有陽光漏洩進來,就找到裂縫,填補起來,以免惡運由此而入。

這樣,國王親手將自己變作牢囚。當城堡裡失火的時候,沒有人可以救他,就在他預測到的那一天死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