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迎庆十九大 聚焦新河口”第五届全国摄影大展入展作品选登

■刘希言 点评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位于黄河尾闾、渤海之滨、黄河三角洲的前沿。河口区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交融叠加的前沿城市,是一座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品质之城。由东营市河口区人民政府、中国摄影报社联合主办的“迎庆十九大 聚焦新河口”第五届全国摄影大展,入展作品已于近日揭晓。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水流千载归大海 崔冠锋 摄

点评:航拍滩涂的图像被营造成微距一般的抽象效果,可见作者在画面构成方面有着不错的功底。紫灰色为主色调,色彩搭配柔和雅致,如同墨与水融合的瞬间,十分写意。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黄河口月色 张伟 摄

点评:作者对夜景光影的效果和曝光的处理把握恰当,虽然构图时刻意寻找了单纯的造型,但月亮和地面均保留了一定细节。选择的机位刚好呈现出河流的曲线,月光点亮了河岸和远处的海面。画面简约却不简单。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起航 秦金武 摄

点评:轮船陆续起航,沿黄河入大海,辽阔的视野带来宏大的气势。蜿蜒河道中,船行掀起白浪,带来动感,一片红海滩位于画面中心,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上方留出的一丝天空显得有些压抑,不如干脆舍去,或者垂直拍摄,突出地面的造型和细节。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冬日欢歌 杨廷奎 摄

点评:作者从较高角度俯拍被冰围拢的水面,一群鸟儿还在此生息,点缀了画面的空隙。宏观的视角下,动静相宜。只是这样的场景还难以和题目中的“欢歌”联系起来。而且取景要兼顾冰面的图形,不宜过于抢夺对主体的关注。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雪后采油树 刘芳仁 摄

点评:这样用慢速快门凝固采油机动作的拍摄方式比较常见。虽然手法不新鲜,但胜在色彩鲜明、对比突出。慢门的控制比较得当,天空中的白云和采油机的虚化恰到好处。只是构图显得随意,即便主体明确,也要关注周边环境的呼应关系。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勤劳致富 郭兴花 摄

点评:作者有意让画面呈对角线分布,以渔民们的行动轨迹为视觉引导线,繁与简、多与少形成对比。高机位、长焦距的摄影手法,不仅压缩了照片的空间,也让画面更为简洁。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粮谷满仓 武伟章 摄

点评:垂直角度俯拍的取景方式,关键在于画面造型的经营。作者将表现的重点放在高高堆起的谷垛和遍地的粮谷上,人物点缀在画面中,侧面点明主题。但整个画面还是显得杂乱,无人机拍摄时应多做角度尝试。另外,画面整体偏蓝,后期调色应注意真实自然。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天池精灵 赵伟 摄

点评:作者使用叠加的手法将蓝天白云和水中的天鹅结合在一起,画面简洁不失细节,整体色调统一协调,天鹅的位置分布也错落有致。唯一不足是画面主体比较模糊,远处的天鹅反差过大干扰了观者的视线。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天地我心间 常城 摄

点评:作者通过画面的色温对比来突出主体,并将人物和远处的海上钻井平台安排至黄金分割点处,形成了点、线、面的构成关系。长焦距使得画面中的器械与人物比例相近,突出了主题。只是海与天的交界并不明显。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鸟之恋 于绍源 摄

点评:两只鸟的动作造型趣味十足,仿佛是在相互搂抱着翩翩起舞,足见作者为此付出的耐心等待。画面清晰,鸟儿羽毛、水面波纹的质感突出。只是画幅的选择还可以再斟酌,主体过于居中的布局忽视了倒影的完整性。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上钩了吗 杨明军 摄

点评:作者以人物、动物的视线构成关系来提升画面的故事性,让观者对画面之外的未知结果产生了期待。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在画面中囊括更多的信息,看似钓鱼的人物是画面主体,而真正的趣味点却落在宠物的动态上。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大丰收 黄宏志 摄

点评:农忙的场景想来是纷繁杂乱的,作者从中做了截取,强调粱谷颗粒从高处扬撒堆积的画面。画面整体呈对角线平行分布,大量的粉尘进一步简化了背景,让人物之间主次分明。画面简练,丰收的氛围得到较好体现。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绣眼鸟聚餐 刘凤霞 摄

点评:这张照片从整体看颇有画意,与中国传统工笔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中的几只鸟姿态各异,表现得都比较恰当完整,作者通过水平角度大光圈、长焦距的手法来获取更小的景深,使背景更概括。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观鸟 吴瑞光 摄

点评:作者远离人群,从远处拍摄飞鸟及观鸟的人群,天空的鸟、桥上的人与前景中的苇草平行排布,层次分明,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摄影手法上看,这张照片略显平淡,而且画面上轻下重,略显失衡。

入展图赏|河口新貌

沧海日出 杨晓敏 摄

点评:作者将海岸日出的场景拍出了朦胧静谧的美感,慢速快门让海面呈现纱雾状,化动为静。画面左下角的礁石与一排插在海中的木杆形成了隐性的视觉引导线,让观者目光落在水天相接处。朝阳的暖色提亮了整个画面,带来色彩的平衡和对比。画面显然经过裁剪,建议给天空多留一些空间。

闲话影展

后期处理要“师出有名” ▣徐源中

数码照片后期处理技法在当下高度普及,部分摄影师更是以此为契机推出天马行空的创意之作。这样的趋势原本有利于摄影的多元发展,但却被少数人曲解,形成“不修不罢休”的恶性循环,拍摄时草草了事,全凭后期加加减减。照片的“原汁原味”甚至沦落为贬义词,将未经后期处理照片示人是“对不起观众”的言论也不时出现。

经常参与摄影活动的人会觉察到,现在很多主办方为了鼓励摄影的创新,都不对后期处理做硬性要求(纪实、新闻主题除外)。这就需要摄影人自己对后期处理有把控。个人以为,照片是否要后期处理以及处理到什么程度,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你在拍摄时照片的存储格式采用记录原始数据的RAW格式,而且在曝光、白平衡等方面均感到难以把控而未能预先合理设定,所得照片素材存在细微问题,借助后期制作软件做一定调整,尚属合理范围。未能完成基本的技术质量控制,只依靠后期“化妆”才敢示人,不仅有欺骗观者之嫌,更是在欺骗自己。若是参与比拼创意、创新的摄影活动,能否纯熟使用后期制作技术甚至是一项重要指标。

凡事都应避免绝对,用于参评的照片也需要根据活动具体要求、行业普遍做法等综合考虑后期的“度”。个人以为,即便必要的后期处理,也得遵守“师出有名”的重要原则,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则处理。即对照片的后期处理需有合理的依据,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将风景摄影中的阴云密布变成红霞满天,生态摄影中将动物“空降”到树枝上,等等。在各类摄影活动的参评参展过程中不难发现,有些摄影人就因过于迷恋所谓“一分钟出大片”的技法率性处理,脱离实际,留下破绽。现在也有一些机构为不擅长做后期处理的摄影人提供服务。这样虽然减轻了摄影人的负担,但大批量处理难以避免照片陷入套路化的泥淖,更难以保证调整后的效果符合个人预期。

当下参与摄影活动征稿的照片,浓妆艳抹的确实有点偏多,能素面朝天见人的却少。在后期处理过程中,摄影人对照片素材做出的每个动作步骤以及最后实现的效果都要有理有据。比如,压暗照片的四角往往是为了突出中心、增强表现力,但要考虑画面周边信息的流失程度。而创意摄影的夸张想象也要与现实做合理联系,等等。另外,如果使用后期软件的技艺不精,建议还是谨慎为好,调整得越多,暴露的缺点越多。

摄影的各个门类都有各自的衡量标准,要按相应标准做符合规矩的动作。尤其是参评参展的照片,需要遵循公平竞争原则。正如俗语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