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是怎样产生的?又为什么退出了书法舞台?

千千千里马


魏碑并不是书法演变的必经阶段,但他是书法史中昙花一现,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在书史上占据着一定地位。

如想知道魏碑是怎么来的,一定要懂一些历史。

我就当一个故事讲一下吧。

从三国开始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在大魏权倾朝野,子辈司马炎篡位建立西晋,这时候就是王羲之王献之出生的年代。

西晋建立之后,朝政腐败,因争权夺位引起了内乱,史称“八王之乱”,这个时候五胡十六国就趁西晋内乱之时开始各自建立政权,后就是五胡乱华,当然这一段历史就不着重提了,主要说的是书法魏碑如何出现。这个时期就是王羲之丧乱帖所说的时期,自己北方的祖坟被破坏了。

西晋王朝为了平息内乱,请来外邦来帮助自己打仗,其中就邀请了“鲜卑族”来帮助自己。

鲜卑族带着人来了,居住在山西平城,这个时期是鲜卑族学习汉文化的时期,请了汉族老师,也就是出现最早时期的魏碑体楷书,这个时期的楷书水平不高,但是也有比较好的作品,所以有很多人说魏碑是“山村野夫”的字,应该指的是这些少数作品。鲜卑族在山西平城待了五十多年,对汉字有着卓越的贡献,那就是创造了2000多个汉字。

这些汉字大多是都是错字,是因为他们初学汉文,把字记错了,也有少部分是自造字。

这些字在我们后代统称“异体字”,所以这也是对汉文化的一个贡献。


对,到这大家就该清楚,魏碑不是汉人创造的书体。晋朝王羲之王献之就已经把楷书基本法度确立,延伸到唐楷也就是时间问题,有没有魏碑对唐朝楷书影响不大。

但是有魏碑却丰富了唐朝楷书,比如欧阳询张旭等均对魏碑有研究,尤其欧阳询对魏碑的继承,跟形成险峻的欧体密不可分。

后来鲜卑族统一了北方政权,建立了北魏,居住河南洛阳。

这个时期的魏碑才是鼎盛时期,如我们今天所学《郑文公》《造像》《龙门二十品》等等都是洛阳时期的作品,水平是非常高的。

大多数碑刻都是给皇族人员或者功臣刻的,也启用了不少汉人,所以无论是书写水平还是刻制水平,都非常高。这个时期的魏碑已经成了书法史的一部分,对唐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北魏从住到山西平城到占领洛阳再到政权消失,其实也就一百多年,后五十年还分成东魏西魏,这个跟魏碑书法关系不大,就不说了。

后来两魏被北周北齐取代等等,直到唐朝建国,魏碑依旧存在,比如赵孟頫曾学的初唐的一块北碑体,我忘了叫什么帖了,这个时期也是欧阳询从魏碑开始学二王形成欧楷的时期。

书法是一条线,跟历史息息相关。

早期的魏碑水平高的太少,后期的魏碑水平是非常高的。

魏碑的出现好比“外遇”,没有的话也不影响发展,有一点也算额外的激情。


梁宇航


就这一问题发表一些资料供大家阅读。

碑:古时宫,庙门前用以识日影及拴牲口的坚石。《仪礼.聘礼》,“上当碑”,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影),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其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

碑与碣又是两个不同的慨念;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圜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秦始皇刻石记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自东汉以来,碑碣渐多,有碑颂,碑记,又有墓碑,用以记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后世碑与碣名称往往混用。

魏碑,指元魏(北魏,东魏,西魏)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魏晋南北朝是书法完成书体演变的时期,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无法逾越的巅峰。魏晋时期,书体完成了演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这期间隶书产生,发展,成熟,并且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和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化,这一时期书法家层出不穷,其中以王羲之,王献之两颗书法明星最为耀眼。

到了唐朝盛世,在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大背景下,中国书法如鱼得水,得到了迅猛发展。唐太宗李世民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因此唐朝书法氛围相当浓重,书法呈现两汉的空前兴盛气象,正所谓“书至初唐而极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