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坑道作战,同是装备后勤劣势,为什么硫磺岛战役和上甘岭战役结果差距巨大?

许寅69087390


硫磺岛战役与上甘岭战役表面上都是山体掏空、坑道工事、小群(连排分队)多批次防御作战……但是两次战役有着实质性的不同!


美军的百船千舰正在组织登陆,登陆场右侧这座很突兀的山,就是“硫磺岛战役”当中争夺最激烈的“折钵山”。这个山是一座死火山,但是不断的喷发刺鼻的硫化物气体和烟尘,有时候会阻挡美军支援火力的观察视线。

“硫磺岛战役”是日军构筑环岛工事之后进行的抗登陆作战,从战役态势来说日军已经被包围,属“困兽之斗”!按照老百姓的说法就是“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并且硫磺岛整个岛子被美军包围后,美军舰炮和航空兵的支援登陆火力,可以任意的将炮弹与航弹打击到日军防御阵地上,基本没有死角!这样就使得日本没办法将登陆的美军撵下大海……抗登陆作战的要求是海上歼敌“渡半而击之”,而非滩头歼敌!也就是说:将敌人的登陆舰艇、车辆消灭在海上,而不是敌人已经上岸并且建立了滩头阵地之后再歼敌。但是,日军守卫硫磺岛在兵力和技术兵器都处于极大劣势的情况下,没办法进行“海上歼敌”只能是将美军放进来之后,采取“胶着战”的手段,使美军的舰炮与舰载航空兵的火力发挥不出来……企图以单兵作战这样的方式与美军一决雌雄!
那座著名的“硫磺岛竖旗像”的侧面。

“硫磺岛战役”日军的意图是很明显的(《硫磺岛家书》也是这样描述的),但在过于悬殊的实力差距下日军战败只是时间问题!战争打的是后勤这是普遍真理,早在美军实施战役前,就已经实施了“蛙跳战术”,其主要是手段就是利用美军海空技术装备的优势,封锁日军盘踞的岛屿不使其得到兵力增援、给养、药品和弹药储备!在丛林遍布和荒无人烟的孤岛上面,要是没有粮食和弹药就会被困死的!各种二战史籍都有最后日军没粮食出现人吃人的现象的描写……,这说明不但是硫磺岛,其他岛屿上的日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日军已经到了这样的状况,焉有不败之理?
我军守住上甘岭之后,在阵地上高兴的留影场面。

我军固守上甘岭的时候也同样是在武器装备上大幅度落后于美军,也同样受到了美军地面炮火和航空兵昼夜间不停的封锁,但是上甘岭与我军后方是陆路相连的,美军并没有切断我军的后勤补给,同时经过了“五次战役”之后,我军与美国处于“阵地战”对峙阶段,在这个期间我军根据美军火力急袭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构筑了比硫磺岛更加坚固、更加完善、纵身更长的防御工事,而且先期的战备物质储备也充分了许多……所以,在没有完全阻断运输线和我军更加完善的坑道战面前,美军的攻势被逐一瓦解。
著名的“范弗里特弹药量”!是由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发明的,也就是



弹药的投放量达到了一般战役要求的3~4倍以上!1952年前后的一发155㎜榴弹的价值与一两黄金差不多(十六两一斤),这是我听当时参战的志愿军老战士说的。

上甘岭战役由于关系到了国家的尊严、军队的荣誉,比的是双方的战斗决心和战斗意志,所以双方都是拼死一搏!特别是我军后勤人员,在美军火力占绝对优势的作战环境下,仍然将大量的战备物质采取“蚂蚁搬家”的战术,输送到了坑道里面,中学语文的《一个苹果》就是描述的这样史实!这些往坑道输送给养的战士深知:如果自己不将这些东西送进去,那么坑道内的战友们将没有子弹去打击敌人、没有吃的最后饿死……他们不畏炮火连天输送给养,就是这种朴素的真理和爱国主义情怀!正是由于他们的给养补充,为最后的反攻创造了条件,以至于美军在自己军史中也描绘:志愿军在反攻期间平均每一秒中落下一发迫击炮炮弹……。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战斗英雄黄继光!


今年夏季特别热,以致现在入秋了仍然不怎么凉爽,我们这些在和平环境下成长的人们,暑天在空调房里,吹着凉风、吃着冰激凌,拿着手机、平板……看着新闻、追剧……这样的惬意生活,要感谢我们的先辈们!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奠定了我们今日国家之强大,人民之安康!


皇家橡树1972


有网友问:同是坑道作战,同是装备后勤劣势,为什么硫磺岛战役和上甘岭战役结果差距巨大? 其实,这2个战役,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首先是美军并没有合围整个上甘岭阵地,这是一个最大的不同点。

(硫磺岛这座山,折钵山其实开战4天就丢了,硫磺岛战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下的平地进行的。)

上甘岭志愿军第15军的第29,44,45师都有专门的兵站和医疗所进行补充。在主阵地上,第一线步兵连都有各种武器3-20个弹药基数,后面的团级单位,还有2-4个弹药基数,后面师和军,还有相应的弹药基数。以及3个月的粮食储备,,包括737只羊,7000斤鸡蛋,500斤水果糖,5万盒藕粉。

第15军的3个医疗所设置了救护3000名伤员的规模,准备,相应的救护药材。在战役第一阶段,为增加第15军反击力量,志愿军后勤部运输了11万发炮弹,同时在10月18日为反击攻克志愿军表面阵地敌人反击,再运输5万发炮弹。

(照片是上甘岭地区,由多个山头组成的军级阵地)

为第一线的第45师补充3个炮弹基数,2个冲锋枪基数和1个步机枪基数。志愿军军定于10月30日开始实施决定性反击,为了确保反击,投入3个兵站部417辆卡车运输物资,确保第15军,每一门火炮每天都可以得到300发炮弹。15军还决定在2个高炮团和1个高炮营的掩护下,在以五圣山为屏障狭谷地带内实施汽车运输。

从10月30日-11月25日,志愿军后勤部增加第15军爆破筒和手榴弹供应,每天的供应量从3000枚,增加到1万枚。整个上甘岭战役,一共运输16000吨物资,消耗弹药5077吨。

其中包括炮弹40万发,子弹500万发和手榴弹爆破筒31万枚,而对手美军则消耗190万发炮弹。

(美军航拍上甘岭地区)

这其实就是2个战役最大的不同,硫磺岛是被彻底包围孤立的1个小岛,储备了10万发各种炮弹,当这些储备打光了,再也得不到补充,也就走到了失败的最后。


深度军事


一个是困死在孤岛上后勤增援全部被切断,一个是有兵力增援和后勤运输;一个是日本军队困兽之斗,一个是保家卫国,所以二者肯定不一样。

先说一下硫磺岛战役:硫磺岛是位于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面积不到21平方公里,因为岛上的死火山折钵山喷发硫化物气体而得名。日本在之前的马里亚纳海战中丧失了制海权和海上制空权,而且美军在1944年8月开始对硫磺岛机场和硫磺岛物资中转地实施轰炸,对硫磺岛日军实施海空围困,所以战役开始之后日军实际上根本得不到兵力、弹药、粮食、淡水、药品等物资的增援。到1945年3月3日,日军人员损失已经非常严重,大量粮食被炮火烧毁,饮用水越来越少,剩余士兵的体能不断下降,伤员得不到救治,而补给和援兵无法送上岛。所以日本守着这一堆坚固的碉堡和工事却没有吃的喝的,最后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情况,所以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而且日军由于在之前的海空战中丧失了制空制海权,而硫磺岛配属的30多架飞机在轰炸中损失殆尽,所以硫磺岛战役对日本来说就是以陆地防御对付美军的海陆空三个位面的打击。而美军在硫磺岛的支援部队包含15艘战列舰、4艘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92艘驱逐舰、1000多架飞机。大口径406、203、155毫米火炮可以随时覆盖岛上任何区域,而航空兵可以从空中对日军阵地发动攻击。海军406毫米大口径炮弹可不是105、155这些陆炮能比拟的,在电影《父辈的旗帜》中我们也能看到406毫米炮弹直接将制高点上的日军炮兵阵地送上天。守岛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中将也很清楚日本的海空劣势,放弃了企图将美军歼灭在海滩的方案,选择了将美军放上岛,然后依托工事和碉堡与美军进行胶着,弱化美军海空支援的优势,再然后跟美军同归于尽(栗林忠道实际上对自己失败的结果早有预料,所以他只能尽可能想办法在死前多杀伤美军,事实证明他的做法对日军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困兽永远是困兽,日军在弹尽粮绝又遭到美军海陆空联合打击,失败是必然的,最终只能不断发动敢死攻击耗尽自己最后最后一点希望。

而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岭战役则与日军不同,最关键的兵力补充和后勤通道是畅通的,志愿军抓住一切机会向上甘岭地区输送物资和兵员,这与硫磺岛战役中的日军有着本质区别。在战役第三阶段期间15军后勤每天向前线输送弹药达到80汽车,手榴弹每日供应数量为1万支。最残酷的第二阶段期间,联合国军为了阻止后勤部队向志愿军前线坑道输送物资动用飞机和火炮不断轰炸志愿军补给路线,志愿军物资输送人员伤亡率高达50%以上。而志愿军后勤人员随后制定各种灵活物资输送策略,将后勤部队化整为零,减小各组规模,减轻每个人的负重,路线选择灵活,硬是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将物资送到前线。小学课文《一个苹果》就是记录向上甘岭地区坑道抢送物资的真实写照。而上甘岭战役期间,后勤部队提供物资总量达到16178吨,志愿军消耗弹药5077吨,合计子弹504万发,炮弹45万发。而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和12军大量兵力一直在支持上甘岭防御和后期的反攻。

除了后勤保障之外,志愿军在工事和坑道设计上有着自己的一套。首先上甘岭工事分为地表和坑道,坑道部分修建在山体反斜面上,背对着山体正面,这一措施能够有效地躲避联军火炮打击。在联军炮火进攻时志愿军只留几个观察哨在地表工事,其余人员撤离到坚固的坑道中,等到联军开始冲击阵地,志愿军离开坑道进入阵地阻击联军。而且志愿军的工事根据美军之前的火力急袭的等特点进行了专门的加固。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硬是扛过联军900多次冲锋,在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地区,联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硬是没能击垮志愿军,上甘岭战役也算是阵地战中的一个奇迹,这些前辈们真正的打出了中国的国威!


雏菊西瓜Peterpan


硫磺岛防御战,日軍阵亡23000人,美軍阵亡6000人,坑道防御战,战期一个月,日軍作战目的,尽可能消耗美軍有生力量,最终削弱美軍攻击日本的实力,知难而退。在孤兵死守,装备极为劣势的条件下,其结果,仍不失为十分成功的防御战。上甘岭战役,中方阵亡1万?前两周15軍防守,秦基伟回亿录征实仅15軍阵亡超过5000人,失去战斗力,由12軍换防,又守两周,如果战斗条件不变,推测5000人左右阵亡。美軍公布在这个月整个朝鲜战争的美軍阵亡为1290人。战役结果,双方都认为达到了作战目的。中方称成功守住上甘岭战略要点。美軍称成功阻止中国軍队不断企图的蚕食性的南进,最终将美軍彻底赶下大海,这永远是梦。同时让美軍也意识到将中国軍队全部驱逐出朝鲜半岛,至少要付出10万人的代价,不值。这场战役促进美国决定和谈停战。上甘岭战役仅管中方阵亡过大,成功据守,促使双方决心停战,意义十分重大。美軍有历以来,在没有取得全胜下的停战,这让美軍感到精神痛苦。冷静客观的评价,美軍依然认为中国軍队的作战素质远不及二战丛林中的日軍。他们认为中国軍队如潮水般的大喊大叫,所渭杀声震天,恰好成为美軍优势火力最有利的杀伤战机,而二战的日軍总是静悄悄,以最少的弹药最准确射杀美軍。美軍的结论来自于双交战的阵亡比


高友峰1


虽然硫磺岛战役时的日本军队和上甘岭战役时的志愿军的情况大致相同,但仔细深究起来却可以发现,硫磺岛战役时的日本军队所面临的装备后勤劣势其实要远远比上甘岭战役要恶劣的多。在硫磺岛战役登陆之前,从马里亚纳群岛的b29轰炸机群就多次对硫磺岛进行了战略轰炸,相对于仅仅是战役水平的上甘岭,硫磺岛所面临的火力打击要远远高于所谓的范弗里特弹药量。

仅仅是连续三天不间断的406毫米巨炮轰击和上千架舰载机的不断轰炸就远远不是上甘岭战役时最大203毫米的榴弹炮可以相比的。除此之外,上甘岭的志愿军虽然异常艰苦,但仍然还有补给和兵力支援。硫磺岛在战役之前就被美军封锁长达三个月,驻守岛屿的2万名日军也是死一个少一个,结果自然大不相同。


贞观防务


上甘岭战役不可以同硫磺岛战役相提并论,因为硫磺岛战役是美军已经包围了日军,而上甘岭战役是双方为了夺取一个战略要地进行的。首先来谈一谈为什么硫磺岛战役,通过这场战役你会明白志愿军是有多么伟大,因为他们承受住了当时地表最强火力。

硫磺岛战役是美军进攻日军本土防御圈的第一战,战役开始之初,日军已经挖空了“折挫山”,建立起来了大量的半地下暗堡,加上大量依托地形构建的碉堡。这使得美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为了攻下硫磺岛,美军伤亡六千多人,这个数字已经算是很高了。

最后美军依靠海陆空三军的火力压制,以及日本缺粮断水的绝境,成功的攻占了折挫山,占据了制高点。硫磺岛战役宣告结束,硫磺岛战役坚定了美国使用原子弹的决心,因为美国大兵十分恐惧同日军在本土作战,日本的疯狂让美军觉得不可理喻,尤其是被包围之后,日本反而会更疯狂。

而上甘岭战役中,美军的空军日夜不停的轰炸,火炮也是集中轰击。不过双方当时火炮都发挥着作用,美军多次在坦克的掩护下对上甘岭发动进攻,但是都被击退了。志愿军靠的是什么?武器?非也,靠的是意志,双方都在进行着意志力的较量。志愿军克服了缺水、缺氧,硬是击退了联合国军,将上甘岭变为了美军的伤心岭。


小司马迁论史


任何战争和日常生活都遵循相同规律。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尊重规律,按照大趋势行事。

当2007年股市突破6124点的时候并开始下滑时就应该明白大势已去。同样在2015年股市达到5128点再也冲不上去的时候,任何疯狂救市的举措都是徒劳。

中途岛战役之后,日本天皇就应该清醒认识到日美实力悬殊,任何垂死挣扎都无效,大势已去,乘早投降是上策。国际形势也一样不利,德国已经风雨飘摇,根本无法抵挡盟军。美国中途岛战役后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开始倾举国之力对付日本,数百艘军舰围困硫磺岛,硫磺岛日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还打个屁啊。虽然日本鬼子不服但即使全体玉碎也无力回天,他们认为这样是对的,但有本事两颗原子弹你也别投降啊。这根本不用分析,硫磺岛战役既非日军指挥官无能,也非士兵不够忠勇,就算日本打赢了这一仗也不过是大阴线后面的反弹,最终还是会一跌到底直奔1600点。

整个朝鲜战争虽然中国同样面对的是美国,但战术思想一直是按照毛泽东与其伤其食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指导思想打得有声有色,志愿军从来不会为一城一地之得失而丢失主动权。可以这样说上甘岭战役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击美国战争的嚣张气焰,消耗美军的士气,逼迫美国走进板门店。中国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强大的苏联陈兵百万于欧洲牵制了美国主要的军事力量,苏联空军和大量装备源源不断送进朝鲜,新中国刚刚成立,士兵的心是火热的,并且中国军队在朝鲜作战一直军纪严整,为了不破坏老百姓的农田作物他们经常选择绕道而行,这让韩国军队也佩服说他们是来自中原的义军。美国军队同样对志愿军赞赏有加,他们的将军就命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定要向中国军队投降而非北朝鲜,因为中国军队对待俘虏与日军有本质的不同,他们是真正的骑士而不是屠夫。

战争无论对错是否正义其实对参战各方而言都是输家,但是战争的走向最终还是要看大趋势,中苏两国在二战后蒸蒸日上,尤其是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老百姓头一次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分到了土地,那种豪情壮志千年以来都是罕见的。当彭德怀在鸭绿江边问一个士兵面对又高又大的美国佬你怕不怕时,士兵大笑:怕个球,老子就是要打这帮驴操的。这是何等的豪迈!反之,美国过早吹嘘要在圣诞节前回家,既然回不了家已经兵无斗志,大势已去。何况朝鲜和中国并没有主动攻击和威胁美国,是美国自己非要过来,那么中国的战略就非常清楚,一直打到美国不想打为止。所以最终双方在三八线和谈是中美双方的共识,这是最明智的结果。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打得最艰苦的战役,没有之一,上甘岭一开始并非战略要点,但由于双方不断滚雪球般的增加兵力争夺使得这一战役达到影响全局的战略高点,志愿军在后勤补给牺牲的人数不亚于战斗减员。太多可歌可泣的事情发生,令人落泪。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句歌词其实涵盖了朝鲜战争的全部意义,中国不是好战国家,中国人民也是勤劳善良的,但为了保护家园以及后代子孙能够享有公平正义,他们没有任何选择余地,视死如归。


飞翼点通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相当明确的答案了:两者装备和后勤的劣势其实是不相同的。最根本的不同是战场态势不同。硫磺岛在当时已经是孤岛,岛上守军实际上只能“玉碎”。上甘岭实际上是五圣山的前哨阵地,而五圣山以北是将近一百公里的开阔地带,无险可守,五圣山失守,中线就必须后撤这么大的距离。所以这是必争之地。表面上是一个连的阵地,实际上是一个兵团在做后盾。当时志愿军虽在装备和后勤力量上不如美军,但和硫磺岛的孤立无援是截然不同的——可以不惜代价不断补充粮弹,甚至兵员也是可以补充的——开始作战时是15军,后期则是12军接上。虽说同是坑道作战,有援和无援是大不一样的。有援的情况下,白天退守坑道,到晚上就可以反击夺回地面阵地,至少可以趁势补充——阵地其实相当小,容不下许多兵员,只有陆续补充才能延续下来。所以,阵地上的局面也和硫磺岛完全不同:硫磺岛虽说也可以“万岁冲锋”,但是战死一个少一个;上甘岭则是虽然兵员消耗很大,但可以做到每次反击以后恢复到原先规模。

所以说“同是劣势”是一个错误判断。


手机用户62830801642


因为这两场战役虽然都是在后勤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好歹志愿军还是有持续不断的补充的,而在硫磺岛的日军则只能死守,其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被美军全部歼灭,只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已。



上甘岭战役中,上甘岭是志愿军同美军争夺的关键高地,而且当时又处于谈判时期,所以两军交战十分激烈。在上甘岭,美军通过火海攻势,压制住了志愿军部队,阵地伤亡巨大,而即使志愿军想增援,部队的调动也是问题,美军掌握了制空权和火力优势,上甘岭志愿军的处境十分艰难。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是真正的依靠坑道作战,用以躲避美军炮击,美军一旦开始步兵攻击,志愿军便会迅速冲上阵地再次展开交战。如此反复,双方一直僵持着。而在最关键的后勤上,虽然美军封锁严密,但是还是能输送一定的兵员、物资的,着很大的帮助志愿军继续作战并提高了士气。



而在硫磺岛战役中,日军自从上岛开始,就已经是一盘死局。其根本无法获得任何补充,兵员打一个少一个,子弹打一发少一发。同时,日军依靠的不仅是坑道,还有很多永备工事、碉堡等,而且作战范围比上甘岭更大。后来其防御体系被美军各个击破,而日军也已经弹尽粮绝,最终全军覆没。



战壕


硫磺岛的坑道经过多年准备,应该是最完善的,但是,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被美军堵在里面打,肯定是守不住的,就算不打,堵在里面,饿也饿死他,只是美军不想耗时间,才硬打的。

上甘岭的坑道,优势是有后援,就算美军攻上了上甘岭,却站不住,后面炮火覆盖过来,躲都没地方躲,哪有机会掏洞子。因为洞子没法掏,晚上洞里的人又出来打反击,所以,美军是一点办法没有。

越南也用坑道,解放军一路进攻打过去,躲在洞子里的人失去了后援,表面阵地被解放军占领,都不用掏洞子,封住出口,往里面灌汽油,一把火解决问题。如果上甘岭和越南的情况一样,美军推进过去了,切断了后援,一把火同样能解决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