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集體行動失效的原因:“搭便車”現象

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特別是在一種大的集團組織中,很難看到組織中的個體採取一種自覺的行動,原因在於組織中存在“搭便車”行為。在奧爾森教授《集體行動的邏輯》這本書中,他從理性人角度出發, 指出,“搭便車”行為存在的原因在於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搭便車存在兩種情形:第一,由於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個人預期其他人供給集團物品,自己採取不合作的方式,也能獲得相應的收益,於是採取一種觀望的態度,希望別人採取行動,這便是“搭便車”現象的心理反應。第二,供給某些集團物品需要滿足一定規模的資源條件,個人預期自己即使選擇合作也不能影響公共物品的最終供給。在大的組織中,個人選擇行動以達成某些目標需要花費巨大的成本。由於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獲得的收益需要分配給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這樣便稀釋了個人的收益,巨大的成本以及相對稀釋的收益,造成個人往往很難採取行動。另一方面,個人採取的行動往往伴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更加造成了集體行動的難以實施。

於是,得出了一個結論:由於搭便車行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個人一般不會為爭取集體利益作貢獻。以市場經濟中的行為主體消費者來說,在面對商家提價和傷害消費者權益時,往往很難看到單個的消費者採取行動以維護自身的利益。由於“搭便車”行為的存在,每個消費者都希望別的消費者採取行動以維護自身的利益,自身則處於一種觀望的態度,因為別的消費者採取行動,自身也能得到同等的對待。另一方面,單個消費者的力量是薄弱的,面對整個市場環境的變遷,單個的消費者即使採取行動,也很難對結果產生影響,便放棄了行為本身。

在現實的生活中,特別是在大企業和組織中,有效的集團行動確實存在一定的困境。從理性人角度出發,上文的分析為我們看待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有助於我們看待和分析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和現象並思考相應的解決之道。當然,這只是一種思考的視角,畢竟人是多方面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遇到具體的問題時,我們需要全方面的來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