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舌尖上的新城——從西一路吃起

有態度、有溫度。關注我們,關注古都皇城的你我他。

舌尖上的新城——從西一路吃起

舌尖上的中國,在用豐富的鏡頭滿足國人口舌之慾的同時,更是引發了對“吃”的思考。

千百年來,中國人用“吃”來認知這個世界。林語堂先生在分析為什麼中國人對世界動植物學毫無建樹的原因時,不無滑稽地指出,那是因為中國人始終不能冷靜地觀察一條魚,而是一心只想著魚在口中的滋味,一口吃掉它。“大約正是因為我們對客觀世界的科學好奇心始終沒能超過品嚐美味的好奇心”。

中國人對“吃”的態度一直都是認真且虔誠的。普通百姓家庭也會為了一頓食物鮮美、色香味全的果腹之餐而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

與此同時,中國人對“吃”的態度也是嚴肅而近乎苛刻的。只有經過“悠悠眾口”探索、瞭解和品鑑過的食物才能在這滾滾浪潮中生存下來。

在我們的新城轄區,生存著很多這樣的老店,通過了時代變遷和幾代食客的考證。在本篇中,小編並無意比較,僅是從幾個典型的地域小吃與大家分享“新城區的飲食特色”,

期待《舌尖上的新城——從西一路吃起》專輯能浸潤每一個人的“百味”人生。

舌尖上的新城——從西一路吃起

面是西北人餐桌上當之無愧的主角,每個人的身邊都不乏有著頓頓吃麵都不滿足的“鄉黨”。

【柳巷面】是西一路地區最負盛名的特色小吃,其名字的來源則是起源之地。

幾經拆遷周折,柳巷面早已不在柳巷,但藏於西一路街道吉慶巷,倒是讓吃貨們的到訪顯得多了些情懷。

每個桌子上的油潑辣子和蒜,是地道陝西面館基本裝備。略顯粗獷的除了這一辣一辛,還有柳巷面的賣相,面上桌了看著有些許粗糙,但面勁道很足,入口之後透著濃濃較勁的“倔”,配上香濃的牛肉粒、木耳、土豆等即搭配了顏色,更是讓味道的層次更加分明。

總的來講,柳巷面的口味並不細膩,但合了陝西人的性子,實在!

舌尖上的新城——從西一路吃起

桶子雞是並非陝西特色小吃,但東新街的王家桶子因其十幾年不變的地道味道,讓他家收穫了一大批“粉絲”。

還未到飯口,在他家推車前排隊的食客已經絡繹不覺。

雞肉在烹調方面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多,不需要很繁瑣的做法,就可以盛盤上桌的優點,讓雞肉成為各大快餐店的“頭牌”。

不同於快餐文化,桶子雞的做法格外考究,選料方面更是嚴格,一律選用生長期一年以上,三年以內的活母雞,要求雞身肌肉豐滿,脂肪厚足,胸肉襠油較厚為最佳,用百年老湯浸煮,約二小時。經此過程,雞肉的味道得以昇華,層次變得立體而且飽滿。

舌尖上的新城——從西一路吃起

小編在此說包子卻又不談包子,要說下蘸汁(俗稱:辣子水水)。

西北人對生蒜的喜愛,在包子店的蘸汁裡被極限放大。也因為夠衝,讓愛與不愛他的人意見分明。蒸汽騰騰的大包子,蘸了汁,變成了外冷內熱的可人兒,蘸汁和餡料碰撞出的驚喜。

蘸汁很神奇,無論包子是葷是素,都不會影響他的發揮,更能讓包子的醇香極限放大,真是黃金配角。

舌尖上的新城——從西一路吃起

西安的白天和夜晚,無非就是一把孜然的差別。

“老闆,來點烤肉,再烤個油饃,油滲到,辣子、孜然多!”相信這句話是很多老陝再熟悉不過的夜市必備語,也是炎炎夏日東西一路轄區烤肉攤兒隨處都能聽到的叫聲。

一把烤肉,一盤“麻小”,搭上毛豆、花生米等下酒菜,再開幾瓶啤酒,就足以構成西安人最美的夜生活。

有店不進,將店裡的桌椅板凳搬到馬路邊;有話就說,和三兩好友東拉西扯地談天論地;有酒就喝,哪怕是最便宜的啤酒你也要喝出西北人的豪爽來。

這種屬於西安人的暢快是很多外地人無法理解的感覺。這份寫意和灑脫氤氳了西北的市井文化。

舌尖上的新城——從西一路吃起

兩千年來,在商隊的駝鈴聲中,有一些飲食傳統被保留下來。幹百年後,普通人家的餐桌上呈現著“絲綢之路”的印跡。今天,一種來自新疆的異域風格美食正以其傲“椒”的姿態迎接著全世界的食客,這便是——新疆椒麻雞。

椒麻雞一定要煮熟以後撕著吃,很多人都覺得椒麻雞辣的過癮,但對於西北人來講,“辣”並不存在,“麻”才更是讓人惦記的那一口。

即便是已經麻到舌頭打結、無所適從,但未吃完最後一塊,也絕對不會停下來。

中華飲食文化歷時千年歲月,每一種美食都烙下了時光的標識。穿梭於西一路的大街小巷,感受著有滋有味的市井百態。

如今,中華美食已隨著華人的足跡傳遍海外,以食為媒傳播文化,以食為媒愛上中國。

編/徐婕

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