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巴東郡貢茶:一方山水的守與望

鑲嵌在北緯30度線上的湖北巴東,是上蒼對人類的饋贈。在山巒之巔、在雲霧深處,無論時光如何輪迴,一片綠葉穿越歲月的煙雲,在一方山水的守與望中久久地青翠欲滴。

巴東郡貢茶:一方山水的守與望

巴東郡貢茶出產地之一:清江流域一角

巴東郡貢茶:一方山水的守與望

巴東郡貢茶出產地之一:小神農架一角(錢才東 攝)

巴東郡貢茶:一方山水的守與望

巴東郡貢茶出產地之一:平陽壩溼地(譚永松 攝)

這片綠葉,我們過去一直叫茶葉。現在,它“身份證”上的名字叫“巴東郡貢茶”。面對它、面對它揹負的5000年厚重歷史,我們不得不駐足回望,回望它的風雲歷程。

巴東縣茶文化研究會苦苦求索,已推論出以下結論:公元5000年前,中華始祖神農跋山涉水,入川進鄂,來到巴東、神農架一帶,採藥嘗百草,中七十二毒,將採集的百草煎熬時,一片樹葉落入甕中,改變了水的味道,有了解毒的功效,神農稱這片神奇的樹葉為茶,飲之數毒迎刃而解。神農發現這神奇的樹葉後,被居住在此地的巴人開始利用和傳播。魯周公將巴人的茶作為貢品。黃帝的大臣踏著神農的足跡來到巴東採藥發現了巴東有真茗。

那麼,巴東究竟是不是神農氏發現茶的地方?

巴東郡貢茶:一方山水的守與望

傳統茶飲

在“巴東縣第二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節”茶會上,人們提出了“巴東縣、神農架一帶是茶樹的原產地”這一觀點。恩施陸羽茶文化研究會會長,“恩施玉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事茶葉教學、生產近60年的專家楊勝偉不掖不藏,鏗鏘發聲:“神農氏考察發現茶葉就是在巴東,我聯想起巴東有神農溪,神農溪之所以有這個名字,那就與神農在神農架考察,發現茶葉,有一定的聯繫。”他還在一次品飲巴東茶後,豪情頓生,寫下在巴東廣為流傳“飛流直下三千尺,綠泉翻湧騰青雲,清香噴鼻宿醒散,金茗花開又一家。”的七言古體詩。品讀此作,足見專家楊勝偉對巴東茶的傾心和牽掛。

巴東郡貢茶:一方山水的守與望

楊勝偉專家悉心教授巴東郡貢茶製作工藝

《華陽國志•巴志》載:巴人“土植五穀,牲具六畜,丹漆茶蜜,皆納貢之。”《桐君採藥錄》:“巴東有真茗,煎飲,令人不眠”。

唐朝陸羽在巴東踏勘後,發現有兩人合抱的茶樹。在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開篇中寫下《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巴山峽川,巴山即巴東的金字山。《茶經》《八之出》:“山南,以峽川上……”

巴東郡貢茶:一方山水的守與望

《輿地記勝》:“縣有巴東,縣治所依金字山,山產茶。”大清統一志:巴山,又名金字山,縣治所依。

宋朝,巴東知縣寇準勸農稼穡,廣種茶,並常汲泉烹茗,巴東茶業空前興盛,其羊乳山、羅圈巖所產茶列為貢茶。

文學大師歐陽修夜泊巴東,並在《唐書地理志》中寫到“歸州巴東郡貢茶蜜蠟”,巴東郡貢茶的歷史地位以此定論。因為不斷有方士深入巴東尋茶採藥,靈驗神奇之茗大震。

十八世紀初葉,英國著名植物學家威爾遜在巴東羅溪壩、下谷坪採集到了上古時代的尖葉山茶植物樣本。考古發掘中,巴東沿江古文化遺址出土了西晉、東晉、唐、宋、明清時期的各式茶杯、茶碗、茶罐、碟盤等文物近千件,現均保存在巴東縣博物館。

巴東郡貢茶:一方山水的守與望

巴東郡貢茶:一方山水的守與望

同時,巴東以茶為地名的遺蹟更是不勝枚舉。以1980年地名普查為例,共有帶“茶”字地名19個,其中在沿渡河的小神農架就有5個,茶店子有6個。加之大神農架自古就屬巴東和興山的交界點,這與神農發現茶的地方和陸羽“巴山峽川,有兩人和抱者,伐而掇之”的記述高度重合。

巴東郡貢茶:一方山水的守與望

巴東郡貢茶:一方山水的守與望

如今,“巴東,是神農氏發現茶葉的地方”已不僅僅是巴東茶葉的一張名片,它更將載入中國茶業的史冊,讓在巴東這片山水中積澱而成的神奇茶文化光芒四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