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馬克思主義的修正者或挑戰者——伯恩施坦

說起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就會想到諸多的稱得上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在馬克思主義誕生後對其理論的研究甚至思考。其中在德國的最出彩的莫過於伯恩施坦和羅莎·盧森堡,當然還有當時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倍倍爾,俄國的考茨基和普列漢諾夫斯基等人。比較有意思的就是伯恩施坦這個人,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修正者,雖然今天來看他的理論覺得不是很過分,但是在當時確實是引起了一片的討伐聲。

馬克思主義的修正者或挑戰者——伯恩施坦

伯恩施坦全名愛德華·伯恩施坦,主要人生經歷就是:1850年生於柏林,他的政治生涯開始於1872年,那年他成為了德國社會民主工人黨的一員。1875年,他在哥達同奧古斯特·倍倍爾及威廉·李卜克內西準備了"統一黨國會" 。從1878年起,伯恩斯坦就作為社會民主機構的私人秘書在蘇黎世工作;1888年,由於來自普魯士的壓力,他被驅逐出瑞士來到倫敦,並且和恩格斯開始有了密切的聯繫。在1880年到1890年之間,1881年起,他擔任《社會民主黨人報》主編。恩格斯逝世後,從1896年到1898年,他在《新時代》上發表了一系列標題為“社會主義的問題”的文章,這些文章導致了德國社會民主黨中關於修正主義的爭論。伯恩斯坦還在1899年寫了《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的任務》一書。該書與奧古斯特·倍倍爾,卡爾·考茨基及威廉·李卜克內西的觀點有強烈的衝突。羅莎·盧森堡在1900年的論文《改革還是革命》也與伯恩斯坦有不同的觀點。

1901年,隨著禁止他回國的禁令的取消,伯恩斯坦回到了德國,並且於1902-1918期間擔任德意志帝國議會的一員。1913年在一次軍備製表的投票中,他與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翼分子投了反對票。

1915年7月伯恩斯坦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他成為了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USPD)的創始人之一。直到1919年他一直都是USPD的成員,然後他重新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從1920年到1928年,伯恩斯坦再次成為了德意志帝國議會的成員。他於1928年退出了政壇。

1932年12月18日,伯恩斯坦逝世於柏林。在舍嫩貝格有一塊紀念他的墓碑,他從1918年一直到逝世一直生活在這個地方。

伯恩施坦為什麼思想會發生轉變,和倍倍爾、李卜克內西等從戰友走向思想的對面?伯恩斯坦16歲時從中學輟學,進入銀行當學徒,之後12年裡一直沒有離開銀行工作。這項工作對他的思想素質有很深影響,他在《一個社會主義者的發展過程》中說:“我基本上是一個擅長分的人,而且是相當片面的分析。綜合性的思維與總結對我來說是困難的。”並且年輕的伯恩斯坦走上社會後,杜林的著作對青年時代的伯恩斯坦闡述深刻影響,他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作的那些“概括性的論斷”,“已經不能滿足運動目前所達到的水平的要求了。”由此,1872年,伯恩斯坦作為一位杜林主義者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要記得馬恩著作中有一篇就是)。伯恩斯坦在擔任《社會民主黨人報》主編期間贏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聲名,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乃至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獲得了認可。而1888年至1901年,《社會民主黨人報》遷往倫敦,伯恩斯坦與恩格斯的交往更使其聲名鵲起。

關鍵就在於這裡了,從19世紀90年代初,面對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這種新變化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展現出了巨大的生產力,帶來了部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化,更可況,資本主義國家在19世紀末逐漸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帶來了馬克思理論一些應用背景的變化,使得伯恩斯坦對馬克思理論的科學性發生“懷疑”,乃至於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內心的竭力抗拒”。其實,這是當時一批理論家的真實心態。

馬克思主義的修正者或挑戰者——伯恩施坦

2008年出版

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伯恩施坦文集》可以看到,1903年,伯恩斯坦在一篇題為《馬克思崇拜和修正的權利》的文章中,頂著德國不少馬克思崇拜者的壓力,勇敢地指出:“不管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理論的貢獻多大,他畢竟沒有為這一理論作出最後的定論,他的方法並不是沒有缺點,他的結論並不是普遍中肯,他關於發展的不少假設已經過時,因此,如果社會主義學說要想符合科學性的要求,就需要對馬克思遺留下來的理論體系的許多論點進行修正。”這就是他修正理論的開始,如果僅僅是這樣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反對他了,高潮還在後面的一篇文章中。1895年8月,恩格斯逝世後,潛伏在伯恩斯坦思想中的右傾主義和改良主義理論觀點開始集中暴露出來。1896年至1898年在《社會主義題》中,開始對馬克思主義“傳統解釋”進行公開批判,並與1899年出版《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這被認為其修正主義思想的核心著作,他說:“同那些像我一樣出身於馬克思和恩格斯學派的社會主義者進行論戰。如果我要捍衛我的見解,我就必須向他們指出,我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在哪些點上大體是錯誤的或者自相矛盾的。

在另一篇文章《社會主義中的現實因素和空想因素》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面否定。伯恩斯坦提出:“在我看來,‘回到康德去!’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主義理論也是適用的。”伯恩斯坦用新康德主義作為抗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武器。

更激進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全面“修正”。徹底否定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進而對剩餘價值論加以貶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一系列的抽象和還原為前提,只能在一定程度內才生效)伯恩斯坦說:“當勞動價值論還只能作為思維的公式或科學的假設而要求得到承認的時候,剩餘價值更加不過成了單純的方式,成了一個以假說為根據的公式。”

其次,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全力詆譭,責難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詆譭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在伯恩斯坦看來,社會主義只有在“等待”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和自由制度充分發展之後,才有可能產生;在這漫長的“過渡”時期,留給社會主義運動的任務就是積極“發展”資本主義的民主、自由制度,即使在最好的階段,也完全可能採取“和平地”,而不需借取暴力革命才能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

當然,要看到任何的否定都不是無緣無故的,伯恩施坦的理論就在於他在歷史變革中看到了當時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弊端。伯恩斯坦指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根本矛盾,即:馬克思認為經濟是人類社會決定一切的根本基礎,但卻企圖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干預經濟制度,廢止一種經濟制度而創造一種新的經濟制度。暴力如何制約經濟的呢?馬克思主義解釋說,暴力本身正是一種經濟力量;以這樣的說詞來遮掩矛盾。他說:“每當我們看到把作為社會發展基礎的經濟當作出發點的理論向把暴力崇拜發揮到頂點的理論屈服時,我們就會碰到一個黑格爾式的原理。……黑格爾辯證法最大的欺人之處在於,它從來不是完全錯誤的。它偷看真理,正像鬼火偷看亮光一樣。它並不自相矛盾,因為照它說來,每一件事物都包含著矛盾。把暴力放到經濟還佔據著位置的地方去,這是不是一個矛盾呢?哦,不是,要知道暴力本身正是‘一種經濟力量’。”“黑格爾主義的邏輯筋斗五光十色,顯得激進和才氣橫溢。它像鬼火一樣給我們指出彼岸的前景的模糊輪廓。但是隻要我們一旦本著對它的信任來選擇我們的道路,我們就一定會陷入泥潭。”

總的來說,伯恩斯坦的分析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強有力的批判,而這導致了許多自我標榜是“正統馬克思主義者”對他的誹謗。即使這樣,身為一個十足社會主義者的伯恩斯坦堅持認為(儘管是一個非正統的,因為他反對工會和生產商合作社)社會主義是可以通過資本主義實現的,而不是通過資本主義的滅亡而實現(工人會逐漸爭取到權利,因此他們痛苦的根源就會消失,同樣革命的基礎也會消失)。這也是他自認為是一種改良思想的原因。這也是二者的衝突,其實馬克思要求是通過暴力革命摧毀舊的一切現存秩序,建立新的國家,但伯恩施坦試圖認為通過改良手段也可以實現生產關係的變化而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雖然實踐證明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也是必然會失敗的,但當時複雜的條件總是讓人充滿幻想和希望,能夠通過和平的手段解決問題肯定也會有許多中間派支持的。在伯恩施坦的言論後,諸多馬克思主義者對他進行了批判。比如,號稱走在批判伯恩施坦最前列的盧森堡認為:第一,在理論基礎上,“伯恩斯坦的理論是要把社會主義綱領從物質基礎上舉起來放到唯心主義基礎上去”;第二,在理論方法上,伯恩斯坦與庸俗經濟學的做法沒什麼不同;第三,在結論上,伯恩斯坦徹底否定了無產階級革命和奪取政權的可能性與必然性。倍倍爾對伯恩施坦的批評中認為:“我要特別譴責的是,伯恩施坦確實使我們害怕勝利,他似乎企圖使我們厭惡勝利;誰也不會相信我們會在某一天早晨醒來時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社會共和國之中。但是,把目標推向遙遙無期的未來,使黨喪失犧牲的勇氣、熱情、獻身精神即鬥爭所迫切需要的一切品質,並且千方百計製造人為的困難,破壞了人們對勝利可能性的信念,這是一種十分荒謬的策略。……我們絕沒有理由改變我們的基本觀點、我們基本策略和我們的名稱。我把我的發言概括為一句話:我們一如既往。”還有俄國的馬克思主義之父普列漢諾夫也對他進行了批評。

馬克思主義的修正者或挑戰者——伯恩施坦

用來批判出版的伯恩施坦著作

國內對於伯恩施坦的瞭解最初開始於新中國成立後,在六幾年就有最早的伯恩施坦翻譯本出版,當然是註明了內部批判資料而出版的,讓許多人得以知道伯恩施坦其人及其思想。正式得到學術界關注最先開始於徐崇溫老先生開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在80年代初開始就陸續進行了關注,當然一直比較小眾。在2008年人民出版社才又出版了一套這些人的文選叢書,伯恩施坦的就是《伯恩施坦文選》,2014年有人還出版了《伯恩施坦修正主義思想研究》,名字也比較保守。不過,伯恩施坦文選還是有值得看的價值,看看他到底說了什麼,看原本比研究者的解釋好些,後人的研究書籍中總是帶有很強的個人和社會烙印。如何看待一個人的思想在每個人的心中應當是不同的,這個人的思想縱使經受了再大的批判,但其思想中還是有閃光點存在的,否則無法產生影響力。說起伯恩施坦改良主義的失敗,我想到了桑巴特的關於為什麼美國沒有社會主義,按照馬克思的一般理論來說,資本主義越繁榮,就越靠近死亡,也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埋葬了自己,那為什麼美國沒有呢?著名政治學家桑巴特在其著作中從政治地位、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為什麼在發達資本主義的美國沒有走向社會主義。政治方面,美國政黨制度使得可以容許不同黨派存在,只看有沒有人支持你;美國工人都傾向於追求財富,而不是政治目標,因此他們只求通過勞資協商來改善自身條件。並且,美國憲法對公民權利的宣示使得每個美國公民都有強烈的公民意識和權利意識,使得他們具有真正的主人翁感,由此還可以產生強大的輿論監督,這些都使得美國工人擁有了暴力革命等社會主義鬥爭手段以外的手段來與政府或者其他集團進行鬥爭。經濟方面,美國工人具有遠高於歐洲工人的生活水平,特別是工資水平。而美國的基本生活支出卻與歐洲相似,這就使得美國工人可以有更多的錢用於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過上體面的生活,可以說美國的普通工人都可以被看作是歐洲的中產階級。這樣的生活水平使得美國工人更易於安於現狀。在社會地位方面,美國西部自由獲得土地的制度可以使得大批人前往西部開墾土地,追求財富,成為美國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成為美國各種社會矛盾得以消弭的出口。有人對這三方面總結就很到位:一是日子好過(收入可觀),二是有尊嚴(民主的選舉),三是有主人翁感,四是有退路。

所以現在來看,無論是哪一種道路,都各自的合理之處,我們不必大肆批評福山的“歷史終結”也不要一味的片面描述其他社會,畢竟任何社會都是看得見的是好的一面,遮掩的是壞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