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者或挑战者——伯恩施坦

说起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会想到诸多的称得上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对其理论的研究甚至思考。其中在德国的最出彩的莫过于伯恩施坦和罗莎·卢森堡,当然还有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倍倍尔,俄国的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斯基等人。比较有意思的就是伯恩施坦这个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者,虽然今天来看他的理论觉得不是很过分,但是在当时确实是引起了一片的讨伐声。

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者或挑战者——伯恩施坦

伯恩施坦全名爱德华·伯恩施坦,主要人生经历就是:1850年生于柏林,他的政治生涯开始于1872年,那年他成为了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的一员。1875年,他在哥达同奥古斯特·倍倍尔及威廉·李卜克内西准备了"统一党国会" 。从1878年起,伯恩斯坦就作为社会民主机构的私人秘书在苏黎世工作;1888年,由于来自普鲁士的压力,他被驱逐出瑞士来到伦敦,并且和恩格斯开始有了密切的联系。在1880年到1890年之间,1881年起,他担任《社会民主党人报》主编。恩格斯逝世后,从1896年到1898年,他在《新时代》上发表了一系列标题为“社会主义的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导致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关于修正主义的争论。伯恩斯坦还在1899年写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的任务》一书。该书与奥古斯特·倍倍尔,卡尔·考茨基及威廉·李卜克内西的观点有强烈的冲突。罗莎·卢森堡在1900年的论文《改革还是革命》也与伯恩斯坦有不同的观点。

1901年,随着禁止他回国的禁令的取消,伯恩斯坦回到了德国,并且于1902-1918期间担任德意志帝国议会的一员。1913年在一次军备制表的投票中,他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翼分子投了反对票。

1915年7月伯恩斯坦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他成为了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USPD)的创始人之一。直到1919年他一直都是USPD的成员,然后他重新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从1920年到1928年,伯恩斯坦再次成为了德意志帝国议会的成员。他于1928年退出了政坛。

1932年12月18日,伯恩斯坦逝世于柏林。在舍嫩贝格有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他从1918年一直到逝世一直生活在这个地方。

伯恩施坦为什么思想会发生转变,和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从战友走向思想的对面?伯恩斯坦16岁时从中学辍学,进入银行当学徒,之后12年里一直没有离开银行工作。这项工作对他的思想素质有很深影响,他在《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发展过程》中说:“我基本上是一个擅长分的人,而且是相当片面的分析。综合性的思维与总结对我来说是困难的。”并且年轻的伯恩斯坦走上社会后,杜林的著作对青年时代的伯恩斯坦阐述深刻影响,他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作的那些“概括性的论断”,“已经不能满足运动目前所达到的水平的要求了。”由此,1872年,伯恩斯坦作为一位杜林主义者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要记得马恩著作中有一篇就是)。伯恩斯坦在担任《社会民主党人报》主编期间赢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声名,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乃至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获得了认可。而1888年至1901年,《社会民主党人报》迁往伦敦,伯恩斯坦与恩格斯的交往更使其声名鹊起。

关键就在于这里了,从19世纪90年代初,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展现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带来了部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更可况,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带来了马克思理论一些应用背景的变化,使得伯恩斯坦对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发生“怀疑”,乃至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内心的竭力抗拒”。其实,这是当时一批理论家的真实心态。

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者或挑战者——伯恩施坦

2008年出版

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伯恩施坦文集》可以看到,1903年,伯恩斯坦在一篇题为《马克思崇拜和修正的权利》的文章中,顶着德国不少马克思崇拜者的压力,勇敢地指出:“不管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多大,他毕竟没有为这一理论作出最后的定论,他的方法并不是没有缺点,他的结论并不是普遍中肯,他关于发展的不少假设已经过时,因此,如果社会主义学说要想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就需要对马克思遗留下来的理论体系的许多论点进行修正。”这就是他修正理论的开始,如果仅仅是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反对他了,高潮还在后面的一篇文章中。1895年8月,恩格斯逝世后,潜伏在伯恩斯坦思想中的右倾主义和改良主义理论观点开始集中暴露出来。1896年至1898年在《社会主义题》中,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解释”进行公开批判,并与1899年出版《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这被认为其修正主义思想的核心著作,他说:“同那些像我一样出身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学派的社会主义者进行论战。如果我要捍卫我的见解,我就必须向他们指出,我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在哪些点上大体是错误的或者自相矛盾的。

在另一篇文章《社会主义中的现实因素和空想因素》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否定。伯恩斯坦提出:“在我看来,‘回到康德去!’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理论也是适用的。”伯恩斯坦用新康德主义作为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武器。

更激进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全面“修正”。彻底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而对剩余价值论加以贬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一系列的抽象和还原为前提,只能在一定程度内才生效)伯恩斯坦说:“当劳动价值论还只能作为思维的公式或科学的假设而要求得到承认的时候,剩余价值更加不过成了单纯的方式,成了一个以假说为根据的公式。”

其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力诋毁,责难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诋毁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在伯恩斯坦看来,社会主义只有在“等待”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自由制度充分发展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在这漫长的“过渡”时期,留给社会主义运动的任务就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制度,即使在最好的阶段,也完全可能采取“和平地”,而不需借取暴力革命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当然,要看到任何的否定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伯恩施坦的理论就在于他在历史变革中看到了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弊端。伯恩斯坦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根本矛盾,即:马克思认为经济是人类社会决定一切的根本基础,但却企图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干预经济制度,废止一种经济制度而创造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暴力如何制约经济的呢?马克思主义解释说,暴力本身正是一种经济力量;以这样的说词来遮掩矛盾。他说:“每当我们看到把作为社会发展基础的经济当作出发点的理论向把暴力崇拜发挥到顶点的理论屈服时,我们就会碰到一个黑格尔式的原理。……黑格尔辩证法最大的欺人之处在于,它从来不是完全错误的。它偷看真理,正像鬼火偷看亮光一样。它并不自相矛盾,因为照它说来,每一件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把暴力放到经济还占据着位置的地方去,这是不是一个矛盾呢?哦,不是,要知道暴力本身正是‘一种经济力量’。”“黑格尔主义的逻辑筋斗五光十色,显得激进和才气横溢。它像鬼火一样给我们指出彼岸的前景的模糊轮廓。但是只要我们一旦本着对它的信任来选择我们的道路,我们就一定会陷入泥潭。”

总的来说,伯恩斯坦的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强有力的批判,而这导致了许多自我标榜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对他的诽谤。即使这样,身为一个十足社会主义者的伯恩斯坦坚持认为(尽管是一个非正统的,因为他反对工会和生产商合作社)社会主义是可以通过资本主义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资本主义的灭亡而实现(工人会逐渐争取到权利,因此他们痛苦的根源就会消失,同样革命的基础也会消失)。这也是他自认为是一种改良思想的原因。这也是二者的冲突,其实马克思要求是通过暴力革命摧毁旧的一切现存秩序,建立新的国家,但伯恩施坦试图认为通过改良手段也可以实现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虽然实践证明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也是必然会失败的,但当时复杂的条件总是让人充满幻想和希望,能够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肯定也会有许多中间派支持的。在伯恩施坦的言论后,诸多马克思主义者对他进行了批判。比如,号称走在批判伯恩施坦最前列的卢森堡认为:第一,在理论基础上,“伯恩斯坦的理论是要把社会主义纲领从物质基础上举起来放到唯心主义基础上去”;第二,在理论方法上,伯恩斯坦与庸俗经济学的做法没什么不同;第三,在结论上,伯恩斯坦彻底否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夺取政权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倍倍尔对伯恩施坦的批评中认为:“我要特别谴责的是,伯恩施坦确实使我们害怕胜利,他似乎企图使我们厌恶胜利;谁也不会相信我们会在某一天早晨醒来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社会共和国之中。但是,把目标推向遥遥无期的未来,使党丧失牺牲的勇气、热情、献身精神即斗争所迫切需要的一切品质,并且千方百计制造人为的困难,破坏了人们对胜利可能性的信念,这是一种十分荒谬的策略。……我们绝没有理由改变我们的基本观点、我们基本策略和我们的名称。我把我的发言概括为一句话:我们一如既往。”还有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也对他进行了批评。

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者或挑战者——伯恩施坦

用来批判出版的伯恩施坦著作

国内对于伯恩施坦的了解最初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在六几年就有最早的伯恩施坦翻译本出版,当然是注明了内部批判资料而出版的,让许多人得以知道伯恩施坦其人及其思想。正式得到学术界关注最先开始于徐崇温老先生开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80年代初开始就陆续进行了关注,当然一直比较小众。在2008年人民出版社才又出版了一套这些人的文选丛书,伯恩施坦的就是《伯恩施坦文选》,2014年有人还出版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想研究》,名字也比较保守。不过,伯恩施坦文选还是有值得看的价值,看看他到底说了什么,看原本比研究者的解释好些,后人的研究书籍中总是带有很强的个人和社会烙印。如何看待一个人的思想在每个人的心中应当是不同的,这个人的思想纵使经受了再大的批判,但其思想中还是有闪光点存在的,否则无法产生影响力。说起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失败,我想到了桑巴特的关于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按照马克思的一般理论来说,资本主义越繁荣,就越靠近死亡,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埋葬了自己,那为什么美国没有呢?著名政治学家桑巴特在其著作中从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什么在发达资本主义的美国没有走向社会主义。政治方面,美国政党制度使得可以容许不同党派存在,只看有没有人支持你;美国工人都倾向于追求财富,而不是政治目标,因此他们只求通过劳资协商来改善自身条件。并且,美国宪法对公民权利的宣示使得每个美国公民都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使得他们具有真正的主人翁感,由此还可以产生强大的舆论监督,这些都使得美国工人拥有了暴力革命等社会主义斗争手段以外的手段来与政府或者其他集团进行斗争。经济方面,美国工人具有远高于欧洲工人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工资水平。而美国的基本生活支出却与欧洲相似,这就使得美国工人可以有更多的钱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过上体面的生活,可以说美国的普通工人都可以被看作是欧洲的中产阶级。这样的生活水平使得美国工人更易于安于现状。在社会地位方面,美国西部自由获得土地的制度可以使得大批人前往西部开垦土地,追求财富,成为美国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成为美国各种社会矛盾得以消弭的出口。有人对这三方面总结就很到位:一是日子好过(收入可观),二是有尊严(民主的选举),三是有主人翁感,四是有退路。

所以现在来看,无论是哪一种道路,都各自的合理之处,我们不必大肆批评福山的“历史终结”也不要一味的片面描述其他社会,毕竟任何社会都是看得见的是好的一面,遮掩的是坏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