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扶起貧困群眾的“精氣神”

扶起貧困群眾的“精氣神”

通訊員 閆寶明

近日,筆者走進漳縣大草灘鎮石嘴溝村,看到藥材地裡的中藥材長勢喜人,脫貧戶白萬貴正在地裡忙碌著。

“前幾年我沒有技術,種的藥材少,收入也少。自全縣精神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縣上組織專家為我們講解中藥材種植技術,效益比以前好了,心勁比以前足了,發家致富不用愁了。”白萬貴說。

白萬貴的轉變是漳縣脫貧戶的縮影。今年,漳縣為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確保按期實現脫貧目標,在全縣開展以“扶志”“扶智”為核心的精神扶貧“十大工程”,從“思想、志氣、智力”等方面實施“精神扶貧”,精準破解“不想脫貧”“不敢脫貧”“不會脫貧”三大難題,探索出一條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的精準脫貧新路子。

思想扶貧:形成“我要脫貧”的共識

群眾思想不脫貧,積極性不高,僅靠外力推著幹,脫貧攻堅就難以形成合力。漳縣通過發揮黨組織的思想教育、思想指引的政治優勢,把扶貧與扶志緊密結合起來,破除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激發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新寺鎮駱山村45歲的村民駱愛民,家有4口人,曾因女兒上學導致家庭貧困。

“以前我除了種田,沒有其他想法。後來,幫扶幹部經常到我家做思想工作,並幫助辦理學生扶貧貸款,還動員我參加技能培訓。去年外出務工,僅一年時間就實現了脫貧。”駱愛民對筆者說。

自漳縣實施部門包村、幹部包戶的聯繫幫扶機制以來,5000餘名幹部與10331戶貧困戶結對幫扶,參與“思想扶貧”1萬餘人次,化解貧困群眾思想“疙瘩”8000多個,形成了幹部群眾同心協力促脫貧的強大思想合力。

志氣扶貧:凝聚“我敢脫貧”的勇氣

“貧困戶不光榮,脫貧致富最光榮。”在新寺鎮晉平村新莊社的脫貧示範戶馬小平家裡,他指著桌子上放著的“脫貧示範戶”的榮譽證書,臉上洋溢著脫貧後的喜悅。這不僅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獎狀”,也是通過自己努力,摘掉“窮帽”的見證。

今年,漳縣從宣傳引導、勵志教育、典型引領三個方面入手,實施“志氣扶貧”,著力破解部分貧困群眾目標不清、志氣不足導致的“不敢脫貧”等突出問題,激發貧困戶的脫貧鬥志。新寺鎮鎮長馬箭軍說:“自從鎮上表彰脫貧示範戶以來,貧困戶主動脫貧的積極性高了,為新寺鎮脫貧致富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

智力扶貧:培養“我會脫貧”的能力

“剛開始,幫扶人動員我去培訓班學技術,我都懶得去。”鹽井鎮寨兒村的村民裴小娃告訴筆者,“沒想到培訓真管用,現在不耽誤地裡的農活兒,還能照顧老人小孩,玩著手機就把自家產的農產品賣出去了。”

針對貧困戶大多學歷較低、觀念保守落後、缺乏致富技能的問題,漳縣開設“新時代農民脫貧攻堅講習所”,結合群眾會、板凳會、田坎會、道德講堂等活動,為貧困群眾送政策、送信心、送鬥志,通過講政策暖民心、講典型鼓鬥志、送技能添活力等,解決了貧困群眾因沒有一技之長而“不會脫貧”的問題,實現了由“口袋扶貧”向“腦袋扶貧”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