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研究表明:大米的产量、营养价值和口感都与二氧化碳有关!

我们知道,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会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同时二氧化碳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必备原料。

研究表明:大米的产量、营养价值和口感都与二氧化碳有关!

二氧化碳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发生变化,近200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升高,已经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目前的380ppm,并且这种增长趋势仍在继续。虽然全球范围内积极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仍然不会得到根本的遏制。

研究表明:大米的产量、营养价值和口感都与二氧化碳有关!

二氧化碳作为作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之一,其含量升高短期内会刺激作物光合效率,增加作物干物质合成,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但是,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情况下,虽然产量增加,但营养价值却在降低,容易造成作物的“隐性饥饿”。

2009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每一株植物都有其特定的、决定生长温度范围的基因,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它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但是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植物的生命周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

5月23日,美国《科学进展》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可能让大米中B族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的含量降低。

研究表明:大米的产量、营养价值和口感都与二氧化碳有关!

一个由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在中国长江三角洲和日本茨城县的两块种植区进行了实验,他们将这两处的水稻暴露于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之中,其标准是预计本世纪末的空气将达到的程度(约410ppm)。

分析结果证明,水稻的蛋白质、铁和锌元素都有所下降,另外下降的还有维生素B1(硫胺素)、B2(核黄素)、B5(泛酸)和B9(叶酸)等。但维生素E含量却有所增加。

论文解释称,“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植物建立含氮分子的能力,所以含氮的B族维生素含量会趋于下降,而富含碳的维生素E含量会因此增加。”

研究表明:大米的产量、营养价值和口感都与二氧化碳有关!

植物的大多数营养成分和元素来自土壤,但植物也会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以合成碳水化合物等。由于较高的二氧化碳会增加碳水化合物含量,植物的离子交联聚合物将会失衡。

也就是说,可能是稻子过量吸收了碳,导致其对维生素原料和矿物质的吸收变得困难,类似于水稻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大豆和高粱等主要农作物上。

不过,国内专家也指出,稻米中的蛋白质下降,其实是有助于口感的。因为蛋白质的存在,会让稻米的结构变得更致密。这样一来,在煮饭时水分就很难渗入,也就很难产生蓬松柔软的口感。这样煮出来的大米饭,可能会有嚼夹生饭的感觉。

虽然口感会相对变好,但是稻米的营养赤字,产生的健康风险将波及全球大约6亿相关贫困人群。因为在许多国家,稻米就是食物的代名词。

研究表明:大米的产量、营养价值和口感都与二氧化碳有关!

据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多吃肉类和蔬菜,实现营养来源多元化或者通过向农地施肥补充矿物质。研究表明,并非所有水稻品种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未来研究人员应致力寻找营养成分不受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影响的品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