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犹太人的骄傲阿拉伯人的痛,一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前总理沙龙

犹太人的骄傲阿拉伯人的痛,一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只要提起沙龙,总能使人想起战火纷飞的画面,一位大腹便便的将军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这就是沙龙,一位颠覆了现代战争指挥惯例,喊出“跟我上”的将军。很多人认为,不是战争选择了他,而是他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栓释了战争。在以色列人心目中,他是“犹太之王”,而在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心目中他却是一名“屠夫”,对他是又恨有怕。而对巴以之外的人们来说,则更津津乐道于他的那些战例。很多人将其比喻为“以色列的巴顿”和中东地区的“战鹰”。以色列人之所以给予沙龙“上帝的狮子”这类美誉,是因为沙龙在中东战争中,数次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战争局势,改变了战争走向。而阿拉伯人之所以对沙龙又恨又怕,是因为沙龙不按常理出牌及不择手段坏了他们的好事,使他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应该说,沙龙的存在,是阿拉伯人的噩梦,尽管沙龙已经早已去见了上帝,但他留给阿拉伯世界的痛仍然在延续着。

犹太人的骄傲阿拉伯人的痛,一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沙龙参加了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所有的五次战争。从第二次中东战争开始,沙龙就成为了左右战争进程的关键人物之一,尽管那时的沙龙只是个伞兵旅长,但正是这支伞兵开创了“奇袭突破”的先例,占领米特拉山口后,逼迫埃及军队盲目调动,打乱了埃及军队的所有部署,在茫然中吞下了失败的苦果。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又是沙龙,在以色列军队几乎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率领坦克师再次占领米特拉山口,反转了整个战争态势。导致以色列反败为胜并一举占领了西奈半岛、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带。经此一役,以色列在与阿拉伯人对抗中完全占据了优势。而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本已退役的沙龙又重新披挂上阵,率领27000名以色列士兵强行跨过苏伊士运河,摧枯拉朽般的攻入埃及,不仅断了阿拉伯国家凭借武力夺回所失领土的念头。还打出了以色列与埃及的和平。因为埃及意识到,再这样和以色列硬怼下去的话,不仅毫无胜算,而且会使埃及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自此埃以之间再无冲突和战事。这也印证了和平是靠打出来的这句话。

犹太人的骄傲阿拉伯人的痛,一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沙龙性格暴躁、孤朋少友。但他铁血性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更与后天的磨练有关。沙龙自小就是好勇斗狠的小孩,几岁就被村里人称为“大棒小子”,10岁那年就加入了对抗阿拉伯人的青年运动组织,14岁那年加入了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人军事组织“哈加纳”。1947年成为“哈加纳”教官,正式开始了军人生涯。也可以说是以色列军队的创始者和缔造者之一。这也是同样军旅出身,屡立战功的内塔尼亚胡即使和沙龙不和,但却仍然非常尊重沙龙的重要原因。有人曾对沙龙的性格做过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沙龙就是为“战争所生”。因为在沙龙的性格中既有坚定的执行力,又有不按常理出牌的“创造性思维”。也可以理解为“反向思维”能力超强。具有这种反向思维能力的人,他对战争或战役的思考是“三维度”的。除了以己方的角度,还同时以对方的角度。最为关键是能以第三方角度,也可以理解为“不可能”角度,恰恰就是这种“不可能”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走向。所以,在现实表现中,沙龙也常常有擅自改变上级作战计划的行为和举动,而这些改变,在当时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毫无道理”。


犹太人的骄傲阿拉伯人的痛,一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沙龙的性格和一些“毫无道理”的行为,促使他在军旅生涯初期很不得志,因为他的傲慢和不可理喻使他的同僚们有意无意的都在排挤他。所以,他在一怒之下去了英国学习。这次离开一线部队恰恰使他沉下心来思考了很多战争中的心得,实际上是升华了他的“三维度”思维。为他奠定了形成自己独特指挥风格的基础。而他的这种思维随之就被第二次中东战争所检验了,当时他指挥伞兵旅对米特拉山口的突袭成就了战术和战役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是这种伞兵突袭的方式自此以后被以色列广泛应用。另一个方面则说明决定战争走向的“胜负手”其实就在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地方。说起伞兵突击,就不得不谈到特种兵作战问题。其实,以色列的特种兵就是沙龙创建的。最早的101营就是以色列特种兵的前身,是沙龙将侦察、突袭、短兵相接、撤退这四个单立的模式串联在了一起,形成了短时间内“战力暴涨”的作战形态,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心得方式,直至今日,以色列的特种部队,包括摩萨德都还在沿用沙龙总结的心得和方法。


犹太人的骄傲阿拉伯人的痛,一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如果将以色列一些知名人物进行左右翼划分的话,沙龙理所当然应该被划归右翼分子行列,但实事求是的说,沙龙算不上是极右翼。他之所以给人造成极右翼的感觉,皆因其性格和行事方法。沙龙脾气暴躁、性格执拗,而手段又过于强硬。但他往往在强硬过后也想一劳永逸的解决巴以之间的问题。其实,在以色列这样的国家,也包括美国,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左翼通常很委婉,态度也不极端,但就是不解决根本问题。而真正作出重大政策调整和让步的,却往往是右派当政时期。巴以之间的和平问题亦是如此。因为右派的行为准则就是先将对方逼到退无可退的地步,然后撤退到自己的底线,同时也给对方留出空间。他们真正的目的就是“到此为止,你不能再跨越红线”。虽然沙龙发动和亲自指挥了饱受诟病的第五次中东战争(黎巴嫩战争),但也是在他当政期间撤出并归还了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自治权。如果是以色列左翼执政,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而且在沙龙执政后期,对巴勒斯坦的政策明显软化了许多,而且不惜与利库德翻脸,组织自己的新党“前进党”,意欲对巴勒斯坦作出更大让步,以期实现巴以之间的永久和平。可是,还没有等他付诸实施,一场突如其来的昏迷永远击倒了这位强人。


犹太人的骄傲阿拉伯人的痛,一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在沙龙的一生中,不按常理出牌是他的最显著特征。指挥作战如此,执政亦如此。即使是离开人世去见上帝的方式也是如此。2006年1月4晚再度中风后的沙龙再也没有醒来,在他2014年1月11日离开人世的8年时间里,一生都在动,一生都在指挥别人的他却只能静静的躺在床上听别人说。有人戏称,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强人硬是和上帝抗争了8年,也就是说,上帝用了8年时间才将这个强人招走。至于对沙龙的评价,肯定是泾渭分明的,犹太人会将其誉为永远的“英雄”,而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注定会将其视为咬牙切齿的“屠夫”。而世界军事史上一定会留下他所创造的战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