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漢宣帝明知道“亂我漢家者,太子也”,最後還是把皇位留給劉奭,你怎麼看這件事?

弋2016


漢宣帝文治武功比漢武帝猶有過之,更有精準的知人之能,他雖然知道“亂我漢家者,太子(劉奭)也!”但它仍然選擇了劉奭作為繼承人,這是因為在漢宣帝心中,劉奭的太子之位是不可動搖的,可以說他從來沒有想過換太子的事情。

我認為漢宣帝在這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考量,或者說主要有三個緣故,第一個就是劉奭是漢宣帝的長子,第二是故劍情深,第三個應該就是為彌補爺爺劉據的遺憾了。


西漢王朝是我國曆史上漢民族最為強大和輝煌的時期之一,它的由盛轉衰正是從漢元帝劉奭開始的。漢元帝劉奭是漢宣帝劉詢的長子,在他還是太子的時候,有一次因為名士楊惲等人張狂諷刺朝廷遭到漢宣帝的嚴厲懲治而勸諫父親漢宣帝用法過度,漢宣帝卻批評他過於柔弱和寬容,這樣會讓一些不良勢力抬頭,把局面弄得不可收拾,最後還感嘆了一句“亂我漢家者,太子也!”

然而之後的歷史果然如漢宣帝所預料的那樣,漢元帝劉奭繼位以後,重用儒家廣施仁政,致使法度廢弛,終於造成了大臣、外戚和宦官三方勢力迅速崛起,皇權不振大權旁落,局面漸漸無法收拾,最終西漢王朝為權臣王莽一人所滅。


漢宣帝劉詢看透了漢元帝劉奭,知道他當了皇帝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但是卻仍然選擇他做了皇帝,首先就是因為他是長子,要選擇皇帝當然就是要先選他了,古人認為廢長立幼取亂之道也,雖然漢宣帝很喜歡他的另一個兒子劉欽,史書記載:“憲王(劉欽)壯大,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材,帝甚愛之。”但是漢宣帝並沒有把他作為繼承人去培養,而是把它作為一個地方的王爺培養的,後來劉欽一生的表現也中規中距很不錯。

漢元帝劉大奭的太子之位幾乎不可動搖,不單是因為漢元帝劉奭是漢宣帝的長子,更因為他是漢宣帝心愛的女人許平君的兒子,這就不得不說說“故劍情深”的典故了,漢宣帝雖然也是皇室貴胄,但是因為爺爺戾太子劉據當年被誣陷造反的原因而從小就在監獄中長大,可以說實際上是出身於細微,年少的時候與許平君結髮為夫妻,基本上是依賴許家人生活,後來漢宣帝作了皇帝,就想立許平君為皇后,但是權臣霍光及其家人不同意,霍光的妻子強行把女兒霍成君嫁給了漢宣帝,並迫使漢宣帝立她為皇后,漢宣帝不想這樣做,就想了個辦法,他下詔讓天下人尋找他以前丟失的一把劍,說他非常喜歡,一直念念不忘,大臣們見皇帝對一把舊劍都如此深情,紛紛心領神會,於是一起上書,建議漢宣帝立許平君為皇后。



漢宣帝就順水推舟,立了許平君為皇后,但是沒想到霍光的妻子等人惱羞成怒,於是派人暗地裡下藥毒死了許平君,漢宣帝終於明白這個時候還鬥不過霍光家族,弄不好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所以只好改立霍成君為皇后,之後通過幾年的等待和籌備,在霍光死後霍家人準備造反之前提前行動,將霍家人一網打盡,並罷免了霍成君的皇后之位。


不過這件事也讓漢宣帝覺得很對不起髮妻許平君,那麼既然劉奭是許平君的兒子,只要他的能力尚可,漢宣帝肯定要立他為太子,讓他繼承皇位了。

剛才還講到了漢宣帝的爺爺戾太子劉據的故事,劉據本就是漢武帝的長子,如果沒有太監江充等人誣陷的話,那麼劉據繼承漢武帝的皇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後來劉據受冤自殺而死,那是他們劉家永遠的傷痛,那件事也導致漢宣帝從小生活困苦,在監獄中長大,雖然那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漢宣帝還小,但是那種創傷對他來說也是刻骨銘心的,即便只是這一件事情,漢宣帝都不會再去做廢長立幼的事情。



其實,漢宣帝能說出“亂我漢家者,太子也”這句話實際上也表明了他立劉奭為太子讓他繼承帝位的打算是很堅定的,他看到了太子的性格有可能使得未來朝政混亂漢室衰微,仍然說未來漢家天下將被太子搞亂,並且他還稱呼劉奭的兒子劉驁(未來的漢成帝)為太孫,所以很明顯,雖然在漢宣帝看來劉奭並非理想的皇帝人選,但是在漢宣帝心中他的太子之位卻是不可動搖的。


科普大世界


漢宣帝劉詢的太子叫劉奭(shi四),劉奭生於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也就是漢宣帝即位的那一年,劉奭是劉宣帝的長子,他的生母是漢宣帝的原配許平君。許平君的父親許廣漢是掖庭當差的,劉宣帝是在掖庭長大的。

當時的掖庭令叫張賀,張賀是漢宣帝的祖父劉據的家吏,所以張賀對漢宣帝十分的照顧。劉詢成年後,張賀打算把自己的孫女嫁給劉詢,張賀的弟弟張安世此時是右將軍,與霍光一起輔佐漢昭帝。

張安世聽到加張賀這個打算之後,生氣的說:劉詢是衛太子劉據的後代,能夠被免罪做一個普通平民就算不錯了,你還是打消息把你孫女嫁給他的想法吧。張賀沒辦法,這個事情就不在提了。

而此時許廣漢的女兒許平君也到了嫁人的年紀,長得也還不錯。張賀就去找許廣漢說:劉詢現在雖然地位不高,但以後可能能當關內侯,你把你女兒嫁給他吧。許廣漢就同意了,許廣漢的妻子聽說之後很生氣,但沒辦法,許廣漢主意已定。

於是在公元前75年,許平君和劉詢就成親了。劉詢即位後,得立皇后了,霍光有個女兒叫霍成君,大家都認為應該立霍成君為皇后。漢宣帝下詔書說,要尋找他以前的一把寶劍,大家就知道漢宣帝的想法了,“糟糠之妻不可棄”。

這個就是著名的故劍情深的故事了,許平君最終被立為皇后。而霍光的夫人霍顯還是想讓她的女兒霍成君能當上皇后,公元前72年,許平君再次懷孕,霍顯買通了女醫淳于衍,害死了許平君。而霍成君在公元前70年,被立為皇后。

劉奭是在公元前67年被立為太子的,而劉奭這個人“柔仁好儒”,而劉詢比較重用法家,劉奭有一次跟劉詢說:陛下有時候刑罰太重了,應該多重用一些儒生。

劉詢一聽就生氣了,他說治理國家應該要王道與霸道兼用之,怎麼可以用那些儒生呢?說完之後感嘆的說,亂我家的,就是太子你呀。劉詢有幾次想廢黜劉奭的太子之位,但都想到了已去世的許平君,一直不忍心。


歷史簡單說


漢宣帝批評劉奭,是父親關心兒子,希望劉奭能走“正道”,不要誤入歧途。批評他,不代表漢宣帝就不想傳位給他。事實上,漢宣帝對劉奭是非常關愛的。



眾所周知,漢宣帝劉洵雖然頭頂著一個漢武帝曾皇孫的高貴身份,但他其實從小就生活得很淒涼。

在劉洵17歲的時候,大將軍張安世的哥哥張賀曾想把孫女許配給他,結果張安世考慮到漢昭帝年輕有為,不宜過分巴結劉洵,就怒斥張賀道:“他是罪人衛太子之後,有幸能得到一個平民衣食就算不錯了。嫁女兒給他的這件事不要再提了!”

曾孫乃衛太子後也,幸得以庶人衣食縣官,足矣,勿復言予女事!——《漢書》

看見弟弟為此事發怒,身為哥哥的張賀也就不敢再提此事。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漢宣帝從小喪父喪母,生長於民間,吃過不少苦,也受到過不少歧視。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對於劉洵這種落魄之人來說,他對生活的要求不可能太高,有個人能在他最需要照顧,最需要關愛的時候出現,關心他並愛護他,這個人就必然是他的命中貴人,是他一輩子都必須要好好照顧的至親。

張賀的小孫女本來有這個機遇,但是張賀迫於壓力放棄了。於是張賀把這個機遇送給了好朋友許廣漢。(張賀後來也得到了漢宣帝的政治報答,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

公元前75年,經張賀的推薦,許廣漢把只有15歲的女兒許平君嫁給了當時還是破落戶的漢宣帝劉洵。成婚的第二年,許平君為劉洵生下了劉奭。

一個去年還沒人願意嫁的落魄之人,今年就居然娶了媳婦,並且還有了兒子,這個人的幸福感是想必不需要用言語來形容的。而他對兒子的疼愛,想必也是不需要用言語來形容的。

同樣是劉奭出身的這一年,漢昭帝駕崩,昌邑王劉賀被霍光廢黜。霍光看上了劉洵,於是破落戶劉洵就幸運的被霍光推舉為了大漢的第十位皇帝。


當了皇帝之後,劉洵並沒有忘了結髮妻子許平君。在他的竭力爭取之下,許平君擠掉了霍光的女兒霍平君,榮登皇后寶座。

然而,儘管劉洵一心要保護妻兒,但仍然架不住歹人的暗害。在劉奭三歲的時候,母親許平君被毒殺。

對於許平君的死,史書上肯定不會詳細記錄宣帝當時內心是有多麼的悲痛。但是從宣帝后來對許平君的追思來看,他的內心是十分內疚和悲痛的。結髮妻子就這麼稀裡糊塗的走了,留下了年僅三歲的兒子劉奭。宣帝在餘下的時間裡,必然會把對妻子的愛也一併加在劉奭的身上。

所以說,宣帝怎麼可能不傳位給劉奭呢?他如果這麼絕情,哪裡對得起許平君?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宣帝逐步收回了霍氏一族的權力。第二年,劉奭被宣帝立為皇太子,當時他只有8歲。

隨著劉奭的慢慢長大,他和宣帝之間也漸漸產生了分歧。這是沒媽的孩子和喪妻的父親必然會產生矛盾。因為父子之間缺少一個賢妻良母式的緩衝人。

當時的宣帝主張“外儒內法”,表面上對儒學非常重視,但其實骨子裡更重用主張法家思想的人。而劉奭在成長過程中,只學到了父親治國思想的皮毛,沒學到精髓,導致他的政治主張更傾向於“柔仁好儒”。

在不懂政治的人看來,“外儒內法”和“柔仁好儒”沒啥區別呀,不都是用儒生麼?

其實,這個區別真的很大。

漢宣帝在位時,因為他的太爺爺,也就是漢武帝留下的財政窟窿實在太大了。他打了一輩子的仗,匈奴是被打垮了,可文景二帝留下來的家產也被他敗的差不多了,到了武帝晚年,漢室瀕臨崩潰。


在這樣糟糕的大環境下,漢朝需要罷兵,需要修養生息。所以昭帝和宣帝在位時,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戰爭,著重於修復民生,提倡儒家學說,緩解社矛盾。

這時的仁義道德,不僅僅是宣傳工具,而且也是指導方針,國家利益決定了統治者必須適用於仁義道德。

可到了漢宣帝晚年,儒家勢力開始坐大。漢宣帝作為一代明君聖主,自然是不能看著儒家坐大的。於是,他開始使用了帝王術,大力提拔法家人才,力圖用法家削弱儒家一家獨大的局勢。到了這個時候,漢宣帝開始鐵面無情,甚至是極端刻薄。士大夫如果敢挑戰他的皇帝權威,他必然是一個不留,格殺勿論。

然而,漢宣帝的心思,劉奭偏偏就不懂。他認為祖宗能得江山,自己父親能如此幸運的得到皇位,都是因為仁義,因為民心。所以他對宣帝打壓儒生的行為有意見,跳出來批評宣帝“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父皇你殺人太多了,應以道德治國,多用儒生)

能攤上劉奭這麼一個“天真”的兒子,換你是宣帝,你當時能說什麼?



在我看來,任何一個父親聽了兒子這話,必然是要發怒的!畢竟我辛苦背黑鍋,我圖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給你鋪平道路。你現在不揣冒昧的批評我,讓我怎能不痛心?

於是,宣帝說道:“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說:我們漢朝有自己的治國制度,霸道跟王道並用實行,不能單純只用道德教化治國。你讓我實行周朝所實行的政治制度,可是周朝真有那麼好嗎?周朝那麼好,它怎麼就亡了呢?

教育完兒子,宣帝越想越感到萬分痛心,自己傾心教育的兒子、太子、繼承人,居然讀書讀傻了。隨後,宣帝說了一句話:亂我家者,太子也!

瞭解了前因後果再來看漢宣帝和劉奭,其實就能發現,當時漢宣帝說這話,不代表他想廢了劉奭,他只是對劉奭的那種酸腐思想感到悲哀和費解。父親如果罵兒子,這代表父親還關心兒子。如果當爹的都懶得教訓兒子了,那才代表父親對兒子失望透頂。

劉奭被漢宣帝罵了一頓後,有所領悟,使宣帝對他的印象有所改觀。再加上宣帝經常感嘆許平君對他的恩情以及劉奭幼年喪母,缺乏母親的關愛。所以,即便宣帝認為次子劉欽更適合繼位,他一樣依然是堅定的傳位給了劉奭。

公元前49年,宣帝去世,太子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



漢宣帝去世1400多年後,中原大地出現了一個比他更愛老婆,更愛兒子的護妻狂魔兼護子狂魔,這個人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在位時,太子朱標穩得一批,沒人能動搖朱標的儲君之位。他就為了太子這個位置而生的。

朱標是,劉奭也是。


Mer86


漢宣帝說這個話的時候是這樣的,當時他立的太子劉奭,看到漢宣帝重用法家人物,用嚴厲的刑罰處置大臣。當時有兩個大臣楊惲、蓋寬饒對漢宣帝有“刺譏辭語”,因此漢宣帝就把他們殺害。劉奭很擔心,就勸他爹說:“陛下你的刑罰用得太重了,應該多重用儒生,實施仁政。”漢宣帝聽了大怒:“你懂什麼?咱們漢家的制度就是霸道與王道一起用,才能安天下。如果只實行周朝那樣的所謂‘德政’,怎麼行?(意思是周朝因此搞得四分五裂)。咱們也不能單純用儒生。那些儒生只曉得厚古薄今,連‘名實’都搞不清楚,如何能夠治理天下?”

(漢宣帝)

漢宣帝說到激憤處,甚至嘆息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漢宣帝並沒有說錯。後來劉奭(漢元帝)上臺後,柔仁好儒,結果造成大臣們坐大,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勢力相互爭鬥廝殺,漢元帝卻控制不了局勢,漢朝因此從漢元帝開始走向衰敗,而外戚、儒臣、宦官的這種爭鬥,一直延續到整個西漢滅國。

既然漢宣帝已經很瞧不上他的太子了,為什麼不廢了他另立一個人,還要繼續把皇位傳給他呢?

其實,漢宣帝當時並不是沒有合適的人選。第一個皇后許平君被毒死,第二個皇后霍成君自殺以後,漢宣帝特別寵幸一個張婕妤。這個張婕妤生了個兒子叫劉欽。劉欽在性格上非常像漢宣帝,史書記載:“憲王(劉欽)壯大,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材,帝甚愛之。”漢宣帝甚至直截了當地稱讚他道:“真我子也!”

既然如此,漢宣帝為什麼不改立劉欽為繼承人呢?

其實,漢宣帝並不是沒有想過,他多次動了要改立劉欽為太子的念頭。最後沒有立,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太子起於微細,上少依倚許氏,及即位而許後以殺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

(許平君)

這段話說的是,漢宣帝不忍。

劉奭是漢宣帝的長子,是漢宣帝和許皇后生的。漢宣帝和許皇后(許平君)結婚的時候,漢宣帝還在監獄裡,兩人可以說是患難夫妻。當漢宣帝當了皇帝以後,霍光和他的老婆霍顯想立自己的女兒霍成君為皇后,但是漢宣帝不願意丟了患難夫妻,下詔說要尋找自己落難時期的那口舊寶劍。大臣們心領神會才推薦許平君為皇后。但是後來,當許皇后再度懷孕的時候,霍顯派醫生下毒把她毒死了,霍成君如願以償當了皇后。

正因為如此,漢宣帝才不忍心廢黜劉奭的太子之位。不廢黜劉奭,也就是對他患難夫妻許平君最大的紀念和安慰。

漢宣帝是如果處理他最喜歡的那個兒子劉欽呢?對此,史書上也有一段記載:“上以故丞相韋賢子玄成陽狂讓侯兄,經明行高,稱於朝廷,乃召拜玄成為淮陽中尉,欲感諭憲王,輔以推讓之臣,由是太子遂安。”

(漢元帝)

也就是說,已故丞相韋賢有個兒子韋玄成,這個人很賢明。韋賢去世以後,為把侯爵讓給自己的兄長,他裝自己發了瘋。直到兄長成功襲爵後,他才恢復正常。這件事在朝中引起很大的反響,大家都稱頌韋玄成。於是,漢宣帝便讓韋玄成輔佐劉欽,希望能夠感化劉欽,讓他安心做一個賢王。

應該說,漢宣帝的這個目的是達到了的,劉欽一生並沒有實質性的造反之舉。後來,連漢元帝的兒子漢成帝也比較尊敬他。


張生全精彩歷史


要了解一件事的來龍去脈,首先要了解當事人的前世今生。

漢宣帝劉病已(劉詢),漢武帝的曾孫,他爺爺是戾太子劉據,因“巫蠱案”死於親爹漢武帝之手,劉病己受到牽連,滿月不久被投入大牢,幾年後漢武帝將其釋放,安置在掖庭,從法統上承認了劉病己的皇家身份。

昭帝劉弗陵死後無子,大將軍霍光為便於控制,將無根的劉病已立為大漢新君,是為漢宣帝。從囚犯到天子,漢宣帝就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在封建王朝中間階段冒出來的平民皇帝。

霍光當時就是無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實的皇帝,劉詢只是一個牌位而已。

漢宣帝即位後“詔求微時故劍”,將平民之妻許平君冊立為皇后,霍光的之妻霍顯派御醫把許皇后毒死,此事在宣帝的心裡埋下了巨大的仇恨,後來霍家滅族,和此事不無關係。

宣帝隱忍不發,強顏歡笑,冊立霍光之女為後,每天戰戰兢兢,仰霍家鼻而息,口口聲聲稱霍光為自己的“再世恩人”,囑咐眾臣事事先報霍光,再奏於他,當霍光假意上奏要還政於君時,宣帝回絕,明確表示非常信任霍光,唯恐一事不成,萬劫不復。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宣帝以雷霆手段,拿下霍家,才算敢長出一口氣。

漢宣帝正式掌權後,政治上平亂定鼎、整飭吏治;軍事上降服匈、囊括西域;經濟上調整經策,整頓工商;抑制兼併,輕徭薄賦;文化上整理經典、頒行《史記》,形成了『孝宣中興』。

漢宣帝執行自漢武帝時開始確立的“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名士楊惲、蓋寬饒對漢宣帝有“刺譏辭語”,因而被殺,太子劉奭認為用法過度,就勸說:“陛下你的刑罰用得太重了,應該多重用儒生,實施仁政。”漢宣帝卻反駁他柔弱和寬容,讓給一些反對勢力有機可乘,最後感嘆了一句“亂我漢家者,太子也!”

宣帝自小蹲過監獄,生活在掖庭,後又流落民間,在霍光專權下苟且偷生,為了權力、利益勾心鬥角、你死我活。所以漢宣帝的執政理念是嚴刑峻法,違法必究。

劉奭自小生活在溫室,地位尊崇、自然是天是藍的,水是清的,人是善良的,世界是美好,自小受到“獨尊儒術”的社會風氣熏習,對人心的險惡更是知之甚少。他對政治鬥爭的殘酷血腥沒有直觀的認識。

這就是代溝。

既然劉奭不合格,為什麼不更換太子呢?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已成為制度,“太子穩,國家穩”,況且秦始皇換胡亥,秦朝二世而亡;先祖劉邦欲太子劉盈不成,反使寵妃戚姬被“人彘”,兒子劉如意被毒死。自己就直接說換太子的受害者,這種傷痛,終生難忘,這些慘痛教訓,殷鑑不遠。

史書有載:“太子起於微細,上少依倚許氏,及即位而許後以殺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

漢宣帝與許平君本是青梅竹馬,患難夫妻,宣帝本意立許氏為後,共享榮華,以報當初不離不棄之恩,不想弄巧成拙,反而丟了性命。

在宣帝心中,許平君永遠是心中的唯一,後來的那些女人只能是“女人”而已!所以他才在霍皇后兒子出生之前,正式冊立8歲的劉奭為皇太子,就是為了製造既成事實,這是患難夫妻許平君最大的紀念和安慰,豈能輕易言廢?

當初霍光專權時,宣帝暗中積蓄力量,曾對許家暗中封以高官,現在已成為一股主要力量,另一方劉奭位居太子之位上近二十年,圍繞在他身邊的各種勢力已非常龐大,如若廢黜太子,勢必引起許家的反彈,利益集團的反撲,或許會再次引發“巫蠱之禍”,血流成河。

宣帝心懷僥倖,留下蕭望之、周堪、劉更生等人輔佐漢元帝,良臣遇到糊塗皇帝,三位大臣被宦官石顯玩弄於股掌之間。

這種結果正如漢宣帝所料,漢元帝劉奭繼位以後,重用儒家廣施仁政,致使法度廢弛,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勢力相互爭鬥廝殺,皇權旁落,漢朝自此走向衰敗,最終西漢王朝為權臣王莽一人所滅。


美麗青春您真痘


首先要明確漢宣帝說這句話的前提、意境,這才能更好的理解他所表達的意思。話說有一次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奭陪漢宣帝劉病已吃飯時,他對漢宣帝勸諫道:您使用刑罰太嚴重了,應該多用儒生治理天下。漢宣帝一聽知道太子柔仁好儒,也是一番好意,但身為帝王的漢宣帝卻知道,治理天下只有寬鬆沒有嚴峻刑罰是治理不好的,因此他決定以此事為由頭來指導一下自己的兒子,他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外儒內法)。就是說治理天下要嚴與寬鬆相結合,不應該偏向某一方面,不然容易走向極端。

可惜當時身為太子的劉奭並不能理解這句話,漢宣帝看著自己的兒子,嘆息的說道:亂我漢家者,太子也!其意就是你若是一直都不能真正理解我所說的那就話,也許以後漢朝衰敗,就是從你開始了。

漢宣帝說這句話本是無心之言,是想以此鞭策自己的兒子,沒想到真的一語成戳,後人就以此句來反推,詆譭漢宣帝明知道太子劉奭不行還立他為繼承人,這就有點馬後炮的嫌疑了。

從另一方面說漢宣帝為什麼要在5個兒子中選擇劉奭呢?相信瞭解漢宣帝的應該知道關於他的一個典故那就是故劍情深,漢宣帝未發跡之時,他的首任妻子許平君對他不離不棄,所以漢宣帝登基以後,不顧群臣反對執意立許平君為後。可惜許平君在後位上沒呆多久就被人害死,懷著對許平君的愧疚,漢宣帝把更多的精力傾注到了劉奭身上,另外劉奭在太子位置上也沒犯什麼過錯,自然漢宣帝也沒理由替換他了。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這個問題很奇怪,漢宣帝明知道“亂我漢家者,太子也”,最後還是把皇位留給劉奭,

其實並不是這樣,漢宣帝這種說法,其實有點類似父親教育兒子一樣,對事不對人而言。


我們先來了解下漢宣帝為什麼說這句話?

首先先談談漢宣帝有多厲害!!


西漢的皇帝,廣為人知的除了漢高祖劉邦、文景之治外,最知名的恐怕就是漢武帝劉徹了,他開疆拓土,一舉奠定了中國版圖的雛形,但西漢國力最強盛的時代並非武帝時代,而是宣帝時代,宣帝,即劉病已,西漢史上擁有廟號的四位皇帝之一。


那是因為武帝窮兵黷武,把從文帝以來無為而治積累的財富不說是踢幹蕩淨,那也差不多了,武帝末年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下《輪臺詔》要求休養生息。

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輪臺詔》

宣帝時期則不同,宣帝更講究策略。

以常惠經營西域為例,他很懂得如何利用西域諸國的兵力,而不是每次都從國內調兵。

有次跟匈奴打仗,常惠本身就一光桿司令,卻用漢朝的節杖調動了烏孫五萬兵力大敗匈奴。另一次攻打龜茲時,也是聯合周邊國家兵力,嚇得龜茲不戰而降。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兵法》


通過外交手段調動他國兵力,這算是宣帝時期的明智之舉了,不過這也應該算是沾了武帝的光,把西域諸國打怕了,他們才認可你。


宣帝有武治的同時,還有文治。武帝喜歡用酷吏,宣帝愛用循吏。所謂循吏,即老百姓口中的好官。


我們再來說說太子劉奭其人。為什麼漢宣帝說他那麼的話?


漢宣帝劉詢的太子叫劉奭(shi四),劉奭生於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也就是漢宣帝即位的那一年,劉奭是劉宣帝的長子,他的生母是漢宣帝的原配許平君。


漢朝在漢武帝時代就奉行漢家制度“霸王道雜之”的治國思想。


所謂的“霸道”即指法家思想,“王道”即指儒家思想,另外又兼用其他如陰陽家、道家、縱橫家等其它學說,謂“雜之”。

正因為有這種“霸王道雜之”思想,在漢武帝時代才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宣言,實際上可以看出在漢代我國還屬於一個尚武的民族。而漢宣帝劉病己忠實的奉行了這一制度,然而被冊立為太子的劉奭卻和他展現出不同的政治思想。所以就勸告父親漢宣帝放寬刑罰,施以仁政,其實劉奭的這個建議並沒有錯,但卻並不為漢宣帝接受。

漢宣帝聽了後很生氣,除了重新給劉奭明確了漢朝治國理念——不是靠儒家思想,而是靠霸道和王道,還指出儒生:

“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

是不堪重用的。

漢宣帝從因為巫蠱之禍而坐牢,到重登皇位,再到誅滅霍氏一門大權獨攬,政治鬥爭經驗豐富,看人自然也就很準了,所以史書說他在批評完劉奭之後,感慨:


“亂我漢家者,太子也”


其實是就事論事的一句話,並不是對劉奭的不滿,而是對劉奭治國之道的不滿。事實上,劉奭是他最疼愛的兒子,因為這個孩子是他最喜歡的女人的孩子,而他的母親卻早早地死了。劉詢有幾次想廢黜劉奭的太子之位,但都想到了已去世的許平君,一直不忍心。

我們再來看一下,漢宣帝的預言是不是變成了現實


公元前48年,劉奭即位,當政期間,因為生性懦弱,被宦官把持朝政,朝廷此時變成了宦官專政的情況,而這位漢宣帝引以為傲的兒子,在42歲時就死了,歷史上,是不是被宦官害死的不得而知,但是,生性懦弱卻是不爭的事實。



總結:知子莫若父,看來漢宣帝的這預言,說對了。漢元帝劉奭繼位以後,重用儒家廣施仁政,致使法度廢弛,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勢力相互爭鬥廝殺,皇權旁落,漢朝自此走向衰敗,最終西漢王朝為權臣王莽一人所滅。


路之意


劉奭(shì),是漢宣帝劉詢與結髮妻子許平君所生之子,漢宣帝對於這位曾經的患難妻子很是敬重。

公元前74年,許平君生下劉奭。劉奭出生幾個月後,其父劉詢即位,是為漢宣帝。

然而幸福的生活並沒有能持續多久,掌權的大將軍霍光之妻想讓自己女兒成為皇后,於是在公元前71年,霍顯派女御醫淳于衍在許皇后的滋補湯藥中加入孕產婦禁服的一味中藥——生附子,毒殺許皇后。可憐許平君去世時年僅19歲,可憐的劉奭才4歲。

許平君的死讓重情重義的漢宣帝痛心不已,而對於幼年喪母的劉奭,劉詢也是加倍憐惜。

公元前66年,漢宣帝一舉將意圖謀反的霍家子弟及其餘黨一網打盡,將參與叛亂者處以極刑:霍光的兒子霍禹被腰斬,霍皇后被廢,霍光的妻子霍顯和其他子女均被斬首,許平君大仇得報。

相比於父親的雄才大略,成長於深宮之中的劉奭性格柔弱,漢宣帝也是知道性子柔弱的劉奭並不能完全擔起皇帝的責任。

但是出於對於結髮妻子的思念,他還是讓劉奭繼承了大統。

也許,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是不幸的;但是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漢宣帝絕對是慈父和模範丈夫,也許在九泉之下,劉詢可以欣慰的對許平君說:看,我們的兒子當上皇帝了。


古今眾談


自古皇帝立嗣和廢嗣都是大事,沒有非廢不可的原因,不會輕易廢黜太子,廢的不止是一個人,而是一幫人,領頭的換了,下面一幫人都要大換血,太子位一空出來就會引起兄弟相殘的流血事件,漢宣帝從小吃過很多苦,他深知這其中的道理,只要劉奭沒大錯,宣帝是不會輕易換的,但最主要還是看到許平君的面子上,中間也出了些小插曲,差點給換了太子。

平民之子劉奭

宣帝準備立劉奭為太子時,霍光的老婆霍顯說劉奭是宣帝還沒做皇帝時在民間生的孩子,沒資格立太子,怕她女兒生的孩子做不了太子,可是她的女兒霍成君一直讀沒有孩子,不知道是宣帝有意為之還是霍成君自己的肚子不爭氣。

劉奭是宣帝在民間時跟許平君生的第一個孩子,那時宣帝很窮,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落魄皇孫的身份,到了年齡要婚配時,沒女子願意嫁給他,許平君雖是父母做主嫁給他,但婚後從沒嫌棄他,夫妻感情很好,第二年就生了劉奭。

宣帝繼位後就立許平君為皇后,沒過幾年被霍光老婆派人下藥毒死了,死時才18歲,宣帝很悲傷,雖有懷疑是霍家乾的,但苦於沒有證據,霍家實力強大,不敢硬來,只得先作罷,後霍成君進宮做了皇后,霍家如願以償。

霍成君一直沒孩子,宣帝立許平君兒子劉奭為太子,為保太子安全,每次實物都要給保姆嘗吃後才給太子吃,至此霍家毒害太子沒成功。後霍家毒殺許皇后之事漸漸暴露,準備造反,被宣帝預先知道,霍家一族被剷除,霍成君被廢。

亂我家者,太子也

劉奭生性懦弱,史書說他柔仁好儒,平時他看到父親動不動就用刑罰懲治下屬,很不以為然,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僅僅因為“刺譏辭語”就被殺害,劉奭想替他們鳴不平,有次陪父親吃飯時,劉奭就婉轉的說“陛下使用刑法有點過了,應該多多重用儒生,施行儒術”。

宣帝大怒,說漢家自有漢家制度,本來就是王霸兼施,恩威並用,只一味施行仁德,這天下還怎麼治理,突然間就覺的太子太過柔仁,這天下交給他恐有危險,所以長嘆一聲“亂我家者,太子也”。

霍成君被廢后,宣帝寵幸一位張婕妤,這位張婕妤生了個兒子劉欽,宣帝很喜歡,常感嘆,這才真是我的兒子,一度有想立劉欽為太子的想法,可是一想到許平君跟他相識於微,後來也沒享幾年福就死了,太子早早沒了母親的疼愛,不忍心廢黜,再說太子也無大過。

宣帝怕劉奭繼位後,劉欽造反,特意給他找了個德行高的人韋玄成去輔佐他,韋玄成曾為了把爵位讓個哥哥自己裝瘋,直到哥哥繼承爵位,他才好了,宣帝想以此人來感化兒子劉欽,這點上說明宣帝是個重情重義之人,同時沒有武帝的決絕


如果換做劉欽做皇帝,東漢將變成什麼樣也未可知,前期的廉政不代表後期的清明,武帝雖決絕,但他後期還是被矇蔽了心智,如果是太子據做皇帝,就不會有昭帝,也就沒有宣帝劉病已,劉病已對漢朝的貢獻不比武帝少,人心隨時都會變化,尤其皇帝做的時間長了,劉病已如若不是從小受的苦,在民間呆的時間長了,也不定有後來的作為。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是福是禍相互依存,這個朝代不行,必定有新的朝代取替。皇帝也是人,情在當時,要顧全的事情太多,誰能知道以後會是什麼樣。在自己的任期內把國家治理好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史料未及】,歡迎留言,討論,一起探討歷史人物,事件

史料未及爾


提起漢宣帝,我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一個電視劇《烏龍闖情關》。那時只知道這個電視劇講述的是漢武帝的太子劉據被奸臣陷害,全家處斬。只有太子唯一血脈——孫耀威飾演叫劉病已得以逃脫,從此流落民間。不過最終在忠臣和愛人的幫助下當上了皇帝的故事。後來長大了才知道,原來電視劇中的劉病已就是西漢的第10位皇帝漢宣帝劉詢。


那歷史上真實的漢宣帝又是怎麼樣呢? 漢宣帝,名病已,後改為名劉詢。劉詢之父名叫劉進,是戾太子劉據之子,也是武帝之孫。劉詢也就是武帝的曾孫。公元前92年,巫蠱之案爆發,太子劉據被奸佞江充構陷,彼時劉詢尚在襁褓之中,就遭逢了這場大禍。其父劉進在剛安置好劉詢之後不久,即在長安與劉詢之母一同遇害,劉詢也被收押在獄中。後來在使臣邴吉的幫助下得以逃脫,從此流落民間。後因為僅僅當了27天的皇帝的劉賀被廢黜,便有人向當權大臣霍光提議,迎立劉詢為帝。經過種種考量,霍光最終採納了這一建議。劉詢被擁立成為了皇帝。這確實和電視劇裡面描述的如出一轍。歷史上漢宣帝不僅是一位睿智的帝王,也是一位有為的帝王。少有人知的是,儘管漢武帝在西漢歷史上威名最盛,但漢朝最為強大的時期,卻是在漢宣帝治下。在他統治時期,武帝后期因窮兵黷武、嚴刑峻法而造成的國力空虛、社會動盪現象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因此史稱“孝宣中興”。



而當時作為儲君的劉奭子不類父,他沒有絲毫“王霸之氣”,反而生性溫柔仁厚,喜好儒術,優柔寡斷,又不諳朝政權術。這與以“霸王道雜之”為治國宗旨,又精擅帝王權術漢宣帝劉洵完全不一樣。所以漢宣帝就認為劉奭肯定擔不起大任,哀嘆“亂我漢家者,太子之也!”可他最後為什麼還是把皇位留給了劉奭?我想漢宣帝對於廢立劉奭內心一定曾掙扎過,也糾結過,不過最終還是做出這樣的選擇他也是無奈的,或許還存在一點點僥倖的心理,希望自己看走了眼。



之所以這樣說,原因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劉奭的生母許皇后在漢宣帝自幼患難與共,夫妻的感情很深。“故劍情深”“南園遺愛”的浪漫,柔美愛情故事,也一直為人津津樂道。而且許皇后也被霍光的夫人給無辜害死,宣帝始終愧疚於心,不忍輕廢其子。

第二,廢長立幼在古代是大忌。前有漢高祖劉邦欲廢惠帝該立兒子劉如意,導致呂后以最毒辣的方式殘害戚夫人,做成“人彘”,漢武帝廢衛太子劉據該立昭帝,導致漢宣帝自己在內的幾萬人無辜受害,它們都引發了一系列的政治大動盪。而太子劉奭本人也並沒有大的過錯,他也不好輕易廢黜太子。

第三,外戚勢力的影響。漢宣帝是以昭帝侄孫的身份繼位的,所以他自己統治的“正統性”受到士大夫階級的質疑。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地位,他必須拉攏重用自己的外戚。當時的外戚勢力以許氏為首,太子劉奭是許皇后之子,那許氏肯定力挺太子劉奭,得到外戚勢力支持的太子,在沒有足夠理由的情況,輕易廢黜太子必然威脅到自己的皇權穩固。

我是愛讀歷史的小蘇,喜歡點個關注哦!😃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