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秦王、晉王都已去世,朱元璋為何不肯傳位給朱棣?對此你怎麼看?

小潔


對於朱元璋不肯把皇位傳給朱棣的說法,很多人一直弄不明白,但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是朱元璋愛屋及烏的私心;二是朱棣從宗法制度來講,根本沒有資格繼承皇位。

先說朱元璋的私心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有多疼愛朱標,當朱標被立為太子後,朱元璋就對他全心教導,為的就是培養他為接班人。在這裡提一下,朱元璋自己曾經有過一個規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所謂的嫡子就是正牌妻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兒子都叫嫡子,皇后生的兒子最大的一個叫嫡長子,而那些才人、貴妃、美人生的為庶子,所以朱標是嫡長子,被立為太子是無可厚非的。

(朱標畫像)

但不巧的是,朱標太子走的比老爹還早,這時候朱標還不是皇帝,也就無法實現“父死子繼”規定,但恰恰也是朱元璋自己破壞了自己的規矩。所以當時的情況接下來應該是裡二兒子秦王朱樉為太子,如何朱樉死了還有晉王朱棡,但注意下燕王朱棣是沒有資格立太子的。

為什麼朱棣不能立太子,這裡有兩天原因:

  • 其一、朱棣並非馬皇后所生

這種說法是經過學界考證的,其原因是朱棣當了皇帝后,為求名正言順,拋棄了親媽,對大眾解釋自己是馬皇后所出。

  • 其二、皇室血統要求一脈相承

從朱元璋-朱標-朱允炆,這是所謂皇室大宗血脈,也就是從皇帝-太子-皇太孫。而其它的血脈如秦王、周王、燕王等在皇室裡算小宗。

因此,無論從朱元璋的私心,還是血脈的嚴格傳承性及宗法制度來講,朱元璋都會選擇朱允炆而不會給朱棣。

再講宗法制度

前面說朱元璋心裡就認朱標這個兒子為皇帝了,所以朱允炆就確定為皇太孫,但在朱元璋死之前,馬皇后生的三個兒子都死了(朱標、朱樉、朱棡),而燕王是庶子,並不在考慮之內。朱允炆是朱標的嫡子,剩下幾位親王的兒子是小宗的庶子,所以朱元璋沒把皇位傳給朱棣,而是給了朱允炆。

皇室宗法的制度很簡單,只要是大宗還有子孫在就還能繼承血食祭祀的主祭人地位,而這個繼承人只能從大宗裡面出的,所以絕對輪不到燕王這個小宗一脈。朱元璋在編族譜的時候早就明確了太子、親王、燕王等各王子以後子嗣的名字,這樣做為的就是告訴他們大宗和小宗的區別,以及讓他們明白作為小宗的血脈絕不可能進入大宗,不可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因此,綜合上面分析,先不說朱元璋的私心,就按宗法制度來講,在太子家還有子嗣的情況下,不管從情理還是制度,都是由太子的兒子繼承皇位。所以,朱元璋才會把朱允炆扶上皇位,而朱棣從頭到腳都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不然他造反是也不會用“清君側”的名義。


另外再說朱允炆這邊,關於“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朱允炆畫像)

  • 很多人都知道朱標有個兒子叫朱雄英,因此朱允炆也不是長子,但耐不住朱允炆運氣好,他的哥哥朱雄英也死了,所以他就成了長子。

  • 而嚴格來說朱允炆也不算不上嫡長子,因為他的母親是朱標的繼室所生,繼室雖然也算正室,但畢竟火候差了點。但朱元璋是人精,規矩是他立的,並且他早已把宗法制度摸透了,所以他耍了花樣,把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扶正,朱允炆就成了名正言順的嫡子了。

把朱允炆扶為朱標的嫡長子、把朱標的繼室扶正,這才是朱元璋的私心,也是他愛屋及烏的喜歡朱允炆。朱元璋並非沒有考慮過別的兒子繼承皇位,但當時的大臣意思是皇位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容不得換來換去,所以就定下來。

但朱元璋怎麼也想不到,朱棣的膽子這麼大,竟然敢造反,當然朱棣造反原因,也是當時朱允炆心急出的昏招,把叔叔逼上造反的路。


大國布衣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改為:論朱標及其符號的不可替代性。

太子朱標對於朱元璋來說,情感上和政治上意義重大,非同凡響,在老朱接班人問題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情感上。

1355年9月(元末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出生,生母就是後來的馬皇后。彼時老朱正在率軍進攻金陵,喜獲嫡長子,老朱當然欣喜萬分,連帶三軍士氣大震,一鼓作氣拿下金陵,隨後進位吳王,朱標被立為世子。從此以後,老朱對他悉心教導,極為重視,招募宋濂等名士大儒多方培養,可見老朱對這個嫡長子多麼的寄予厚望。

朱標本人雖然出生於民間,從小成長於軍中,卻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結交名士大家,養成了性格仁厚寬容,又久隨父親征戰,所以頗習軍事,及長大,老朱有意讓他參與軍事和政務,朱標每每都能從不同角度給予意見,對於打天下階段的朱元璋來說這就是最為合拍的“父子兵”。

慢慢的朱標的兄弟們陸續出生了,此時的朱標已然可以承擔起長兄如父的角色,不同於父親老朱的嚴厲,朱標性格溫和大度,對兄弟無論嫡庶,同樣友愛關切,在老朱的內廷中起到了很好的調和融洽的作用。隨著朱元璋後宮的日漸擴大,朱標與馬皇后這一對嫡母子組合可以說是老朱能心無旁鷺的繼續革命事業的最堅實的家庭支持。

所以,在情感上,父子血脈之情,患難同道之情,分工合作之情,再加上對髮妻馬皇后的夫妻之情的愛屋及烏。朱標對於朱元璋來說,從情感上的意義那也是超越了普通父子情感的,這一點老朱與漢武帝有著本質區別。

政治上。

1368年,朱元璋一登基立刻立朱標為大明朝太子。明朝制度,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在制度上朱標是最佳人選。在朝野上下都是滿意的。另一方面,朱標一路隨著大明朝開國曆程走來,深知民間疾苦,也深刻體會父親創業不易,雖然有時候與老朱意見不合,但作為勤儉守成之君應有的才能已逐漸顯露,這一點其實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的老朱是滿意的。

對於未來要繼承自己革命事業的接班人,老朱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太子團隊的組建上。

看看洪武皇帝為朱標組建的東宮團隊:太子少師李善長,太子少傅徐達,太子少保常遇春,太子右詹事馮勝,太子左右率府事康茂才、吳禎、耿炳文,東宮諭德湯和、鄧愈,東宮贊善大夫劉基、章溢,太子賓客文原吉、範顯祖。這基本上就是一個影子政府了。

超豪華的團隊組合幾乎囊括了大明朝開國的文武大咖。老朱甚至除東宮外不再另外設立辦事機構,意思是,如果老朱不在家,太子團隊就可以很方便的監國理政,確保大明官僚機構正常運轉。反正,政府的各級重臣都在東宮團隊兼職。同時設立太子伴讀日講制度,精進太子的行政能力。

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做,核心是因為,朱標是除了老朱自己以外唯一一個可以非常好的平衡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人。同時因為常遇春和藍玉的原因,朱標在軍中也是很受擁護的。尤其是明朝開國後的政治走向,使得朱標的作用非常突出,已經成為大明朝老朱之後的一個新的符號象徵。這是老朱很早就讓朱標深度參與治理國家和軍國大事的原因。比如對於其他皇子就藩問題的處理全權交給了太子。遷都問題,也是朱標親自外出實地考察。

這樣一個吃過苦,受過良好教育,性格溫和寬仁又不迂腐,結交文臣名士,既能很好的平衡朝局,又久歷軍陣,擁有良好的軍方支持的嫡長子,在其他兄弟姐妹中擁有巨大威望的繼承人,作為父親的朱元璋一定感覺自己的人生相當圓滿了,有了朱標接班的大明朝必然前途不可限量。

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繼高皇后薨逝後,大明朝的太子朱標剛剛結束對關中長安故都的視察,回到南京不久薨逝。

作為老父親、帝國皇帝,這一情感和政治上的沉重的打擊是非常要命的。極度悲憤的朱元璋面對因太子之死而失衡的朝局不得不調整策略,於是開啟了一連串的殺戮,因為失去了朱標,原本可以避免的不可避免了。

至於為什麼立朱允炆為繼承人而不是從其他諸子中擇賢而立,一方面還是嫡長子的分量非常之重,這是老朱自己定下的規矩,也就是說朱標的影響和象徵性轉移到了朱允炆身上,這是其餘皇子不具備的,所以要最大限度的消彌太子之死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外人始終是無法理解一個父親對於陪伴自己戎馬一生的長子的疼愛的,況且他還是那麼優秀,這種愛也落到了朱允炆的身上。

以上純屬個人之言,歡迎批評指點。





南北鎮撫司


秦愍王朱樉死於洪武二十八年,晉恭王朱棡死於洪武三十一年。換句話說,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前不久,其三個嫡出的兒子才全部死絕。朱元璋是鐵桿的“嫡長子繼承製”奉行者,嫡子尚存而立庶子為儲是禍亂的根源,只要朱棡活著一天,朱元璋就決然沒有立明成祖朱棣為儲的可能性。雖然朱棣即位之後為了強調自身的正統地位,標榜自己為孝慈高皇后馬氏所生嫡子,實際上朱棣及其胞弟周定王朱橚的嫡子身份一直存在疑問,其庶出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死於洪武二十五年,離洪武三十一年朱棡去世,過去了六年之久。已經六十多歲的朱元璋不可能讓儲位虛懸六年之久,等著朱棡去世而冊立朱棣為皇太子。更何況,朱元璋怎麼就知道朱樉、朱棡會和朱標一樣,死在自己前面?因此,無論怎麼樣也不可能輪到朱棣。要麼就是後來的真實歷史,立朱標的兒子明惠帝朱允炆為皇太孫。要麼就是立朱樉或者朱棡為皇太子。可是,朱元璋對朱樉這個兒子的反感是近乎公開的,如果不是朱標當初在老爺子面前多方勸說,很可能朱樉就被老爺子扣押在京師,回不了西安了。換句話說,朱元璋不可能立朱樉為皇太子。實際上朱棡這個兒子雖然朱元璋不反感、甚至還挺喜歡,但是,也沒有作為繼承人培養的想法。況且,洪武二十五年朱樉還在,同理,朱元璋不可能讓儲位虛懸等著朱樉去世而立朱棡,或者等著倆人都去世再立朱棣為儲。



跨過朱樉而立朱棡或者跨過朱樉、朱棡而立朱棣為儲,很顯然,和朱元璋完善“嫡長子繼承製”的初衷是相違背的。朱元璋之所以要完善“嫡長子繼承製”實際上為的就是避免諸子爭儲、禍起蕭牆。因此,朱元璋根本不可能自己人為去製造這種可能性。最終,朱元璋選擇了一種最為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嫡長房繼承製。當然,史籍中並沒有這種說法。但是,明朝的皇太孫、親王世孫、郡王長孫乃至親王世曾孫等卻是真實存在的。如果一個兒子死了或者被廢便選擇其他兒子作為繼承人,那麼這些皇太孫、親王世孫之類便顯得多餘了。而且,皇太孫,這麼扎眼的名號,改立其他兒子為皇太子之後,置原皇太孫於何地?很顯然,這是朱元璋刻意為之。為的就是維護嫡長房的優先繼承權,直到嫡長房絕嗣才考慮其他兒子。如此一來,就更加沒有朱棣什麼事兒了。



因此,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的當年,朱元璋便正式冊立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實際上,朱允炆出生之時是庶出,僅僅是因為朱標原配常氏去世後其母呂氏扶正,才擁有了等同嫡子的地位。朱允炆的這種情況,在其他朝代,有的是被認定為庶子的,而有的雖然被認同嫡子身份,但是宗法地位卻排在了原配嫡子之後。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朱元璋又一次顯示了簡單粗暴的一面,不論嫡妻、繼妻所生之子,一視同仁,皆視為嫡子,只論齒序。這正是朱允炆能夠跨越朱標原配常氏的兒子朱允熥而成為皇太孫的法理依據。



實際上,如果按照正常程序,無論怎麼輪也是輪不上明成祖朱棣這一支的。不少人說什麼因為朱允炆搶了本該屬於朱棣的皇位,這才有了後來的“靖難之役”,純屬是給朱棣洗白。即便如朱棣自己所說,他是馬皇后的嫡子。那麼,他上面還有朱樉、朱棡兩個哥哥,這皇位依然輪不上他。回到提問,不是朱元璋不肯傳位給朱棣,而且無論從嫡庶之別還是朱元璋制定的皇位繼承製度,都輪不上朱棣繼承皇位。換句話說,朱棣壓根兒都沒有成為朱元璋考慮的對象,又何談不肯傳位?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有這麼一句話“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這兩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布衣出身,可劉邦好歹是個亭長,朱元璋就沒那麼好了,他放過牛、當過和尚、要過飯。就這麼一個窮苦出身的人最終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建立了漢人王朝——明朝,而且在位期間體恤百姓、實行仁政,但是也大殺功臣、廢除宰相,加強皇權,可謂是功過參半。朱元璋算是一個明君,不過他在立儲的問題上卻犯了錯誤,他在太子朱標死後繞過了兒子直接傳位給了孫子朱允炆,導致後來燕王造反,朱允炆失蹤。

朱元璋總共有二十幾個兒子,太子朱標死於洪武二十五年,次子秦王死於洪武二十八年,三子晉王死於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而朱元璋駕崩於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即使那時太子、秦王、晉王都死了,但朱元璋其餘諸子也都在,特別是還有個能力極強的四子燕王在世,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兒子中選一個繼承人,但他沒有這麼做,執意讓朱允炆繼承帝位,這是為什麼?

第一,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度。中國曆朝歷代的皇位繼承大都依靠這一制度,主要是嫡長子繼承製可以防止諸子奪嫡。所以朱元璋一開始就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其餘皇子也不好說什麼。但朱標運氣不好,沒有活過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在太子死後準備傳位給嫡長孫朱允炆,這麼做符合禮法。但其實朱允炆並不是真正的皇長孫,朱標的長子其實是朱雄英,但是朱雄英只活了八年就死了,由於朱雄英早逝,所以朱元璋才一直將朱允炆視為皇長孫並最終傳位於他。

第二,朱允炆的性格讓朱元璋決定傳位於他。當時明朝剛剛建立不久,而朱元璋治國手段又比較強硬,在天下太平之時國家需要的是一位仁君,太子朱標為人仁厚深得朱元璋喜愛,朱允炆又繼承了朱標的性格,所以在太子死後朱元璋自然就看重朱允炆了。那為什麼朱元璋不選能力更強的朱棣繼位呢?主要是因為朱棣與朱元璋的性格太像,而且性格殘暴,打天下一定是個好手,但要治理好一個國家還是差一點,在戰爭剛剛結束的明朝並不需要這麼一位皇帝。這麼一比較顯然朱允炆比朱棣更適合做儲君。

事實證明朱棣奪位後也知道國家需要仁君,所以立了他的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熾死後的廟號是明仁宗,也證明這是一位仁慈的君主,這也間接證明朱元璋選朱允炆繼位沒錯。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棣還是打敗了朱允炆奪了帝位,好在朱棣也不差,也開創了永樂盛世。當然這盛世是真是假,幾百年後的我們也不得而知了。


風塵講歷史


老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而在其這其中朱元璋絕對是愛得最深的!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兒子很多,當然也就有很多孫子。朱元璋的皇帝之位也就名正言順地傳給了大兒子朱標,只是,朱標命不長久,沒有等到他老爹把皇位傳給他就死了。

按說,朱元璋應該再從剩下的兒子中選一位來繼承大統。不過,這位窮人出身的皇帝卻是劍走偏鋒,選擇了朱標的兒子,也就是他的孫子來繼承。這當然不是說在朱元璋的其他兒子中就沒有人才了,恰恰相反,他的另一個兒子有著雄才大略,英姿颯爽,那就是朱棣。


那朱元璋選擇朱標兒子而放棄朱棣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個就是朱棣沒資格,這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因為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個兒子,而當時太子雖死,秦王(1356年-1395年)、晉王(1358-1398年)都尚在人世,(朱允炆是在1392年被立為皇太孫的)!


按照朱元璋所規定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繼嗣規則,無論怎麼樣也不可能輪到朱棣,所以朱棣是沒有資格繼承大統的。

其次就是朱標的臨終囑託。朱標是欽定的繼承人,朱元璋性格很暴戾,苛刻,文武官員都怕他,即使是朱標也在他老爹的管制下,壓力很大,終於積勞成疾,過早去世。朱元璋內心愧疚,因此,對於朱標的兒子也是格外疼惜。


再者就是朱元璋隔輩親的原因。作為爺爺,對孫子的愛護和寵愛自然是不用說,即使不是出於對朱標的愧疚,單單是這份爺孫情,就足以讓孫子來接替自己的位置的想法佔了優勢。

最後,就是大臣們心中所願。朱元璋長期的高壓政策,讓這些大臣們每日都是如履薄冰,寢食不安。他們當然希望早日擺脫朱元璋的控制,得以輕鬆歇一歇,睡個安穩覺,當然不樂意讓殺戮成性的朱棣接管。朱棣雖有雄才大略,但是在大臣眼裡,肯定不是好上司,很難一舉兩得。


白話歷史君




學歷史要學真歷史,寫歷史文章一定要多方思考,千萬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也不要簡單地照搬照抄。太子朱標1392年去世後,朱元璋在選擇新繼承人的問題上,其實是很複雜的,也很慎重的。朱元璋在太子朱標去世後,並不是一開始就想將皇位傳給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畢竟朱元璋兒子眾多。皇位繼承是大事,尤其是在這種有選擇的情況下,更要深思熟慮。

朱元璋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認真思考,經過對歷史所有案例的分析,朱元璋發現,歷史上在太子死後傳位給其他兒子的,無一例外遭遇失敗;凡是傳位給太子的兒子,也就是現任皇帝的孫子的,大多數都成功。就此情況,朱元璋還和大臣作了細緻的討論。



可以肯定地說,在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立次子秦王朱樉(shǎng)為太子是最名正言順的,秦王也是嫡子;秦王朱樉若是也先於朱元璋去世,那立三子晉王朱棡最合適,晉王也是嫡子;晉王朱棡若是再先於朱元璋去世,立四子燕王最合適,他也是嫡子。這才是皇位繼承真正的父死子繼原則。

太子朱標去世的時候,秦王朱樉還在世,但秦王朱樉劣跡斑斑,很早就不為朱元璋所喜愛,這是硬傷。按照朱元璋自己定下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太子朱標去世後,秦王朱樉就是活著的嫡長子,因為朱元璋很不喜歡朱樉,更不信任朱樉,所以不可能立朱樉為太子,自然也不可能拋開老二朱樉立老三朱棡更不可能是老四朱棣。後來朱樉去世後,朱元璋還活著,給了這個死去的兒子一通批評,並給了一個非常難聽的諡號:愍,史稱秦愍王。



說句實話,老四燕王朱棣是個不錯的人才,朱元璋對他確實喜愛有加,把元朝的古都北平封給他,讓他鎮守這麼重要的地方。後來建文帝削藩,有大臣建議先把勢力最大的朱棣削除,建文帝說燕王沒有違法行為,為什麼要削除他?由是觀之,朱棣的確是個比較正派和守法的藩王。但是,因為太子朱標去世的時候,還有二哥三哥擋住,所以父皇朱元璋不會立老四朱棣為太子。

正是這個原因,當時64歲的朱元璋選擇了時年僅15歲的孫子朱允炆,寧可冒險選個小孩子也不選老二秦王朱樉。老二朱樉和老三朱棡也是短命鬼,後來都先於朱元璋去世,老四燕王朱棣成了朱元璋年齡最長的兒子,但是此時皇太孫已經立了好幾年,不可能再改變,再去廢掉皇太孫去改立燕王朱棣為太子。這就是事情的來龍去脈和真實情況。

建文帝朱允炆一上臺就大肆削藩,一年之內削除五王,逼死其中一王,引起了燕王朱棣泣血起兵反抗,燕王朱棣長期經營幽燕一代,兵強馬壯,經驗豐富,有勇有謀,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搶走了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苦心培養的兩代繼承人都宣告失敗。


坐看東南了



朱元璋從稱吳王開始,就確定朱標為太子,整個教育也是按照儒家標準要求進行教育的,而且,朱元璋在中後期開始在政治上佈局,就是在調整朝廷的政治格局,為朱標接班做準備。

比如常遇春的女兒是朱標的太子妃,所以常遇春的勢力在這個時期上升比較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藍玉在武將中地位迅速上升,實際上已經成為朱標在朝廷最主要的支持者。

但不幸的是,朱標比朱元璋死的早。這樣,朱元璋之前的安排就完全白費了,只能重新考慮接班人的問題。

按照一般的歷史慣例而言,既然太子早死了,那麼當然就是繼續按照嫡長子的原則,在剩下的嫡子中選擇最年長的來繼位。可以說,這是一般皇位繼承人的普遍做法。


但朱元璋卻沒有這麼做,而是放棄了自己的兒子,直接立朱標的兒子為皇太孫,確定為繼承人。這是違反常規的。

這一方面是因為,如果按照慣例,那麼接下來應該是周王,但他對周王比較反感,所以乾脆都跳過去,直接立孫子為接班人。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對朱標的感情很深,朱標性格仁厚,他很喜歡,所以他希望帝系仍然保留在朱標這一脈。

但選擇朱允炆並不意味著朱元璋非要堅持嫡長子原則。因為朱標的嫡長子早夭,朱允炆也是庶出,並不是嫡子,不是常遇春女兒生的,只是朱標的兒子中最年長的一個。

但從後面的情況看,朱元璋對朱允炆顯然並不滿意,對他能否繼位是比較擔心的。這從朱元璋預先除掉對朱允炆可能構成威脅的藍玉一派就可以看出來。


因為藍玉是為朱標配備的,而朱允炆不是常遇春女兒生的,如果朱允炆繼位後,朱標的元妃仍在,就會成為皇太后,加上藍玉的支持,這對朱允炆就是比較大的威脅,有可能出現主弱臣強的局面。所以,朱元璋起藍玉案,大肆殺戮功臣,就是要為朱允炆接班做準備。

但到朱元璋死前,死前他都有機會調整繼承人,開確保皇權,可是他並沒有這麼做。尤其是在周王去世後,晉王和燕王一般都被認為是徐皇后生的嫡子,是有這個資格的。但朱元璋仍然堅持胖朱允炆繼位。為什麼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這之前,元朝有過成功的爺孫傳位經驗。這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奪取蒙古大汗汗位時,已經四十七歲了,和劉邦起兵的年齡一樣。


到消滅南宋統一全國時,忽必烈已經是六十三歲的老人了。而到他死的時候,他已經八十歲了。他的皇太子早都死了,接班的是忽必烈的孫子,也就是後來的元成宗。這次皇位交接非常成功,沒有出現任何風波,聰忽必烈統一到元成宗時期,一般也被認為是元朝政治上最為穩定的時期。

忽必烈這個經驗對朱元璋的決定你的有影響的。至少可以說,這讓他認為朱允炆是有能力順利接班的。而且,到朱元璋去世時,朱允炆已經超過二十歲了,並不是幼年繼位的那種人,完全有能力穩住局面。

其實從後來的發展看,朱元璋得這個考慮也沒有多大問題,至少朱允炆登基夠對朝廷的控制沒有任何問題,沒有任何能夠威脅他的權力的勢力。唯一的問題是外有強藩,但這並不是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

朱允炆解決強藩的問題之所以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操之過急。到他繼位時,燕王並沒有下定決心造反,如果朱允炆能夠穩妥一些,逐步推進,而不是想著硬上,也是完全可以成功的。這可以參考漢文帝的操作。


蕭武


最大的原因就是朱棣本身的性格


朱元璋對於朱棣,自己的兒子,正所謂知子莫若父,所以致院長對朱棣太瞭解了,他知道朱棣最像他,也很喜歡朱棣


但是朱棣的問題很多,殘暴,朱元璋很清楚,如果傳位給朱棣的話,他的其他的兒子就慘了,很有可能會不得好死,全部被朱棣幹掉的!他不會希望這樣的家庭悲劇出現,他也不想這樣!


就像當年的唐太宗一樣,自己殺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登基成為皇帝,但是他絕不願意自己的兒子也為了皇帝的位子互相殘殺,就像他知道他的兒子李泰是最像他的,他就是不能讓李泰當太子,因為李泰繼位後肯定會對他的其他兒子們大開殺戒!這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就選擇了自己的比較老實寬厚的兒子李治作為太子!


朱元璋也是如此,就把自己的比較寬厚的孫子朱允炆作為皇太孫,來繼承自己的皇位,到時候,自己的其他的兒子孫子們就會更好過一些!


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兒子朱棣還是發起了靖難之役!把朱允炆一家全部幹掉!


鵬程日誌


朱元璋當然不是沒事找事,他這麼做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永遠當皇帝。

因為歷朝歷代為了搶皇位鬧的血雨腥風,甚至直接導致帝國崩塌。

所以朱元璋要建立嚴格的繼承規範。那就是嫡長子繼承大統。

哪怕朱標死了,他也是太子。朱標不在了,那就傳給朱標的兒子。

這就是要告訴子孫,皇位只能由第一順位的繼承人繼承,其他人不要出v么蛾子。


超越文體社


有很多原因形成的吧,

先前條件上講:太子朱標,是馬皇后和朱元璋共同選定的皇位繼承者,而且太子朱標宅心仁厚,體恤民生,從性格上來看,朱標一點不像朱元璋的剛毅毒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性格上可以說太子朱標與朱元璋截然相反,但是從政治需要來講,太子朱標以及他的兒子,朱允炆性格都是寬厚仁慈,這種性格的君王正適合經過朱元璋前期戰爭的不斷戰亂,迫切需要於民修養生息,人民需要穩定,經濟需要發展,所以朱元璋作為一個帝國的最好統治者,他可以沒有很高的武功,也可以沒有很高的文采,或者也沒有超人的智力和謀略,但他懂得在什麼時候用什麼人(這一點跟劉邦很一樣),作為最高領導者最需要的特質就是:知人善任;所以朱元璋心裡明白他的兒子朱標不像他,他的孫子朱允炆性格之中也沒有雄心壯志,但他們能把朱元璋千瘡百孔的國家穩定發展起來,他們或許不能開拓疆土,但可以讓百姓富裕起來,這也是當時社會發展最需要的,所以朱元璋堅定不移的選擇朱標和朱允炆。

二、嫡長子制度,古代君王,嫡長子繼承皇位,符合法制,符合禮法,朱標是明正言順的繼承人,他死了,他的兒子也有資格繼承。

三、政治需要,朱標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既被確立為太子,朱元璋為了防止功臣有異心,發生叛亂,大肆誅殺功臣,但軍隊需要人帶領,地方政權需要穩定,所以朱元璋把自己成年的兒子分封到各地,一方面穩定當地的政權,一方面鍛鍊他的兒子們,而且這些兒子都是獨立的小朝廷,有軍權,朱標死後,其他馬皇后生的兒子政績沒有太出色的,如果選一個能力和品質、制度上不能服眾的,很容易引起兄弟們離心,甚至在朱元璋死後引起政變,在兒子們中沒有脫引而出的,也不能讓天下百姓和大臣俯首稱臣的,孫子朱允炆一直在宮中長大,深受父親影響,而且受教育水平很好,根紅苗正,順理成章,成為繼承人,也能讓兒子們,大臣心服口服。

四、朱棣的身份之謎自己朱元璋對他的態度

歷史上一直有說法朱棣不是馬皇后親身的,只是朱棣在奪位之後,為了讓天下臣服,所以把自己的生世改了,這種可能性,我感覺不大,但是朱元璋很是知道朱棣的性格,(知子莫如父),朱棣的性格很像他,可以統帥千軍,獨擋一面,但不適合政治發展需要,而且朱元璋既然把他安排在北京這個當時的邊陲之地,就是想利用他剛毅勇猛,獨當一面的性格,替大明朝守好邊關,而不是作為儲君來培養,朱元璋的初衷是讓朱棣成為朱標的左膀右臂,成為大明朝的門鎖,而且他也深刻知道朱棣的性格,自己當時百姓和國家的需求,所以沒有選擇朱棣為儲君。

以上幾點綜合結果朱元璋一直想把朱標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培養,為了他的百年基業和大明王朝。朱標和朱允炆也是最適合的繼承者,只是朱允炆沒有認清形式,操之過急自己國家政策的選擇不當,時機不準確,逼迫親叔叔朱棣起兵造反,因為涉及到了朱棣辛辛苦苦攢下的利益,他會奮起反抗,換誰都會。

感謝,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歡迎指點。祝好,各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