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在科举盛行的过去,科考成为读书入入仕最主要的途径。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哪怕只中个秀才,在县衙大堂上就可以不用下跪。

在中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期间,曾设于建水城内的提督学政考棚,是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钦命云南提督学政(相当于今天一省的教育厅长,但其职位与省长平)定期到此,集中滇南片区的学子,考秀才并举行科举预备考试的地方考场。由于也称提督学院考棚,所以在这里举行的考试就叫“院试”。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摄影:卢清国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摄影:卢清国

其中,一进院为鼓厅、号门,二进院为龙门,三进院设有东西文场,四进院为至公堂,五进院为戒慎堂,六进院为钦命提督学政公署。厢房为平房,用木板隔成单人考试房,设考场20余个,为国内罕见之保存完整的古代大型考场,是云南唯一幸存的考棚类建筑。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摄影:卢清国

八股文

八股文由朱元璋发明创造,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中国近五百年。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其中的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那时的考生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即可。因为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范围也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这样看来,当时的考试,似乎比现在要容易一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摄影:卢清国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考场再现 摄影:卢清国

这种考试十分古板,为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内容,废话满篇。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学生。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明朝的八股文还有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但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考生们仍然可以写出很多锦绣文章。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地利用既有规则,有意无意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考场再现 摄影:卢清国

当年的悬梁刺股,读书破万卷,成败在此一刻。有人奋笔疾书,有人苦苦思索,有人伏案大睡,有人掷笔而去。院试的大厅中,试子们提笔凝神,梅花窗格筛落光影。大堂和内院,主考官、阅卷官们严阵以待。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考场再现 摄影:卢清国

严酷惩治科场弊案

尽管科举考试有严格的规章法度,但在科名、权力官俸的巨大诱惑下,仍不断有人铤而走险。事情败露后,下场极惨。

清顺治十四年( 1657)丁酉科乡试案发,考官李正邺、张我朴、蔡元曦等七人被斩首,父母、兄弟、妻子俱流放尚阳堡,家产入官。事后还查处了与此次舞弊有牵连的官员。这是清代第一次科场大案。

清康熙五十年( 1711)辛卯科江南乡试案发,康熙知道内情后要求严肃查处。考官陈立天畏罪自杀,考官赵晋、王日俞、方名立斩,吴泌、余继祖、员炳、程光奎绞监候,秋后处决。

清乾隆十八年( 1753),蔡时田担任监试官,所荐考生曹泳祖被查出在眼镜匣内有一张纸条,被认为与蔡时田有通关之嫌。情况被证明属实后,二人被处死。

清嘉庆三年( 1798)湖南乡试,考生傅晋贤与科场书吏樊顺成勾结,调换了傅晋贤与岳麓书院考生彭莪的试卷,樊顺成、傅晋贤皆被处决。

清咸丰八年( 1858)戊午科顺天乡试科场案发,涉及此案者数十人,分别处绞、收监、革职、流放。主考柏葰受瞩撤换试卷,又渎职,被斩。为清代科案被斩的一品大员,历史上死于科举考试的最高官职。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摄影:卢清国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摄影:卢清国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摄影:卢清国

至公堂,顾名思义,至公堂就是一个公正、明辨是非的地方。它是主考官监临考场、外帘官(监考官员)办公的地方,也是考官收取试卷的地方。考试当天下午,考生们就开始交卷,直到傍晚才清场。收卷官每收一卷,就发给考生一个出门的竹签,到大门的时候验交,考生达到30人才开门一次,收一竹签放一人。至公堂还是提督学政为录取考生举行簪花礼的地方。这种仪式叫作“入学”。仪式完毕,由考官带领生员到文庙去拜见孔子。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摄影:卢清国

戒慎堂,是主考、典试等内帘官员(阅卷官员)阅览考卷、评定名次和主司们食宿的地方。其后门为外帘门,考试期间内外帘分隔很严,外帘官不得擅自出入,到此止步。戒慎堂有“治赋有常经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意思是说做官有做官的原则,不要为了一些小恩小惠忘了基本原则,要“存公道去私情”。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摄影:卢清国

学政署,是学政考棚的最后一个院落,它是学政大人评阅试卷和起居生活的地方。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摄影:卢清国

在明清时期的学政大人是正二品官员,又称钦命提督学政,每三年一次考试的时候才亲临学政考棚进行巡考,足以证明当时的朝廷对科考的重视程度。

国内罕存的科举考场,建水学政考棚,穿越到古代考一次科考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 摄影:卢清国

明清时期,通过设于建水的提督学院考棚的考试,滇南片区的临安、元江、开化等府的生员中,走出了一大批进士、举人和贡生,有的还平步青云,成为国家栋梁、朝政要员。尤其是临安一府,历史上有“临半榜”之谓,就是说在云南省城举行的乡试中,临安府学子考中举人的,曾经出现过一榜之中竟占有半榜之多的景象,一时成为美谈。

千年科举寿终正寝

清代科举制度在沿袭明代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统治利益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但各种弊端也在清代暴露无遗。鸦片战争以后,传统中国在西方的坚船利炮淫威下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沉重步伐,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受到了极大挑战,在不少“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的批评声中,清代统治者曾试图改革科举制度,但却乏回天之力。科举制度在“败坏人才”的谩骂声中结束了漫长的发展历程。1905年8月,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年科举制度最终走向了终结。

建水学政考棚现存建筑保存完好,画栋丹楹,华而不奢,层层递进,成为见证和研究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初级考试的实物遗存,受到重视和保护。1991年5月,全国政协派来建水的历史文化名城考察组成员郑孝燮、孙轶青、罗哲文察看了学政考棚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保存如此完好的考棚建筑“国内已属罕见”。1993年11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学政考棚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全年来玩都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