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你的精神追求是什麼?人無癖,不可交!

你的精神追求是什麼?人無癖,不可交!

拾遺物語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明代散文家張岱

1

何為癖?

王羲之好書法,常迷醉。

一日,午飯時刻,

書童送來饃饃和蒜泥,

他凝神看帖,久不動筷。

書童見飯菜都要涼了,

只好去請王母來勸飯。

王母一進書房,頓時捧腹大笑:

只見兒子正在咀嚼一個沾了墨汁的饃饃,

吃得滿嘴烏黑。

看帖痴醉入迷的王羲之,

竟然把墨汁當蒜泥吃了。

書法家米芾好奇石,如癲如狂。

一次,他升任無為州監軍,

初入州署,見院內有一立石,

形狀十分奇特,便驚喜大叫:

“此足以當吾拜。”

他立即換了官衣官帽,

手握笏板,跪倒在地,

從此便稱此石為“石丈”。

何為癖?

陳傳席說:“癖者,大抵愛一物而不能自已。”

錢穆說:“癖者,對某一事物有專注愛好乃至忘我境界也。”

周國平說:“癖者,對一物用情至深而不顧世俗。”

蝶庵居士說:“癖者,乃一種非功利的、發自內心的、超越現實的喜好。”

2

人有一癖,方可寄真我

陶淵明41歲時,

當上了彭澤縣令。

上任不到三月,

就碰到督郵劉雲來檢查公務。

劉雲常以巡視之名索賄,

兇狠貪婪遠近聞名。

縣吏提醒:“我們當備好禮,穿盛裝,恭敬迎之。”

陶淵明聞之,一甩衣袖: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

他脫下官服,絕塵而去。

從此隱居鄉里,以菊為伴。

菊者,花之隱逸者也。

不與桃李爭輝,不與群芳鬥豔,酷愛霜秋,遺世獨立,正乃淵明胸襟之寫照,所以他終生以菊為伴。

他酷愛種菊:“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他酷愛賞菊:“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

他酷愛採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他酷愛食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他酷愛釀菊:“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

陶淵明為何這麼愛菊?

其實就是以菊寄真我、寄真心,

尋找一份不被世俗沾染的真性情。

明朝文學家袁宏道有句話說得妙:

“嵇康之鍛也,武子之馬也,陸羽之茶也,米顛之石也,倪雲林之潔也,皆以癖而寄其塊壘俊逸之氣者也。”

人有一癖,

方可寄胸中塊壘俊逸之氣,

從而寄真我、保真心。

華淑在《癖顛小史》裡說:

“癖有至性,不受人損,

顛有真色,不被世法,

顛其古之狂歟,癖其古之狷矣。

不狂不狷,吾誰與歸。”

人之有癖,方有性情。

3

人有一癖,方可生妙趣

王羲之的兒子王子猷酷愛竹,

愛到一日不可須臾離。

一次,他寄住於朋友家,

到了朋友家的第一件事,

就是讓隨從栽種竹子。

隨從說:“就住那麼幾天,何必麻煩。”

王子猷指著竹子說:“何可一日無此君!”

王子猷真是可愛啊,

以至於司馬光感嘆說:

“吾愛王子猷,借齋也種竹。

一日不可無,瀟灑常在目。”

東晉和尚支遁酷愛馬與鶴,

於是有人便送了他一匹馬,

支遁把馬養得膘肥體壯,

但就是從不騎它。

有人問:“為什麼養了又不騎呢?”

支遁笑答:“我愛馬是慕其神駿,不是把它當牲畜也。”

又有人送了他一對幼鶴,

支遁把這對鶴養大之後,

竟然在支硎山放飛而去,

有人問:“你不是喜歡鶴嗎,幹嘛要放走它們?”

支遁笑答:“鶴有凌霄之姿,我怎能將它關在籠中呢!”

支遁真是風神瀟灑啊!

這世間之妙人趣人,

大多都是有癖之人。

為什麼呢?

因為“人有一癖,以真性情執著一物,自可養得逸氣滿懷,趣味遠勝於人”。

有自己獨特興趣癖好的人,

常常能在庸常的世界之外,

開創一個獨屬於自己的小宇宙,

從而風神瀟灑,趣味滿懷。

故而癖能娛己,也能娛人。

所以袁宏道有句話說得妙:“餘觀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人,皆無癖之人耳。”

無癖則庸庸然淡淡然,

死水一潭,不生漣漪。

請輸入描述

4

人有一癖,方可養深情

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酷愛收藏。

抗日戰爭時期,

為了不讓國寶流失海外,

他散盡萬金、賣了豪宅,

留住了一大批書畫國寶,

比如,“中華第一帖”《平復帖》。

比如,“天下第一畫”《遊春圖》。

1941年,張伯駒突遭綁架,

綁匪對他夫人潘素說:

“把名畫名帖拿來換命。”

但張伯駒卻大喊說:

“那些書畫,都給我保護好。

要是丟了,我寧死也不出去。”

真是愛書畫勝於愛性命啊!

1969年,“大右派”章伯鈞死後,

其妻女李健生和章詒和便搬了家。

當時,礙於章伯鈞的大右派身份,

沒有一個親戚朋友敢去看望她們。

“萬萬沒想到,張伯駒竟是登門弔慰死者與生者的第一人。”

張伯駒從報紙上讀到章伯鈞死訊後,

到處打聽,拄著柺棍找了幾天,

才找到了李健生母女的新住處。

見到張伯駒,李健生淚流滿面:

“伯鈞相識遍天下,逝後慰問者,你是第一人。”

後來,章詒和在書中這樣寫道:

“張氏夫婦在我父母的人情交往中,

不過是看看畫、聊聊天而已。

他怎能和父親那些血脈相通的至親相比?

他怎能與父親那些共患難的戰友相比?

他怎能同那些曾受父親提拔與接濟的人相比?

但人心鄙夷,世情益乖。

相親相關相近相厚的人如浮雲飄散。

一個非親非故無干無系之人,卻叩響了家門。”

為什麼這個人會是張伯駒?

陳傳席有句話說得妙絕:

“癖者,大抵愛一物而不能自已;

為得一物而至傾家蕩產;

為護一物,乃至投之以生命。

愛物尚如此,況愛人乎?

愛人尚如此,況愛國乎?

待物尚如此,況待友乎?

然其能如此者,皆因深情所致也。”

有癖之人,多活得深情而純粹。

所以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

一個人如果沒有一項癖好,

證明他人生裡沒有執著的東西。

而對事物從無迷戀的人,

對人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人無癖,無深情。

5

人有一癖,方可解煩憂

一位朋友最近兩年很苦惱,

他老爸退休後得了抑鬱症。

他老爸以前是個幹部,

除了上班,就是應酬。

一退休,不應酬了,

生活一下找不到了著落。

與此相反,與老爸同時退休的老媽,

日子過得非常滋潤,

因為她一直酷愛養花。

現在退休後更是專於養花,

把家中花養得那叫一個漂亮。

人也因此越活越年輕、越活越漂亮。

“生活,有沒有一點癖好,還真是不一樣。”朋友感嘆。

還有一位朋友酷愛收藏黑膠。

他是搞設計的,也是一加班狗。

但無論多晚下班,他都要聽幾首黑膠:

“音樂一響起,疲憊和抱怨就拋九霄雲外了。”

癖好於人,

不僅是一味很好的養心藥,

更是一個人生活的避難所。

很喜歡胡適的一段話:

“你尋得的職業,

未必就是你所學的,

未必是你所心喜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

工作往往成了苦工……

最好的救濟方法,

就是發展職業以外的興趣與活動。”

林散之也說:“人生多苦難,癖好是安慰。”

袁宏道也說:“人情必有所寄,然後能樂。”

人有良癖,樂且潤身。

6

人有一癖,方可工一藝

我們都學過《庖丁解牛》:

梁惠王請庖丁為其宰牛,

庖丁將屠刀刺入牛身後,

揮刀動作宛若起舞一樣美妙,

骨肉分離之聲宛若音樂一樣動聽,

只是片刻之間,

這頭牛已肉是肉、骨是骨。

梁惠王驚訝得合不攏嘴:“你的解牛技術怎會如此高超?”

庖丁笑著回答說:

“我剛開始學宰牛時,

不瞭解牛的身體構造,

眼前所見就是一頭龐大的牛。

我有了三年宰牛經驗以後,

對牛的構造就完全瞭解了。

我再看牛時,

牛就不是一頭整牛了,

而是一堆肌理和筋骨。

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

已經全然不見牛了,

只剩下我的心靈和精神。

我根本不用眼睛去看它,

憑心靈感應就知道怎麼下刀。”

我為什麼講庖丁的故事呢?

就是我發現一現象:古往今來成才者,大抵有其癖。

為什麼會這樣呢?

蒲松齡《聊齋志異》有句話說得好:

“性痴則志凝。

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也。”

人不痴,不成事。

欲有所成,必有所痴。

“世人但有殊癖,終生不易,便是名士。”

7

人無癖,枉一生

張潮在《幽夢影》裡說:

“花不可以無蝶,

山不可以無泉,

石不可以無苔,

水不可以無藻,

喬木不可以無藤蘿,

人不可以無癖。”

人有一癖,方可寄真我。

人有一癖,方可成妙人。

人有一癖,方可養深情。

人有一癖,方可解煩憂。

人有一癖,方可工一藝。

人之癖於自己,為生活之趣味也。

人之癖於社會,為世象之豐富也。

人無癖,枉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